焦虑的父母教出焦虑的孩子,怎么打破这个循环?

澎湃新闻 08-06 17:28
焦虑的父母容易教出焦虑的孩子,而学业压力下的孩子又可能进一步加重父母的焦虑,造成全家焦虑情绪日渐严重的恶性循环,怎么破?

许多焦虑的父母,还都蛮渴望自己的孩子能拥有一份一切尽在掌握的气度。但是,大家居住在同一个屋檐下,焦虑会相互影响。孩子会观察到父母焦虑的行为,听到他们表示焦虑的话语,也因此产生焦虑感。另外,孩子在学校中遇到的各种压力又反过来增加父母的焦虑感,于是,全家人都生活在焦虑情绪的恶性循环中。这种情况,该怎么破?

本文为编译,有部分删节。

作者:Katie Hurley 来源:mom.me

近日,刊登在《美国精神病学杂志》(Amenrican Journal of Psychiatry)的一篇研究显示,居住在同一屋檐下的父母和孩子会影响到对方的焦虑倾向。研究结果称,孩子会因为观察到父母焦虑的行为,或者听到他们表示焦虑的话语而产生焦虑感,有时候,家长“负面的育儿行为”,例如试图保护孩子远离任何他们认为可能带来危险的事物(不管这种可能性多么微乎其微),都可能导致孩子产生焦虑的行为。

轻度的焦虑其实是很正常的。我们的大脑产生焦虑感的部分会提醒我们瞻前顾后、多确认一遍,来保证我们能对特定的事物保持注意力,集中精神。但严重的焦虑能让人衰弱,对人的精神健康带来危害。当一个家庭中出现焦虑恶性循环时,孩子的恐惧感会增强,害怕参与到一些本该属于他们年龄的活动中去。衡量家庭成员是否过度焦虑是一件重要的事,当焦虑变得过于严重,到了你或孩子不能独立控制的时候,你就应该求助精神健康方面的专家了。

在这里向你介绍一些对策,来帮助缓解家庭中的焦虑:

1.分清楚“事实”和“恐惧”

当不理智的恐惧占据了你的头脑时,你就会不时地产生一些扰人的想法。如果只是担心明天早上的交通状况可能会导致你开会迟到,那还是合理的,但如果你开始担忧会在高架上遇上一起五车连撞的交通事故,那你就担心得过分了。这种多余的担心可能还会让你的开车水平发挥失常。

当你产生这种过分的担心时,坐下来写一份“事实”VS“恐惧”的清单是一个有效的办法。找一块白板,写下让你感到担心或者害怕的感受,然后把它们归类到“事实”或者“恐惧”的清单中去。“事实”代表现实中很有可能发生的事,例如“早上经常塞车,可能会让我迟到”。而“恐惧”则是例如“早上会发生严重的交通事故,我还可能受伤”这样的想法,你会发现它们根本没有事实根据。而当你后退一步,再去回顾“恐惧”一栏的时候,你可以想想这些恐惧不现实的一面,鼓起勇气去对付它们。

2.给家人分配一个特别的“检查”工作

担心是会传染的,当一个人对另一个人讲述担心的事时,可能会让另一人也变成担心的状态。为了不让担心和恐惧的对话在一个家庭中螺旋式地进行,当一个家庭成员感到担心时,与其深入讨论担心的事,不如让你的家人对这份担心进行“检查”,来取得家庭内的“平衡”。

我经常教给感到焦虑的孩子的一句话就是“我觉得很担心。你可以帮我检查一下我的担心有没有道理吗?”只要问出这句简单的话,一个焦虑的孩子就能把他心里的恐惧“着陆”到现实。而负责“检查”的人就能帮助孩子把不现实的恐惧和事实分辨开来。在一个家庭中,你的兄弟姐妹和另一半都能学着扮演一个“检查者”的角色,以使家庭内部重新获得平衡。

3.设置释放压力的角落

你可以给家里设置一个精心设计的、能让人放松的角落。保证这个地方比较安静,有充足的自然光,有一张舒服的沙发或者椅子,摆上你喜欢的书、杂志、填色本、压力球、薰衣草眼罩,播放让人放松的音乐,还可以摆放一些让人放松的物件。(对孩子来说,许愿石就是不错的选择)。

当焦虑感袭来的时候,如果知道自己该做些什么,你就胜利了一半——家里有那么一块“无压力区域”,为你提供了一个安全的避风港,你可以在那试试一些让你放松的策略。

4.装满“适当的风险”的罐子

受到焦虑刺激的家庭往往容易产生逃避的行为。换言之,他们不愿意承受风险——即使是健康的、有利于发展的合理风险。有时候,敢于冒一些“健康”的风险能够帮助孩子和大人打破自己的界限,更好地认识自己。

请找一个透明的玻璃罐子,让全家人一起列出一些值得去尝试的“健康的风险”。举个例子,比如你们家因为有人担心溺水而不敢全家去海边旅行,你们可以定下一个目标,先去上几期游泳课,再一起去沙滩玩。在小纸条上写下一些你想尝试去做,但却因为担心而避免去做的事,把它们放进罐子里。然后每个月,你都从这个罐子里拿出一张小纸条,去应对那个挑战。这种一步一步对抗逃避,逐渐去尝试新事物的做法能让你的家庭不必一次应对太多担忧,从而减轻整体的焦虑感。

当一个家庭学会客观地看待焦虑,并且一次迈一小步地来解决他们的担忧时,他们就能支持彼此保持冷静、关注当下,让家庭的氛围更加轻松、愉快。

更多专业亲子内容,请关注本栏目微信号:qinzixuetang-xinli

(本文来自澎湃新闻,更多原创资讯请下载“澎湃新闻”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