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最终想要呈现的,是一种漂泊艰辛与自由诗意共存的旅情

澎湃新闻 06-25 13:36
《东海道五十三次》引言 王紫/文 歌川广重是谁? 歌川广重是公认的日本浮世绘大师之一,与葛饰北斋、喜多川歌麿、东洲斋写乐等齐名。他的风景画糅合了中国与西方绘画的

《东海道五十三次》引言

王紫/文

歌川广重是谁?

歌川广重是公认的日本浮世绘大师之一,与葛饰北斋、喜多川歌麿、东洲斋写乐等齐名。他的风景画糅合了中国与西方绘画的技巧,却被认为是最能代表日本传统审美的杰作。他艺术生涯早期的代表作《东海道五十三次》和晚期的代表作《名所江户百景》,历来被奉为浮世绘中的经典,为世界各国的艺术家、收藏家所喜爱。凡·高曾多次临摹广重的绘画,鲁迅先生也热衷于收藏他的作品。他一生极其高产,共画了超过五千幅浮世绘(有的统计认为高达八千幅),本书将打开一个小小的窗口,带你一窥歌川广重的艺术世界。

《歌川广重画像》

东海道是什么?

那么,“东海道”是什么呢?在古代日本,它本是一个行政区划,代表了日本东部靠着太平洋的一片沿海区域。17世纪初,江户幕府建立之后,东海道被正式建成一条连接江户与京都的官道,它既是沟通幕府将军与天皇的纽带,也是很多大名前往幕府进行“参勤交代”的必经之路。所谓“参勤交代”,又称“参觐交替”,即各地方大名都必须定期前往江户居住和工作一段时间,是幕府加强政治管控的一种手段。所以,东海道是当时不折不扣的政治经济大动脉,在日本全国的道路网络中扮演着最重要的角色。正是在此基础之上,才诞生了今天的日本“东海道城市群”,也被称为“太平洋工业带”,是日本乃至于全球,人口最密集、工业最发达的区域之一。

东海道全程图

首先,它是日本最重要的商业与交通网络,无数人为了生活踏上旅途,这使得东海道在市民社会中具有重要的地位。1802—1814年间,也就是广重的整个童年时代,一本名为《东海道徒步旅行记》的滑稽小说陆续分卷出版,其作者十返舍一九因此成为当时最有名的作家之一。到1831年十返舍一九去世之时,这部小说已经无人不知、无人不晓,广重对此也是耳熟能详。他即将创作的《东海道五十三次》中,很多有趣的细节都来自此书。无数江户人和广重一样,哪怕没有去过东海道,也早已对东海道望眼欲穿,渴望了解关于它的一切。

其次,它是一条跨越高山大海、连接无数名胜的古道,其沿途风光让人迷醉。谁不想一睹富士山的风采?谁不想扬帆七里渡,取道桑名城,前往伊势神宫进行参拜呢?直到今天,这些地方也号称是日本人一生一定要去一次的地方。东海道,代表了人们对于远方的想象,对于旅游的热望。就算不为了谋生赚钱,也有很多人甘愿自掏腰包,走上东海道游山玩水。而没钱或没时间去旅游的人,则只好凭借浮世绘画片中的图像,暂时望梅止渴了。所以,浮世绘大师葛饰北斋早在1802年便开始了关于东海道的创作,更自1831年起推出了他著名的《富岳三十六景》系列,这套风景画的畅销直接为广重铺平了道路。

《箱根·湖水图》

再次,东海道既是一条官道,也是一个公共空间。江户幕府努力经营着东海道,本是为了服务于“参勤交代”制度,以控制大名的人身、削弱地方的财力等等。但同时,平民们也可以经由此路,去富士山、伊势神宫这样的地方进行参拜。“朝圣”这一理由是幕府无法禁绝的。久而久之,人们便借朝圣之名,大行旅游之实,东海道反倒成为逃脱幕府管控的自由空间。人们离开城市、纵情山水,东海道成为诗与远方的代名词,它的文化内涵也就变得空前丰富起来。《东海道徒步旅行记》一类的书籍,《富岳三十六景》一类的画作,乃至于松尾芭蕉《甲子行吟》一类游记性质的诗集,都依托于这一精神土壤而生。喜爱诗歌、擅长绘画的广重,自然能在这一领域内如鱼得水。

最后,幕府的文化管制政策也刚巧不巧地为广重吹了一阵东风。1790年起,幕府出台了一系列对印刷品的审查制度,禁止浮世绘使用过于丰富的色彩。这一管控越来越严,后来更是禁止描绘真实的人物,传统浮世绘的“美人绘”“役者绘”主题因此备受打击,但“名所绘” 反而因祸得福了。歌川广重正擅长用相对简单的色彩表现自然风光。他没能拜入“美人绘”大师歌川丰国的门下,从后世看来,可能反而是一件幸事了。

《吉原·左富士》

1831年的歌川广重,正站在人生大运的关口,自己却浑然不知。1830年,他的老师歌川丰广去世,他正式自立门户,开始尝试风景画的创作。他的《东都名所》等系列获得了初步的好评,但这时他还没有考虑过东海道。因为东海道是一条漫长的道路,仅主要的驿站就有53个,加上首尾两端的江户与京都,则是55个城镇。如果要画完整个东海道系列,工程过于浩大,市场也不一定能接受。喜多川歌麿、葛饰北斋和他的老师歌川丰广都曾经尝试过,歌麿没能完成整个系列,丰广的画作没有大规模印刷,仅仅赠送给一些朋友,而北斋早期的东海道风景绘也反响一般。在各位画坛前辈都未能有所突破的领域,刚刚积累了一点小名气的广重,敢于直接上手这项惊世骇俗的大工程吗?

有道是“时来天地皆同力,运去英雄不自由”,命运的推手往往来得不可思议。就在广重踟蹰的当口,幕府竟然亲自上门送来了大礼:1832年的阴历八月,按照惯例,江户方面要向京都的天皇进献御马,身为公务员的歌川广重得以随行东海道。免费去旅游,还能为风景画积累素材,天下还有这等美事?歌川广重欣然起行,踏上了这条命运的大路!

《日本桥·朝之景》

《东海道五十三次》有什么特点?

1832年秋,歌川广重正式踏上了他的东海道旅途。这是一趟神奇之旅,给后世留下了无数的谜团。这主要是因为广重的自传在1876年被一场大火烧毁了,以至于我们至今都无法知道,广重到底有没有走完东海道的全程。

有证据显示,广重在《东海道五十三次》中画的很多风景都是想象的、虚构的,但也有不少细节可以证明,广重确实是在这次旅行中的。于是研究人员猜测, 广重只走了东海道的一部分,他要不然就是没到京都就先返回了江户,要不然就是中途脱离大队人马,错过了部分景点。但具体是哪些景点他没有亲身去过,则无法做出一个精确的判断。本书将在接下来的画中进行详细的分析,相信看完全书,读者会对此有一个更为细致的理解。

《东海道名所图会》

秋里篱岛 著,北尾政美、竹原春泉等绘

具体画作绘师不详,广重部分借用了该书的构图

不过由此,我们也可以料想到《东海道五十三次》的一个最大的特征,那就是写真,但不纯粹写实。说他“写真”,是相对于传统文人画的“写意”而言;说他不“写实”,则是相对于西方绘画的写实主义而言。广重的绘画,是介于两者之间的存在。

广重的“写真”其实是对真实自然景象的一种有机的“再生”。而我把这种“再生”的结果,称为一部“公路片”。也就是说,广重就像一个摄影师,以他的画笔为相机,记录下了很多真实的片段,但是又加以后期制作剪辑,甚至是用上蒙太奇的手法,重新拼接为一部影片。这部影片反映的就是不同人在东海道上一年四季的行旅。他的镜头亦真亦幻,总是在不同的场景、季节、气候之间切换,给我们反映出人与山水的千百种变化,带来一种始终“在路上”的感觉。而他最终想要呈现的,是一种漂泊艰辛与自由诗意共存的旅情,是一条道路沉默无言的叙事,也是画家为自己制作的一部大片。

《大矶·虎雨》

《东海道五十三次》为什么能获得成功?

1833—1834年间,《东海道五十三次》系列陆续发行,获得了巨大的成功。当时的日本正值多事之秋,天保大饥荒四处蔓延,农民骚乱不断。但可能正是因为这种混乱,使得江户人无法进行东海道的旅行,反而增强了他们对于远方的渴望。于是,广重那自然、安静的风景绘成为人们的安慰剂。从此以后,他确立了风景绘大师的地位,日后将不断回到东海道,创作出十几个不同版本的系列作品。歌川丰国的弟子国贞、国芳等人也加入进来,和他共同完成了《东海道五十三对》《双笔五十三次》等作品。广重甚至还制作了一款以东海道为主题的桌游,名为《参宫上京道中一览双六》,可见这个题材的热度。本书将设立“东海道图像史”这个小栏目,穿插在文中,尽可能地介绍这些花样繁多的衍生作品。

国贞、国芳

《东海道五十三对》

广重、国贞

《双笔五十三次》

广重在《东海道五十三次》中对人物的刻画,可能才是他成功的关键。北斋的《富岳三十六景》中,人物处于一个相对次要的位置, 很多绘画干脆毫无人物。而《东海道五十三次》中,人物和风景同样重要,是画面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该系列中只有一幅图是纯粹的风景。广重不仅用低平的视角,让我们和画中的人物共同呼吸、感同身受,他笔下的人物彼此之间也是平等的。在《神奈川·台之景》一图中,广重有意让浪荡的江户子遭遇拉客的游女,又让朝圣者冷然地看着风俗店一条街。类似构图的《品川·日之出》中,广重同样让游女直视着威严的大名行列而无动于衷。这些小人物自如自主地活着,没有谁屈服于谁,不做作、不刻意,有着顽强的生命力。

从某个角度说,《东海道五十三次》最迷人的地方,不在于景色的秀美,而在东海道这条连接两京的大路上出现的各色人等。本来幕府用来管控大名的官道,被平民以朝圣为借口打破,成为旅游的网络。最神圣、最威严、最放浪的东西,都被混杂在这条大路上。道路,本身就是社会的一个边缘空间。在这里,既有结构被打破,危险和自由都暴露了出来。旅行的快乐和放荡,都是从这结构中解放出来的一部分。这种来自社会底层的活力,才是广重最接地气的表现,所以他才会深受市民的喜爱:人们在他的画中仿佛看到了自己。

《御油·旅人留女》

歌川广重还留下了哪些未解之谜?

前文所说的广重到底有没有走完东海道,虽然在学术界争论颇多,但这个问题对我们已经不那么重要。因为无论如何,广重都为自己、为我们拍了一部完整的“公路片”。然而这部“公路片”中却留下了一批神秘的暗号,这才是让后人真正百思不得其解的地方。1984年,本来研究乡土民俗的学者西冈秀雄突然发现,在《东海道五十三次》中存在着十三位有六根脚趾的人物,这明显不是雕师偶然的失误,而是刻意为之的产物。广重在画中喜欢留下关于自己和出版人名字的图案,这已经不新鲜了,但是“六趾人”又代表着什么呢?一时之间,新闻界争相报道,学术圈聚讼纷纭,各种假说同时涌出,甚至歌川丰国的第六代传人都现身说法,讲述了一段不知真假的“家门不传之秘”。

1992年,一个更劲爆的大新闻震动了美术圈,有人发现了一套题为司马江汉所画的油画,其内容和广重的《东海道五十三次》高度相似!艺术史研究者对中如云等人就此提出了歌川广重“夺胎说”,即广重实际上是抄袭了比之早生五十年的司马江汉的构图,只是将其西洋油画改成了浮世绘而已。但是这组油画到底是真是假?会不会是有人故设阴谋呢?“夺胎说”终究没有得到大多数学者的认可,但再度激起了人们对《东海道五十三次》的大讨论。关于此说的详情可以参见本书第十六幅图《蒲原·夜之雪》的相应解说。除此之外,《东海道五十三次》中尚有更多的细节留待观众去发掘,还请大家详细阅读本书正文。

司马江汉《浦原》

司马江汉《由井》

《蒲原·夜之雪》

《由井·萨埵岭》

当然,关于广重的作品与生平,那是怎么也说不完的。比如广重曾经在日本东北的天童藩留下了大量手绘画稿,1989年,著名推理小说家,同时也是浮世绘专家的高桥克彦据此写出一部脑洞大开的《广重事件》。2006年,又有学者市川信也发现了广重的一部旅行日记《甲州日记》的后半册,为研究者增加了新材料。人们对于广重的理解可能还会不断被刷新。但因为这些和我们的主题关系不大,本书就不再赘述了。鄙人才疏学浅,只能借助通行的材料,对《东海道五十三次》系列做一个粗浅的解读,必然是挂一漏万。如有错误之处,还请读者见谅、方家海涵!

(全文较长,此为编者摘录)

原标题:《他最终想要呈现的,是一种漂泊艰辛与自由诗意共存的旅情》

阅读原文

(本文来自澎湃新闻,更多原创资讯请下载“澎湃新闻”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