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与野生动物”的故事,在盗猎者眼里,是利益链条上的生存博弈;在野生动物纪录片制作者德瑞克·朱伯特和贝弗利·朱伯特夫妇的镜头里,是三十年如一日的“绝不干涉”;而在李微漪和亦风的心里,却成就了中国版的“格林童话”。两位亲历者并不是动物保护的狂热分子,仅仅因为和一只野狼的缘分,令他们了解到,野狼的消失,就意味着草原沙化,人类赖以生存的水源将不复存在,彼时的人类甚至连后悔的机会都没有。
《重返·狼群》讲述了两位成都青年——李微漪和亦风救助一只野生小狼并历尽艰辛将其放归狼群的真实经历。它应该就是那样的电影,你明明知道会哭瞎,还是会揣着纸巾坐在电影院里。
李微漪是川西女画家,亦风是职业摄影师,两个人加在一起仍然不是高画质的保证。就像导演亦风坦言,自己是“业余的”,而画面的瑕疵、声音的纰漏并没有让故事大打折扣,一次次触动观众热泪盈眶的是真实到令人质疑的细节,或许对于纪录片制作者来说,这是再强大的技术替代不了的东西——能够与拍摄对象熟悉到像亲人。
《重返·狼群》做到了情感上与动物的平等,片中的两个人是“人中之狼”,而小狼格林则是“狼中之人”,这样的跨物种的情感构建了奇妙又唯一的故事架构,不可复制。
《重返·狼群》格林幼时格林第一次重返狼群之后,带着重伤回来了,李微漪哭了,亦风说,要么算了,我们接着养。
“还有什么比活命更重要的吗?”他说。
“自由……”她回答说。
在目前为止全国八场点映来看,坐实了影片“催泪弹”的功效,很多人在散场后还久久不愿离去,有人提到了片中印象最深刻的这段对话,更多人心系着野狼格林之后的命运。
命运的开始总是看似随意。
2010年4月,若尔盖草原一头母狼因吞食盗猎者的诱饵毒发身亡,一头唯一幸存的狼崽,在出生5天后被前往草原写生的李微漪找到并带回成都喂养。
在大都市养一只狼,本身就充满戏剧性,两位主人公又性格鲜明,也让片中出现不少让人捧腹的场景:
刚回家的小狼崽竟然被家里小狗欺负的不敢吭声……
为了不让小狼咬电线,李微漪在电线上涂满芥末……
小狼学会自己打开电视,看野生动物纪录片学习在水里抓鱼,于是小区的池塘遭了殃……
每天夜里小区里的狼嚎都惊扰着每一位住户的神经……
亦风和李微漪分享电影幕后故事。在上海点映结束后,两位主创接受澎湃新闻记者专访时,当被问到如何理解狼这种动物时,李微漪很干脆地说,狼有自己的判断和选择,你可以建议它,但听不听是它自己说了算。“为什么狼字要这么写,有人说就是再狠一点,我说才不是,说文解字上就是狼是一个良兽,但为什么后来狼的形象会这么不好,关于狼的词也不是什么好词儿,因为是把吃人联系在一起,但事实上,人还真不是狼的菜谱,那为什么人这么说狼,后来我们感悟到,因为狗可以牺牲自由服从人,而狼不是,狼就是不驯服。”
导演亦风甚至给出了很高的评价:狼,高智商、高情商,智商不比人类差,甚至超过人类,它对你不是爱就是恨,而且不会改变。
“我今天早上还在想这个问题,狼的爱与恨都凭一张嘴,它爱你会舔你吻你,但是恨你,那个牙齿是致命的,它不会去伪装,尤其我在小格林身上看到我们渐渐在丧失的人性,这种真情在动物身上保留得非常完整,”亦风觉得,格林就是我们的一面镜子。
为了寻找到狼群,两人在保护区安营扎寨,艰苦的生活让他们一次次陷入危机,然而每一次都有格林的真情在默默支持着他们。
因为一次冰雹,李微漪患了感冒,导致了肺水肿,卧床不起的她病情日益加重,不停的咳嗽,格林日夜守在窗外,哀嚎不止。有一天它用头顶开了窗户,扔进屋内一截藏了多日的兔后腿,那是兔子最肥美的地方,李微漪不停抚摸流泪的格林,“妈妈不会离开你的。”
《重返·狼群》李微漪与格林在草原睡觉。在观看的过程中,你能够深深的体会到李微漪和格林的母子情。
有天李微漪不小心脚踏入冰窟窿中,扭伤了脚不能走路,亦风在很远的家中无计可施,此时的格林却跑开了,亦风的镜头随即跟了上去,因为山那头有牧民在放牧,怕格林惹事,谁料格林找到了一匹带缰绳的老马,它咬着缰绳花了四十多分钟把马牵到李微漪面前……
在冬天最难挨的日子,物资短缺,李微漪和亦风只剩下压缩饼干,有天李微漪找到了格林的藏食点,把整只兔子拿走,放下了两块压缩饼干,原本以为格林会生气的换了藏食点,但此后格林还是会把捕到的食物放到原来的藏食点,自己啃压缩饼干。
李微漪说,它知道我们也在挨饿……
1969年,约翰蓝道尔和艾斯伯格收养了一只小狮子,因为长大不能在公寓养了,于是他们只好把它放归非洲野外,一年后他们再次寻访时被告知,小狮子已经成为狮子王,不可能再认识他们,可当见到这头狮子,它先是愣了愣,然后激动的跑过来和两人热烈拥抱。
李微漪则没有这么幸运,在格林重返狼群之后最后一次见到格林时,格林已成为狼王,有了妻儿,它不再靠近李微漪,只是远远的望着她。
但李微漪说,它已经懂得远离人类,也许这就是野化小狼的最好结局。
《重返·狼群》格林成年纪录片来之不易,1700小时的素材甚至吓跑过专业的剪辑师,在《狼图腾》作者姜戎的支持下,二人开始尝试将之前拍摄的影像资料进行整理剪辑,把这段真实的故事带给更多关注小狼命运的人。亦风对记者说,因为是外行,影片也因此经历了一个曲折的剪辑制作过程,从资金到技术都遇到了各种各样的困难,七年间,得到了很多朋友的支持和帮助。导演陆川近日也在为电影发声,称赞“这是一部令人尊敬的电影,展现了野生动物生存的现实境况。”看到观众的反馈,亦风由衷感叹,“这些年的艰辛很值得。”
据悉,电影《重返·狼群》将于6月16日在全国各大院线上映。
【对话】
澎湃新闻:七年的时间,二位各自心中最大的感动分别是在什么时刻?
亦风:我们在寻找狼群,面临即将放弃的那个艰难时刻让我们遇到了狼群,那一刻真的是到现在都记忆深刻。
李微漪:我永远都记得第一次看到格林的眼神,还有它重返狼群和我告别的眼神。
澎湃新闻:片尾只交待了格林被抓就戛然而止,格林现在怎么样了,它还活着吗?
亦风:我们得知格林被抓,又跟踪去寻找,我们后来得知格林依然活着,而且当上了新一代的狼王,有了自己的家庭,有了自己的孩子。今天我听到观众在鼓掌很欣慰,我们让格林回去,不光是让它回去,而是让它活下去,让这个物种延续下去,影片后三分之一大家能够看到它并不安全,不光是格林,那一群狼时时刻刻都生活在危险之中。
李微漪:所有的动物都生活在挤压之中……
亦风:我们就是有这样一个理想,就是建立中国第一个野生狼群的保护区,那样在几年当中这个物种不会从若尔盖草原消失掉,如果物种消失掉了,草原也就沙化了。其实你在上海,不要觉得好像没有关联,若尔盖草原是长江最大的水源地,上海是长江的入海口,咱们喝的四杯水,四分之一是来自若尔盖,每个上海人就都和那里有关系。和格林共饮一江水。
关于格林重返狼群的细枝末节,李微漪把它写在了《重返·狼群2》的书里面。因为篇幅有限,所以停留在那个地方。本来我们就想做成上下部,所以上部结尾会是一个开放式的结尾,但是光是剪第一部就剪了六年,拍摄只用了一年。所以我们决定先把第一部拿出来,但是可能让观众更安心一点,我们可能会稍微做一些改动。
澎湃新闻:影片成本有多大?
李微漪:从一开始养小狼就没想过花多少钱,把它当孩子一样,谁养孩子还算成本啊,后来到了草原,之后想到要做电影,也是顺理成章的事情。
《重返·狼群》上海站宣传活动澎湃新闻:我非常喜欢你们片中的对话,尤其导演在影片中表现得很冷幽默,平时生活中也是这样吗?还是说为了影片效果后期制作的?
李微漪:他就是很逗。
亦风:我们拍的时候并没有专业的设备和专业的录音师,都是机载话筒,可能风一吹就听不到了,但是我知道当时说了什么,我就在之后重新录入,也很少,我们的片子都是第一视角,没有第三者,这样观众才有更强的参与感。
李微漪:他其实就是天然呆,平时也说话慢悠悠的……
澎湃新闻:我也很奇怪,当你在望远镜里看到李微漪脚崴了动不了,你为什么不去搭救她?
亦风:这里有个背景我要交待一下,因为前面有牧民来找麻烦,要把格林带走,所以我要盯着格林,她就担心,就好比自己的孩子跑了闯祸了,说不清了,我一方面用摄像机拍下来当证据,格林是去了你的牛群,但是没有闯祸,结果它做出了那样的举动,它走到马面前我还没反应过来,但是它叼起缰绳,我都汗颜,我为什么没想到,所以如果没有这个镜头,我给大家讲你们都不会相信。
澎湃新闻:关于“自由”的那段话是后期配上去的还是原本拍摄时就产生了?
李微漪:原来就有。
亦风:我们经常探讨这个问题,到了那一刻,主题才有更深刻的意义。格林刚到草原的时候,撒欢的跑,这就是天性被释放出来了,它的灵魂就是自由的。
澎湃新闻:当时格林在城市里走丢时并没有说明是如何找回来的,
李微漪:对,很多突发事件我们并没有能力去一一记录下来。镜头没有补录,除了录音会补录。当时格林在街上,就在车子底下转来转去,最后它是被堵在一个十字路口的中间,一个交警在喊,哪家的狗,快来领走,我已经感觉格林心都要跳出来了,在他的眼里,那些车子都是猛兽,然后它只能仰天长啸。
澎湃新闻:所以那次走丢成为你们送它回草原的动因吗?
亦风:动因之一吧,它真的不适合在城市生存。
澎湃新闻:在剪辑时有没有很棒的素材被迫拿掉,能否举个例子?
亦风:我们粗剪时就不断的做减法,我们只能呈现关键的小故事,书里面写得比较详细,书和电影构成了完整的《重返·狼群》。
李微漪:书里面写的是影片里没有的,但影片里有的没有写在书里面,因为写出来没人信。
《重返·狼群》格林与狗捕食澎湃新闻:深入保护区有没有想过后果?毕竟是一种完全野生环境。
亦风:刚到的那晚比较害怕,因为真的伸手不见五指,但有格林在,我们感觉和狼是一伙的。
澎湃新闻:在片中你教格林抓鼠兔,识别脚印和粪便,相当专业,是有了格林之后去研究的,还是之前就有这方面的了解?
李微漪:我之前就了解,还并不浅,我本来就画野生动物的,对各种野生动物都比较了解,除非特别冷门的,比如你画野生动物,你必须对它的食性、生存环境、它的骨骼肌肉牙齿都要了解的特别细,不能说画出来经不起推敲,我以前看过其他画家画过一群狼,画面美感上是没有问题,但是那一群狼就有四个品种,森林狼、北美灰狼、西伯利亚狼几种狼在一起,然后中间还有一只乌鸦,都不是一个生存环境也能够画到一起来,可能他觉得没问题,但是我觉得那样的画是经不起推敲的,可能这就是奠定了我们这个纪录片的基础。
澎湃新闻:之前采过一个拍藏狐的导演,她告诉我说现在呼吁保护野生动物,都是保护一个品种,这很不对,应该强调整个生态环境,你们怎么看?
亦风:我们呼吁建立野狼保护区,为什么我们会提狼,因为狼在草原上是食物链的顶端,保护了狼群,也就保护了下面所有的食物链。因为食物链完整,生态也就完整,因为没有狼,大量食草动物就泛滥成灾,电影也表现到了一点,但是不深,食草动物泛滥,下一步直接影响到草原沙化。
李微漪:在草原上,不管是食草动物还是食肉动物都得依靠狼,草原上没有更大型的动物,狼一方面控制食草动物的数量,食肉动物到了冬天全靠跟着狼,捡狼的剩食来过冬,那个地方冬天八个月,所以大量动物都是依靠着狼。还有草原上的腐尸,没有狼及时清理,瘟疫就来了。2013年爆发了一次巨大的口蹄疫,成千上万的牛羊尸横遍野。但是狼群很少了,来不及处理。那个时候才想到狼。
亦风:还有秃鹫也是跟着狼。
澎湃新闻:所以下一部是在进行中吗?
李微漪:第二部素材已经有了,我们本来想做上下部,但是我们做第一部就做了七年,我们不想再等七年,也许那时候电影院的设备都放不了我们这个片子了。所以我们先把第一部拿出来,或许更多人关注后,我们不会再孤军奋战了。
亦风:我心里想的是,格林已经七岁了,应该在它的有生之年电影能够上映,虽然它看不见,但是我还是在片尾写上了,谨以此片献给格林和若尔盖草原,这应该是我们对它的一种承诺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