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 帆书 · 徐小栩
人是如何慢慢废掉的?
网上有句话说得很贴切:
“假装式努力,习惯性躺平,言语上的巨人,行动上的矮子。”
一个人逐渐废掉的本质,简而言之就是:思想散漫,放任自己做消耗性的事情。
可如果总是习惯慢走,就会逐渐失去奔跑的能力,不再进步。
当你发现自己出现以下几种迹象,就要赶紧做出改变了。
不知你是否也有这样的感觉:
每天睁开眼,就知道一天要做的事,安于当前的状态,惧怕做出任何改变。
在日复一日的消磨中,人变得愈发懒散消沉。
心理学家把应对外界的心理变化分为三个圈层:
最里面的圈层叫舒适区,向外扩展一层是成长区,最外的圈层称为恐惧区。
很多人之所以焦虑,是由于避开了“学习区”,从“舒适圈”直接跳到了“恐惧区”。
其实人的潜力是无限的,在成长区接受适度挑战和锻炼,反而可以达到最佳状态。
就像鲁迅先生说的:“不满足,是向上的车轮。”
不同的选择,给予你不同的生活轨迹。
走出舒适区,逼自己去做那些原本畏惧的事情,才能成长蜕变。
作家石康说:“一个人的死亡时间,是从停止学习开始的。”
大脑“用进废退”,如果不学习,再优秀的人也会丧失竞争力。
犹太被誉为“最聪明的民族”,每人每年平均要读64本书。
他们认为,即使学了20年的东西,不经常复习使用,也能在两年内忘掉。
现如今,机器人已经开始送餐,并参与工农业生产;AI绘图高效逼真,AI模特比实拍更加完美。
任何系统不更新换代,都会走下坡路。
有句话说得好:“在21世纪,真正的文盲并不是没有读写能力的人,而是不懂得习得、抛弃、再习得工作技能的人。”
生命的意义在于不断探索和进取。
唯有学习,能让与时代保持同频,在这个瞬息万变的世界里永远有立足之地。
2021年一份纽约时报指出:
现代人一天接受的信息等于古人一年接受的信息量。
信息爆炸的时代,大大拓宽了我们的知识面。
很多人历史经济有所涉猎,网络段子张口就来,娱乐八卦如数家珍。
可总是接受低密度信息,对知识的敏感度不断降低,就会无法形成自己的认知体系。
读一本晦涩的书,看几页就头脑发胀;对一个浅显的问题,思考片刻就妥协。
长此以往,人的情绪颗粒度变大,语言扁平化,思维变成一盘散沙,大脑不堪重负。
不去推理信息的严谨度和真实性,最终离真相将越来越远。
有位批评家说过:“终有一天你会感到痛苦,不是因为用笑声代替了思考,而是不知道自己为什么笑,以及不再思考。”
人一旦失去独立思考的能力,就等同于丧失了自由。
现如今,只要一部手机,随时随地都能捕获各种娱乐资讯。
刷一会儿短视频,两个小时过去了;吃一个瓜,一个小时又过去了。
做的事情无关紧要,又感受不到时间流逝,可计划好的工作,一直被搁浅。
沉迷于虚幻的愉悦感中,时间和精力在无形中被蚕食,行动力减弱,渐渐失去了对生活的掌控感。
正如尼尔.波兹曼说的:
娱乐至死的可怕之处,在于日渐失去对社会事务的严肃思考和理智判断的能力,
在于被轻佻的文化环境培养成了既无知又无畏的理性文盲而不自知。
娱乐成瘾的同时,也在瓦解着我们的意志,扭曲着我们的三观,更加剧了负面情绪。
选择用一种更加深刻、补充型的方式来寻求高级的快乐,比如读书、学习一门技能。
不断给自己充电,方能得到生命的富足和升华。
很多人急于求成,只看速度不求深度。
名著看精简版,学习报速成班,成功寻找近路。
结果,想抄近路的,都绕了远道;想搞投机的,都掉进陷阱。
正如罗翔老师说的:“所有通过捷径获取的快乐,无论是金钱还是名望,最终都会给自己带来痛苦。”
实际上,所有一鸣惊人的背后,都是看似笨拙的坚持。
微雕大师陈斌,每次发现细微的不满意,都会反复雕刻十几次,甚至几十次。
球员科比,坚持高强度的训练长达8年,每周练习6天,在凌晨四五点就前往球馆练球。
深耕自己,才是最好的破圈捷径。
想增长知识,就去博览群书;想拥有健康体魄,就去锻炼体能。
有些路看似山高水长,越过险阻就是康庄大道。
雷军在金山工作时,每天只睡四五个小时,被称为“中关村劳模”,可金山的发展非常缓慢。
其他一大批互联网公司反而迅速崛起后,遥遥领先。
他这才深刻认识到,低水平的勤奋,得不到应有的回报,只是对时间的消耗。
就像有的人,读书很刻苦,但学完之后仍然迷茫;
有的人经常加班,却始终在基层打拼,收获平平。
哈佛大学曾对一群条件相当的大学毕业生,进行了长达25年的追踪调查。
发现有着清晰且长远目标的人,职业和生活发生了巨大变化,几乎都成了行业佼佼者。
一个人的上限,并非由努力程度决定的,而是取决于学习方法和目标定位。
运用 smart 法则,聚焦清晰可度量的目标。
去做长期主义的正确努力,才能进入持续向上的正循环。
你想要什么?
健康的身体、更多的财富、还是亲密的挚友?
想要实现这些目标,只要打开手机引擎,就会找到一切你关心的答案。
可为什么没有成功呢?
原因就在于迟迟没有行动。
买了书一直没有拆封、办了健身卡放到过期……
拖延症给我们带来了无数挫败和损失,它已经被称为当代人的“精神癌症”。
帕金森定律指出:我们真正需要完成的任务,取决于我们分配给它的时间。
如果你只有半小时的工作要做,那就不要分配两小时给这件事。
同样,如果你感觉做半小时的工作很难,那就采用“五分钟法则”。
以5分钟作为一个单元,降低难度,减轻心理阻抗。
你会发现任何事情都是越想越困难,越做越简单。
也只有行动起来,才能给你想要的一切。
知乎上看到一个话题:经常抱怨的人,是什么心理?
有个答主说得很贴切:心理比较脆弱,不能客观地看待问题,把所有的错都归结到外界,不够乐观,也很自私。
生活中,有些人看什么都不顺眼,干什么都不爽。
工作不顺心,抱怨领导不公正;
现状不如意,抱怨自己运气太差;
跟别人闹矛盾,抱怨对方不讲道理。
结果,不知不觉形成一种思维定势,总为自己的错误找借口,忽视自身的问题,放弃主观能动性。
负能量越积越多,就会陷入悲观消极的恶性循环中。
就像有句话说的:“抱怨,始于愚蠢,终于懊悔。”
心态不同,人生的结果亦不同。
消极抱怨,是前进最大的障碍。
这种受害者思维,只会让弱者更弱,无力撑起幸福与未来。
古人云:“不奋发,则心日颓靡;不检束,则心日恣肆。”
世事喧嚣,每个人都可能在迷茫中迷失自我。
倘若放任自流,迟早会受到反噬。
人生要靠自己去雕琢,想要成为精品,就要下狠功夫,不断和人性作斗争。
时刻保持危机感,多一份内驱力,也让人生多一种可能性。
作者 | 徐小栩
主编 | 阿医
排版 | 余景
图片 | 图虫创意
原标题:《一个人逐渐废掉的8个征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