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延禧攻略》里的海兰察,大概是剧中给观众留下印象最深刻的人物之一了,这位有情有义的呆萌侍卫,圈粉无数……但是倘若以为这就是历史上真实的海兰察,那可就大错特错,因为,作为乾隆年间为大清南征北战、立功无数的虎将,海兰察实在是一位智勇双全且“口味很重”的“一等超勇公”。
一、闻马粪知道敌人跑了多远
“国家挞伐四夷,开辟新疆二万余里,南驱缅夷,西翦金川,唯赖索伦轻健之师,风飙电击,耐苦习劳,难撄其锐,其中勇往绝伦以功名终者,唯海超勇公为巨擘。”
《啸亭杂录》爱新觉罗·昭梿在《啸亭杂录》中的这番话,可谓气势磅礴,慷慨激昂,把乾隆皇帝为了维护祖国领土完整而付出的努力表现得淋漓尽致,也彰扬了海兰察在这一过程中建立的赫赫武功。
“海兰察,索伦人。幼从征西域,以步卒射巴雅尔殪之,纯皇帝特赐侍卫。其后每经战阵,以勇力显。”海兰察是那种从基层士兵做起,身经百战,凭借战功而加官进爵的将领。与《延禧攻略》中表现的不同,他跟傅恒其实关系并不是十分密切,在从军道路上,对他产生真正影响和扶助的是阿桂和福康安。按照《牧庵杂记》中的记载,恰恰是阿桂的赏识和提拔,使他“扬威阃外,屡立战功”,而他对阿桂也崇拜得好像神仙一般。
许奉恩在《留仙外史》中记载:“公(海兰察)英姿盖世,气慑三军,而生平最惮阿文成(阿桂)一人,当从阿文成出师时,每召计议军务,公辄兢栗异常,汗多透甲,故阿所运筹,一以命公,无或违误。”不仅如此,这哥们儿还满世界胡喷,说满朝文武,懂军事的只有“阿公”一人,剩下的都是“畏懦之夫”,让他们领兵打仗,除了祸害老百姓之外,屁本事没有……这么一员除了阿桂之外谁的账也不买的悍将,对福康安倒很卖面子,这倒不是因为福康安是傅恒的儿子,更不是因为海兰察知道福康安的真正爹地乃是乾隆,而是福康安自恃出身高贵,一向狂傲至极,却在乾隆的“指点”下,对海兰察毕恭毕敬,这让吃软不吃硬的海兰察大为受用,所以为福康安出生入死,立功无数。史书中说“天生海公,以成就福康安之功名”,所言不虚耳!
笔者读过的多部清代笔记,提及海兰察的用兵,无不交口称赞,不是“善知兵”,就是“实由天授”,再不就是“殆神人矣”。海兰察的军事才能,特别突出的一点,就是重视侦察工作,而且总是亲自上阵,身体力行。“每遇战阵,兵既接,公乃敝衣布帽,骋骑绕自贼队后,观其瑕可乘者,然后集兵攻之,或以数十骑阑入贼队,左右射之,使贼队紊乱,我兵因以致胜。”他又能“参望云气决贼势之盛衰,此战之胜负,察山川脉络,知安营汲水之宜”,搁到现在就是懂气象和地理,并能将这些知识实际运用在军事作战中。此外,他还能“枕弓卧地听之,知贼马之众寡”,甚至闻一闻马粪的气味,就知道敌人逃走了多长时间,以布置追击,简直是北魏时的名将斛律金再生(史载斛律金行军,望尘知马步多少,嗅地知军远近),“故进必歼敌,退亦全师”。
二、把五百人变成五百块石头
《碑传集》海兰察成为名将,当然不止这么点本事,按照《碑传集》的记载,此君“面铁色”,孔武有力,战争间隙喜欢看“左右相扑为戏”,完全是一介莽夫的形貌,但实际上却有着诸葛亮一般的智慧,特别是在洞察敌人的诡计上面,简直就是一位“诡计破解大师”。
早在攻打大小金川时,海兰察就表现出超人一等的军事智慧。当时他跟随主帅走到一处地方,“两大山间隔深溪,岸劣容一足”,本来就是个不利于军队展开的地方,清军想架桥渡河,还遭到“礌石雨下声若雷”。主帅一时也想不出办法,海兰察说:“这个容易,您给我五百人,八天的军粮,剩下的不要管我,总之八天后您让大军架桥,向对岸发动进攻就是了。”
八天后,主帅下令全军架桥渡河,谁知刚刚搭起木板,对岸又是滚木礌石一起砸下,大家正在骂骂咧咧道“海兰察这次可算把牛皮吹破了”,突然对岸的山林间响起喊杀声,敌人大乱,四散奔走,阿桂赶紧指挥清军主力“急渡,合而歼之”。战后,阿桂设酒宴给海兰察庆功,问他怎么摸到敌人老巢去的?海兰察说:“我看山涧的水流平缓,既不是江源,也不是河源,想必离发源地不远,而一般来说,发源地往往山势相连,所以我带着军队沿涧而上,水流渐细,又走了一百多里地,果然找到了水源,那里的山体两岸连接成一道山梁,我们翻越山梁又走了两天,终于望见敌营,我指挥军队埋伏在草丛中,像野兽躲避猎人一样禁止说话、禁止动弹,把五百人生生变成五百块石头。等到大帅在河对岸搭桥进攻时,敌军倾巢而出去夺桥,我再挥师夺营,敌军一见老巢被端,焉有不乱之理!”
十几年后,已经是参赞大臣的海兰察跟着福康安一起去台湾平息民乱。《牧庵杂记》记载,“一日(海兰察)带兵追捕逆匪,过一大村落,周围蔗园几百亩,有东西寨门”,在寨门口集聚了上百名男女老幼,“执香环跪道旁”,说叛匪即将来大举扫荡村庄,请海兰察带着手下官兵进寨中埋伏,等敌人来到时再出兵进行弹压。海兰察颔首同意,却将将士分成两路,密授机宜,让一路悄悄退后,自己带着另外一路策马进寨,谁知刚一进寨门,“寨内伏兵猝起”,原来先前那些男女老幼都是叛匪家属,故意对海兰察来个“诱敌深入”,海兰察不慌不忙,弯弓搭箭,接连射杀数人,这时寨门口传来惊天动地的喊杀声,是先前退出的那一路攻过来了,与寨子里面的清军来了个里应外合,大败叛军。战后,将士们问海兰察怎么知道寨子里有伏兵的?海兰察说:“眼下正在大乱,郊野为墟,这个寨子却人烟凑集,室庐如故,必为通贼无疑!”
又有一次,他带兵搜山,寻找叛匪,忽然下马把一支大箭插在山麓,也不说话,继续往前走,走了二十里开外,见天色已晚,才让手下将官摸着黑返回插大箭处,告诉他“必有贼设卡,急歼之以断贼耳目”。将官带兵前往,果然抓到了因为天黑而放松警惕的敌人哨兵。大家佩服极了,海兰察说:“没什么,一路上草木茂盛,只有插大箭那个地方的灌木丛有被反复踩踏而微偃的迹象,所以才猜测到势必因为敌人在附近埋伏了暗哨,经常上下山坡造成的。”
三、生吃虫子和巨蛇
《乾隆皇帝》相较《延禧攻略》,其实二月河在系列历史小说《乾隆皇帝》里塑造的海兰察更符合历史的本来面目:粗野、豪放、喜欢捉弄人但心眼儿不坏。《啸亭续录》写他跟蒙古巴林郡王巴图是好哥们儿,俩人有一次跟着乾隆到木兰围场打秋围,一个是公爵,一个是王爷,却都没个正经,巴图看上了海兰察的坐骑,要求跟他换马,海兰察不同意,巴图说:“你不给我就偷。”海兰察不屑一顾道:“你能偷到就算你的。”当晚,巴图派了个资深马贼去偷海兰察的马,“见骏马独立荒原龁草,因潜扑之”,谁知走近才发现,在马身子后面的一个土窟里藏着个马夫,手里抓着马缰绳等着他呢,“盖公预为之备也”。那马夫告诉马贼:“回去告诉你家王爷,我们家大人说了,只要你们敢来偷马,他就要去偷你家王爷的马。”
马贼回来向巴图一报告,巴图知道是捅了马蜂窝了,下令营帐附近严加戒备,特别是对马圈,里三层外三层的围满了侍卫。到了半夜,突然听见帐外有人大喊:“王爷的马被偷了!”“俄而万帐齐呼捉贼,如山崩势!”侍卫们纷纷出营追赶,却连根马毛都没见找回来,垂头丧气地回到军营,望着空空如也的马圈不知所措。原来最先那一声高喊和接下来的万帐应和,都是海兰察事先布置好的,这么一喊一闹,黑灯瞎火的,巴图的侍卫也没察看到底马丢没丢,一股劲儿地都去追,这时海兰察从容地溜进毫无防卫的马圈,骑上巴图的马溜之大吉。
第二天早晨,哥儿俩见面,相视大笑,时人以为“事虽猥琐,亦一兵机也……古今豪杰皆未可绳于法度也”。
不过,海兰察的粗豪有时未免过分了些,在很多清代笔记中都记载他有一奇怪的嗜好:吃虫子,而且不是吃现在餐桌上偶尔可见的炸蚕蛹、炸蚂蚱之类的,而是口味奇重。《南亭笔记》里写他“打尖辄食蛇蝎蚣蛛之类”,而更纤细的则被记录在《留仙外史》中。
《留仙外史》友情提示:以下文字可能引起您的不适,请慎重考虑后再行阅读。
海兰察每次出征前,必定会派心腹偏将提前出发,在路上预备他所嗜好之物。每到驿馆,海兰察就问那位早已侍立于门口的偏将:“我需要的东西准备好了没有?”偏将鞠躬对曰:“已经准备好了。”海兰察进门后,那偏将端来一朱漆红盒,屈膝以献。海兰察揭开盖子,“内盛径寸大蜘蛛百枚,蝍蛆、蝾螈、虿蝎等物”。海兰察把它们从盒子里捞出,去其钳爪,然后生吞入肚。不过这只是前菜,“梁左右悬两巨蛇,粗如盏,长大有奇”,这才是海兰察的正餐。他拔刀将这两条蛇砍成数段,然后“大嚼如咬甘蔗”,这才算吃美了。而他每次对偏将说的也只有相同一句话:“好孩子,很会办事。”
估计第一次看到这情形的人,吓也得吓尿了吧。
乾隆时期是大清文治武功的全盛时代,武将如海兰察者还有很多,无论打仗还是吃饭都彪悍异常,从这个意义上讲,其实现在很多影视剧中的演员安排都不甚得当(相比之下,由王冠逸这样一位肌肉型男扮演海兰察还是可以的),我们当然不必用“娘炮”这样的词汇来贬低那些俊秀的男演员,但心中还是应该有个数:在旌旗猎猎、铁甲铮铮的沙场上,真正能浴血奋战的一定是金戈铁马的赳赳武夫,而小鲜肉之类的角色,大概连给海兰察准备个食盒,都要吓掉几分脂粉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