三代传奇华侨发明“道字”拼音,捐建学校遍布广东北京浙江

澎湃新闻 03-06 15:46
澄波小学一角▲ 罗坑镇位于江门新会区西部,临近台山,在新会各镇中偏居一隅。镇内华侨众多,分布于北美和东南亚的多个国家,户籍人口中的侨属比例超过2/3,也就是说,

澄波小学一角▲

罗坑镇位于江门新会区西部,临近台山,在新会各镇中偏居一隅。镇内华侨众多,分布于北美和东南亚的多个国家,户籍人口中的侨属比例超过2/3,也就是说,大多数人都有“海外关系”。

我要探访的澄波小学位于罗坑镇山咀村,不过它并不在村内。当我驾车跟随导航指示、沿着国道一路前行时,还没到村子,便见到一条分岔小路的路边有一栋黄色墙身、貌似学校的建筑。立马拐进去一看,果然是我要找的目标。

澄波小学是典型的珠三角百年乡村老学校格局。主体为两层,五开间结构,黄色墙身配绿色窗棂。正立面为西式,一楼和二楼正中都是柱式,四根圆柱支撑二楼阳台,顶端山墙后有一个小小钟楼。一楼大门上方有“澄波小学”四个大字,山墙上则有是“山咀澄波小学”六个大字。

澄波小学▲

如今的澄波小学,被一间陈皮工厂租用,从窗户望进去,原先的礼堂和教室里堆满杂物,已经用作仓库。空气中透着陈皮的清香气,是新会特有的味道。

澄波学校的得名来自于新会乡贤陈澄波,当地还有一间陈瑞祺中学,得名则来自陈澄波之子陈瑞祺,北京还有一所陈经纶中学中学,得名来自于陈瑞祺之子、爱国实业家和慈善家、北京市荣誉市民陈经纶。这祖孙三代华侨,有着堪称传奇的人生。

澄波小学立面与山墙▲

澄波小学校门▲

早在清末时期,新会籍香港米商陈澄波就创造了一种名为“道汉字体”的文字,其子陈瑞祺在此基础上,于1933年发明了一种拼音新字,并正式命名为“道字”。陈瑞祺之子陈经纶自1946年开始研究"道字",结合现代计算机技术,并将这种新字更名为“陈氏中国拼音字”。祖孙三代人的创造、发明、完善和推行,足足历时百年。

陈澄波出身贫苦,后来前往香港谋生,逐渐致富。他走出乡村,开阔视野后,深感教育才能救国,于是着手改良文字以降低文盲率,通过创造“道汉字体”成为“切音字运动”的先驱之一。如今的汉语拼音,其构想和发端正是源于清末的“切音字运动”。

澄波小学侧面▲

陈澄波之子陈瑞祺生于1885年,小时候在新会乡下接受初等教育,13岁前往香港继续读书,19岁开始帮忙打理家中米业生意,30岁时接管家中在香港和越南的米行业务,此后又涉足地产业,成为香港著名实业家和慈善家。他为了纪念父亲,在家乡罗坑、新会会城,以及江门、广州、佛山、香港与澳门等地开办二十多间“澄波义校”,免费教贫民识字,累计受惠者达数十万人。

陈瑞祺还子承父志,继续为改良文字而努力。1933年,他在“道汉字体”的基础上发明了“道字”拼音。为了推广“道字”,他设立“道字总社”,并亲任社长。

所谓“道字”,实际上是一种拼音字,分国音、粤音两种,由声头声尾拼合而成。国音有声头二十五个,声尾三十四个;粤音有声头二十二个,声尾三十四个。每字均用一笔,写字快捷,其拼音方法完全根据人类自然发声的机能,所以学习容易。之所以命名为“道字”,是取“道路之为人所共行,道理之为人所共晓,不外顺应自然之道”的意思。

在那个动荡纷乱的时代里,陈瑞祺曾一次次在不同场合表示,发明“道字”的目的是改良文字,普及教育,绝无政治、党派和宗教等色彩。而在“澄波义校”里受过“道字”培训者可领取毕业证,凭证前往陈瑞祺名下的工厂就业。这一善行,直至抗战爆发后才被迫告停。

陈瑞祺后来还出版《道汉字》字典,收录一万多个字,“道字”增加5个调后还可拼读粤语发音。

1950年,陈瑞祺去世。因其家族产业集中于东南亚,“道字”没有继续在中国大陆推广。而陈瑞祺的儿子、1925年出生的陈经纶则从1946年起便接过“道字”这一家传衣钵,致力于其改良,坚持了六十多年,并将其更名为“陈氏中国拼音字”。

1978年,在当时计算机还难以进行汉字处理的情况下,陈经纶已经发明了“陈氏中国拼音字汉卡”,成为中文计算机化处理的先行者之一。当时适逢大陆开放,陈经纶经常前往清华大学计算机研究所,与学者们一起开发“陈氏拼音输入法与CCED中文排版编辑系统”,历经多次调整,终于完成6000多个“陈氏中国拼音字”与汉字对照的GB2312字库码。

上世纪80年代中期,陈经纶在“陈氏中国拼音字汉卡”的技术基础上开发制造了“陈氏中英文电脑打字机”。他在香港斥巨资注册公司,专门研究推广这部打字机。

如今在新会陈经纶中学,仍然有“道字”班存在,学生们还会在家里的电脑上安装“道字”程序。在中文领域,“道字”输入法当然是小众产物,如今也很少有人使用。但它仍然有存在价值,也见证了陈氏三代人的努力。

陈氏三代人不但在汉字领域付出巨大心力,在公益事业上也是代代相传,从不含糊。早年的陈澄波乐善好施,陈瑞祺亦是如此。

陈瑞祺的爱国情怀也值得称道。“9.18”事件后,东北大批难民流入关内,陈瑞祺派人携款前往赈济。抗战期间,南京国民政府曾征用大量船只堵塞长江构筑防线以抵御敌舰,陈瑞祺的“黄石公号”货船也被征用,他没有任何犹豫,立刻将船只捐献。1939年,新会沦陷于日军之手,难民遍野,陈瑞祺又冒着风险,从香港运送大米赈济灾民。

陈经纶继承祖辈与父辈遗志,在港澳地区、东南亚和内地多个城市扶贫赈灾、兴学助教。他助学捐资累计超过亿元,兴建学校之多、涉及地域之广,堪称全国之最。不仅仅是珠三角地区,连北京、四川、河南和浙江等省份都有他捐建的学校。

其中,北京陈经纶中学是郎平的母校。1989年,香港爱国同胞陈经纶捐资改建北京市朝阳中学,学校于1991年6月1日正式更名为北京市陈经纶中学。杭州的陈经纶体育学校则是上世纪80年代以来杭州第一所由港商捐资合建的综合性体育学校。

此外,陈氏家族还捐建了大量公共设施,包括码头、变电站、自来水厂和医院等。

我眼前的澄波小学,早年其实是澄波第二小学。1927年,陈瑞祺在附近的陈冲村兴建澄波第一小学,次年在山咀村创办澄波第二小学。他不但包办所有建校费用,而且学生也是免费入读。1932年到1934年间,他又拨款扩建校舍。

澄波小学侧面▲

如今,陈冲的澄波小学仍在办学,不过早已重建了新校舍。2005年,山咀澄波小学并入陈冲澄波小学,我眼前的校舍也随之被弃用。

2022年1月16日,陈经纶在香港辞世,享年97岁。从陈澄波到陈瑞祺,再到陈经纶,三代人的钻研和慈善事业画上句号。一百多年间,这个家族在商界摸爬滚打,然后将所赚取的钱用于助学和慈善。他们并非巨富,可却拥有高贵灵魂。

澄波小学一角▲

图源 | 叶克飞摄

作者| 叶克飞

编辑| 二蛋

(本文来自澎湃新闻,更多原创资讯请下载“澎湃新闻”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