鉴赏|西方人物画400年:从拿破仑看到田园中的女孩

澎湃新闻 05-02 12:08
“西方人物绘画400年:东京富士美术馆藏精品展”这些天正在上海宝龙美术馆展出。从巴洛克宫廷画家凡·戴克、新古典主义大师安格尔、浪漫主义大师戈雅与德拉克洛瓦,再到

“西方人物绘画400年:东京富士美术馆藏精品展”这些天正在上海宝龙美术馆展出。从巴洛克宫廷画家凡·戴克、新古典主义大师安格尔、浪漫主义大师戈雅与德拉克洛瓦,再到克利姆特、夏加尔、马格利特,契里柯等,展览横跨16世纪至20世纪,以57件作品讲述了一场西方人物绘画的发展简史。

展出的人物画中,既有越过圣贝尔纳山的拿破仑,也有童年时期的罗马国王,更有不少描绘平民生活的名作,如田园中的“女孩和狗”……这一展览聚焦于不同时代的艺术大家笔下的肖像画,呈现了西方绘画400年来从宏大的神话宗教题材到华贵宫廷绘画,再到描绘普罗大众的过程。其中,尤以17-19世纪描绘宫廷与民间的人物绘画为佳。《澎湃新闻·艺术评论》特刊发展出的部分西方人物绘画鉴赏。

安布鲁瓦兹·杜伯瓦《芙罗拉》16世纪后期

安布鲁瓦兹·杜伯瓦《芙罗拉》16世纪后期,布面油画

艺术家安布鲁瓦兹·杜伯瓦是一位佛兰德裔(今比利时西部、法国北部、荷兰沿海部分地区)法国第二代枫丹白露画派代表艺术家,他的作品是矫饰主义的典范,亦表现出了佛兰德派艺术风格的明暗光线效果,具有文艺复兴艺术的写实性特点,同时趋于巴洛克时期艺术的动态美。

芙罗拉是古罗马神话里的花神,经常被人们认为是希腊神话中花神克罗莉斯的化身,这个主题深受波提切利、普桑等画家的喜爱。该主题逐渐从神话画中剥离出来,成为单独的女神像主题,之后又以“扮演芙罗拉的女性”肖像画的形式出现,描绘手持鲜花的年轻女性。提香·韦切利奥的作品和伦勃朗描绘妻子莎斯齐亚的作品就是这一主题的代表作。此作品中芙罗拉怀抱花瓶,身体扭向一侧,双眼目视前方,似乎正与观者交流。她的身旁还围绕着四个形态各异的天使,其形象原型即源自于古罗马神话中的丘比特。通观画作,虽略有形式主义,且描绘得不够深刻,但它却有着些许文艺复兴时期所特有的韵味,以及考究的法国绘画所特有的样式主义明艳之美。

据 1642 年制作的目录来看,这幅画“挂在枫丹白露国王房间的壁炉上”。到后来的路易十四世时期,才被其他的画所替代。法国大革命之后,该作品在 1793 年被拍卖,1834 年被卢浮宫购买收藏。那时,作品背面确认写有“装饰国王房间的作品”的字样。

让·奥古斯特·多米尼克·安格尔《朱庇特和忒提斯》 约 1807-1825年

让·奥古斯特·多米尼克·安格尔《朱庇特和忒提斯》,约 1807-1825年,布面油画

这幅作品是现藏于法国普罗旺斯地区艾克斯市格拉内特美术馆同名佳作的缩小版本。二者标题相同、构图相同。艺术家安格尔曾在年轻时赴意大利学习绘画,《朱庇特和忒提斯》是年轻的安格尔从罗马的法兰西学会送往巴黎的最后一幅家喻户晓的名作,作品中洋溢着他朝气蓬勃的想象力。该画将对“男性特征”的敬畏--崇高的男神、有威严的动作、壮硕的身体和对“女性特征”的崇拜--丰满的女性、性感的动作、裸女柔软雪白的肌肤这两个两极相对的因素结合在同一个主题中。安格尔本人对这幅作品也予以了高度评价,据说自 1811 年署名后直到1834年被国家收购为止,该作品一直保存在安格尔的画室中。由于我们面前的这幅作品未曾在安格尔的正式作品名录中记录,因此部分学者认为这幅“缩小版”作品是格拉内特美术馆的同名佳作《朱庇特和忒提斯》的前期准备“习作”或是创作完成后的“记录”,也或是安格尔的弟子或工作室成员的临摹本。

画作正中所绘是古罗马神话的主神——朱庇特。在古罗马神话中,朱庇特是众神和人类的最高统治者(古希腊神话的主神为宙斯)。他掌管天空,蓄有胡须,时常带着圣鸟——鹫。根据《伊利亚特》的记载,特洛伊战争期间,阿喀琉斯与希腊军队指挥官阿伽门农发生了争执,为了取得胜利,他让母亲忒提斯去寻求朱庇特的帮助。画作中,朱庇特手持权杖,目光坚定正视前方,威风凛凛地端坐于奥林匹斯山顶的王座上。忒提斯则跪在朱庇特面前仰望着他,举起左手,用手指爱抚着神的胡须,仿佛在祈求。她的右手、右脚的脚尖以及乳房似乎都在抚摸朱庇特的身体。画面右侧是朱庇特的鹫,而左侧隐约露出了其妻子朱诺(古希腊神话中为赫拉)的脸,鹫和朱诺都目不转睛地盯着忒提斯。这幅“男性特征”非常强烈的正面坐像让人想起 1806 年安格尔创作的《拿破仑一世在皇座上》(藏于巴黎军事博物馆)。事实上,可以将朱庇特比作拿破仑,将忒提斯比作玛丽·路易丝,将朱诺比作约瑟芬。总之,我们可以从此画中看到安格尔的两大重要的艺术主题“古典艺术伟大的再创造”和“纯洁的性感裸妇”的萌芽。安格尔运用理想化的手法描绘人物的身体,是新古典主义的典型风格。

安东尼·凡·戴克《阿玛利亚·冯·索尔穆斯-布朗菲尔斯肖像》 1629年

安东尼·凡·戴克《阿玛利亚·冯·索尔穆斯-布朗菲尔斯肖像》1629年,布面油画

安东尼·凡·戴克是继鲁本斯之后最为著名的肖像画家之一。他凭借自己出色的肖像绘画技艺,成为英国国王查理一世的首席宫廷画师。凡·戴克极其优雅的绘画风格和令人称赞的对模特内心世界的揭露,都使他成为17世纪权贵最中意的肖像画家。他的作品为英国后世的肖像画创作提供了典范。作为典型的巴洛克肖像艺术家,凡·戴克一生服务于权贵,附和赞助者的口味,众多作品崇尚华美,有浓郁的优雅贵族气派,不难看出他的画风受以提香为代表的威尼斯画派的影响,同时也是鲁本斯巴洛克华丽风格的延续。

这幅作品是威廉三世的祖母奥兰治亲王夫人的肖像画。亲王夫人身着华丽黑裙,佩戴珍珠项链和耳环,微侧身而坐与观赏者对望。她领子和袖口处的蕾丝是当时产于佛兰德的高档手工装饰品,而画作背景左边的棕色织锦挂帘是当时意大利盛行的描绘方式,增加了戏剧舞台效果。整个画面颜色明暗对比强烈,妇人的形象熠熠生辉。

安东尼·凡·戴克爵士的独特成就在于他塑造了一种高贵的英国人形象,是如今已不多见的典型的贵族,他们沉静、端庄,神态孤傲。这种艺术风格也奠定了查理王朝时代的审美标准。

亚森特·里戈《女子画像》 17世纪后半期

亚森特·里戈《女子画像》,17世纪后半期,布面油画

亚森特·里戈,原名里戈·伊·罗斯,是18世纪法国的肖像画家,更是太阳王路易十四最著名的宫廷画师之一,皇家美术学院教授。在近一个世纪里,亚森特·里戈在肖像画领域中占据着主导地位,并成为该领域的典范。出生于佩皮尼昂(Perpignan)的亚森特·里戈在法国南部完成学习,于1681年定居巴黎在夏尔·勒·布朗的建议下开始专注于肖像画题材。1700年,以历史画家的身份被皇家绘画与雕塑学院录取,31岁被聘为宫廷专职肖像画家,因完成路易十四肖像画后声名大噪,成为法国乃至全欧洲上流社会最炙手可热的肖像画家。他善于揣摩捕捉模特的个性,并将他们显赫的贵族头衔及其职务所带来的尊荣尽情地表现在画作中,出神入化的人物再现和光源照射下华美绝伦的服饰,让里戈成为同时代艺术家中的翘楚。

里戈的这幅作品集中展现了画家的高超技巧,从中可见其对人物的目光及微妙表情的着意刻画。画中的女子微微侧身,双眼毫不躲闪地直视观者,虽作品的描绘对象并没有留下姓名,但我们从她自在放松的面目神情和居高临下的目光,以及华丽的丝绸礼服来看,她应该是一位生活环境优渥,位居高位的贵族女性。

让·马克·纳蒂埃《安博堡侯爵夫人肖像》 1740年

让·马克·纳蒂埃《安博堡侯爵夫人肖像》,1740年,布面油画

艺术家纳蒂埃在法国王室颇受欢迎,成为18世纪路易十五世统治下,法国最成功的肖像画家之一。他的肖像画在当时作为一种时尚而广受贵夫人们的欢迎,作品造型写实而细腻,色彩出神入化,绘画样式也丰满华美,属于洛可可的风格。

这幅半身肖像画描绘的是菲尔特·安博堡侯爵夫人(1715-1791)。她身着华丽丝绸礼服裙,面色红润,双眼炯炯有神地目视前方。艺术家既以粗放与细腻相结合的笔触和色彩塑造了人物美丽动人的外貌,又深入刻画了画中人物的精神状态,并运用极高饱和度的色彩来强调了服饰的丝滑质感。侯爵夫人身后飘动着蓝色的帷布又让她仿佛置身在一个舞台上。纳蒂埃这种形神兼备的肖像艺术成为了后代画家的楷模。

雅克·路易·大卫工作室《拿破仑越过圣贝尔纳山》 1805年

雅克·路易·大卫工作室《拿破仑越过圣贝尔纳山》,1805年,布面油画

雅克·路易·大卫(1748-1825)是法国著名画家,新古典主义画派的奠基人。在法国大革命民主派雅各宾专政时期,曾担任公共教育委员会和美术委员会委员、国民公会主席等职。早期作品以历史英雄人物为题材,如《荷拉斯兄弟之誓》、《处决自己的儿子布鲁特斯》等。拿破仑掌握政权后,大卫做了拿破仑一世的首席宫廷画师,为拿破仑绘制了一系列歌颂性的画作,诸如《拿破仑一世加冕大典》《约瑟芬皇后加冕大典》(卢浮宫藏)等巨作。

在艺术上,大卫崇尚古典主义的成就,追求永恒的纯艺术法则,他的作品中严谨的结构、典型化的人物和画面的真实性皆反映了这一特点。同时,作为一个入世者、革命者,他常以古罗马历史题材来指代同时代的事件,创作了大量具有“新闻性”的作品流传于世。此外,雅克·路易·大卫还培养有大量的学生,很多也是杰出的画家,包括后来也成为新古典主义代表画家的安格尔。

在1800年的第二次反法同盟战役中,拿破仑率军远征意大利,登上阿尔卑斯山,抄近路越过圣伯纳隘道,以出其不意的打击赢得了胜利。这场战役的胜利,奠定了拿破仑登上权力顶峰的道路,常常被拿来与公元前3世纪迦太基统帅汉尼拔击败罗马军队等历史事迹相对比。大卫将这一场景进行了戏剧化的渲染和理想化的创造,在画家的笔下,拿破仑被描绘成英勇、果敢、坚毅的统帅形象,他挥手勒马向上的雄姿以对角线趋势充满画面,随风飞舞的红色斗篷,昂首挺立的烈马,阴沉的天空,奇险的地势,坚毅、果敢的眼神无不传递出英雄的自信与无畏,似乎整个世界统统在他的脚下,坡石上刻着永垂青史的名字。在路易·大卫绘制的众多拿破仑肖像画中,这幅作品是拿破仑英雄形象最为强烈的视觉表现,同时亦被认为是当时法国国家品质的体现。值得注意的是,这幅名作却并非由拿破仑本人委任而创作,而是在意大利战役后,由西班牙国王向大卫定制的作品。拿破仑本人看到这幅作品后赞许有加。随后,应拿破仑的要求,大卫工作室又创作了多幅相同的作品。原作现藏于马勒梅松城堡,其他大型的版本保存于欧洲的主要宫殿之中,如凡尔赛宫(法国)、夏洛滕堡宫(德国)、美景宫(奥地利)等。

康斯坦斯·梅耶《罗马国王肖像》 1811年

康斯坦斯·梅耶《罗马国王肖像》,1811年,布面油画

康斯坦斯·梅耶是活跃于法国大革命至波旁复辟时期的女性画家,从事肖像画、风俗画乃至历史画的创作。这幅可爱的肖像虽然是小品,却充分展示了康斯坦斯·梅耶艺术表现手法。

画作描绘的是拿破仑二世,罗马王(弗朗索瓦·约瑟夫·夏尔·波拿巴,1811-1832)刚出生不久后的样子。拿破仑二世,本名弗朗索瓦·约瑟夫·夏尔·波拿巴(Napoleon II,François Joseph Charles Bonaparte),是拿破仑一世与他的第二位皇后玛丽·路易丝之子,1811年3月20日生于杜伊勒里宫。1814年拿破仑一世在枫丹白露宣布退位,在退位诏书中他希望由“罗马王”即位、玛丽·路易丝皇后摄政。但是经过沙皇亚历山大一世、普鲁士国王、俄国外长、奥国代表及拿破仑的前外交大臣塔列朗等人策划,拥护波旁王朝复辟。五月初,路易十八登上王位,拿破仑二世继位就此化为乌有。尽管他实际上并没有真正继承皇位,然而拿破仑的支持者依然称他为“拿破仑二世”或是“罗马王”。

作品中,宛若天使般的孩子的头微转向左侧,双眼凝视远方,仿佛越过了观看作品的我们。胖乎乎的脸蛋儿、柔软双唇、适当卷曲的秀发,以及明亮的双眸等,都在细腻的色彩和巧妙的明暗对比中得以表现。画面的背景是天空而非地面,从左边射来的光就像是从天空射下,赋予了画中人神圣的光辉,暗示着其至高无上的地位。

弗朗索瓦·布歇《田园乐章》与《乡村的乐趣》 1743年

弗朗索瓦·布歇《田园乐章》,1743年,布面油画

弗朗索瓦·布歇,法国画家、版画家和设计师,以综合性、感官的绘画主题而闻名,他的作品多为浪漫的装饰风格的壁画,是18世纪法国浮华优雅风格的代表,也是一位将洛可可风格发挥到极致的画家。曾任皇家美术院院长、首席宫廷御用画师,还担任过蓬帕杜夫人的绘画老师。他的艺术活动非常广泛,除了凡尔赛宫的装饰、壁毯织锦和塞夫尔陶瓷的设计外,还包括歌剧院的舞台设计。

在这幅画作中,艺术家以柔美的色调精致地描绘了一对优雅的爱侣和他们身上华丽柔软丝绸衣衫,画面中的几头羊则象征着顺从,背景是一片万里晴空下的茂密大森林。男子右手食指放在嘴唇上,仿佛在示意女子轻声细语,或许这是一次秘密的幽会。这幅仿佛田园牧歌一般的诗意场景意在引起人们对于简单而又愉悦的生活的怀念。

弗朗索瓦·布歇《乡村的乐趣》1743年,布面油画

布歇从1742年起开始制作将田园爱好与神话画相结合的小型作品。在展厅的另一幅作品中,描绘的温情脉脉的场景仿佛田园牧歌一般,引入遐想联翩,反映了当时人们渴望逃离现实的理想主义场景,也是社会普遍对于爱情的追求和美好幻想。

约书亚·雷诺兹《女孩与狗》 约1780年

约书亚·雷诺兹《女孩与狗》约1780年,布面油画

约书亚·雷诺兹是英国绘画史上最为重要的人物之一,也是他那个时代英国最重要的肖像画家之一,借其从1768年起担任皇家学院首任院长职务所赐予的权威,他同时还是新古典主义在英国的伟大捍卫者。从安东尼·凡·戴克的传统出发,他改革了英国肖像画的传统观念,使之始终适应委任类型和委任者。在某些肖像中,画家使用了一种能让其专注于捕捉人物心理的暗色调主义。

雷诺兹创作了很多活灵活现的肖像绘画,这幅名为“女孩和狗”的作品便是其中之一。画面中,我们看到一个身穿白色上衣和粉色裙子,头戴粉色丝发带的卷发女孩,在田园风景中亲密地抱着一只小狗。她粉扑扑的脸上面带微笑,双眼直视前方。这幅画作介于肖像画和风俗画之间,意味着此时雷诺兹的肖像画已脱离古典风格的手法,转而追求自由而亲切的画风。我们可以感受到在这个温情的画面中,小女孩正无忧无虑地地享受着当下这个美好的时刻。

让·巴蒂斯特·卡米耶·柯罗《朱迪斯》 1872-1874年

让·巴蒂斯特·卡米耶·柯罗《朱迪斯》,1872-1874年,布面油画

让·巴蒂斯特·卡米耶·柯罗是一位法国写实主义风景画家和肖像画家。他出身于古典画派,是巴比松画派中的重要一员。柯罗出生于一个服装商人之家,曾师从古典风景画家贝尔丹。在欧洲旅行时,他会去大自然中写生,再回到画室里进行加工,这是当时艺术家开始普遍进行的外光创作方式(plein-air)。其作品写实而又富有诗意。自1850年起至晚年,他开始描绘飘浮在雾中的朦胧山水,虽然因风格变化受到指责,但才华不减,留下了无数杰作,特别是他对光线的描绘,为印象派的发展铺平了道路

朱迪斯是《圣经·旧约》中的一位美丽、勇敢的犹太巾帼英雄。她原是一位犹太寡妇,为了拯救被亚述大军围攻的故乡伯图里来,她潜入亚述军营,成功俘获了亚述统帅荷罗孚尼的心,并将其灌醉后砍下了他的头颅,亚述军队因此溃败。这段故事从文艺复兴时期到20世纪一直是画家们喜欢表现的题材,著名的有卡拉瓦乔的《朱迪斯砍下荷罗孚尼的头颅》,女画家真蒂莱斯琪的《朱迪斯割下荷罗孚尼的头》等等,大多表现的都是朱迪斯在军营中斩杀荷罗孚尼的场景。

对比不同画家对同一题材的描绘,我们可以看到每个画家的作品都显示出其独特的个人风格和情感。在艺术家柯罗的笔下,朱迪斯被描绘成了一位抹去神圣光环的,甚至被抹去了明显面部特征的乡村少女。她的身体微向右转,头轻歪,眼睛望向地面,衣着简朴,神态沉静。这幅作品与柯罗的风景画一样,在色彩运用上选择了银灰色和褐色的调子,虽少了一些真实,却弥漫着光影,具有宁静感和无限的诗意。

维克多·欧仁·德拉克罗瓦《堂·吉诃德在他的图书馆》 1824年

维克多·欧仁·德拉克罗瓦《堂·吉诃德在他的图书馆》,1824年,布面油画

维克多·欧仁·德拉克罗瓦,法国浪漫主义绘画的代表人物,也是最伟大的法国浪漫主义画家,其艺术特色在于色彩的热烈和自由以及浪漫情感的表达。作为浪漫主义巨匠,无论是拜伦、雨果等同时代的文学作品,还是但丁、莎士比亚等欧洲各国的文学作品,德拉克罗瓦都尤为青睐。他洋溢的热情正是源于这些作品中所表现的苦闷、理性以及癫狂相互交织的世界。德拉克罗瓦最为中国观众所熟悉的作品是现藏于法国卢浮宫博物馆的《自由引导人民》(1830年创作)。

这幅作品的主题,是17世纪西班牙作家塞万提斯所著小说《堂吉诃德》的主人公,他是来自拉曼恰地区一个乡村的绅士。他沉迷于骑士小说,最终神志不清,自封堂吉诃德·德·拉曼恰,又将邻村一位普通姑娘想象成梦中情人,并为了建立功勋,一路行侠仗义。此刻,他正坐在书卷翻开的桌前,深陷入幻想中。他的身后站着为他忧心忡忡而烧毁书籍的神父、理发师尼古拉斯以及女仆们。

其实这个场景并没有出现在《堂吉柯德》原著中,但艺术家是基于故事第一章到第六章内容的基础上绘就的画作。床上散布着许多书籍以及骑士的武器。堂吉诃德背对着身后的众人坐着,眼神涣散、视线游离,对他人也未有丝毫担忧之色。此外,他左手不自然的动作仿佛要将理性从他的身上剥离。画家在几近四方的小小画面之上,将堂吉诃德精神失常后的心理描绘得淋漓尽致。

宝龙美术馆展厅现场

展览将展至7月23日

(本文来自澎湃新闻,更多原创资讯请下载“澎湃新闻”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