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柳叶刀》:控制这14个危险因素,可预防或延迟近一半痴呆
·报告提出的全部14个痴呆危险因素为:受教育程度较低、听力受损、高血压、吸烟、肥胖、抑郁、缺乏身体活动、糖尿病、过度饮酒、创伤性脑损伤、空气污染、社会孤立、高水平的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未经治疗的视力受损。其指出,如果人们从儿童时期开始控制这14个痴呆症危险因素,可预防或延迟近一半的病例发生。
当地时间2024年7月31日,《柳叶刀》(The Lancet)常设委员会更新第三版“痴呆预防、干预和照护重大报告”(The Lancet Commission on dementia prevention, intervention, and care,以下简称“报告”),在先前已经确定的12个影响痴呆的因素之上,新增了高水平的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和未经治疗的视力受损这2个危险因素。
报告提出的全部14个痴呆危险因素为:受教育程度较低、听力受损、高血压、吸烟、肥胖、抑郁、缺乏身体活动、糖尿病、过度饮酒、创伤性脑损伤、空气污染、社会孤立、高水平的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未经治疗的视力受损。其指出,如果人们从儿童时期开始控制这14个痴呆症危险因素,可预防或延迟近一半的病例发生。
据报告,此前确定的12个危险因素大约与40%的痴呆病例有关。此次新增的2个危险因素大约与9%的痴呆病例相关,其中7%可归因于中年40岁左右的高水平的低密度脂蛋白(LDL)或“坏”胆固醇,2%可归因于晚年未经治疗的视力受损。
痴呆症已成为全球性的重大公共卫生问题,目前是世界第七大死因,也是造成全球老年人能力丧失和依赖他人的主要原因之一。这是一种逐渐恶化的脑部疾病,会影响记忆、思维、行为和社交能力。阿尔茨海默病是痴呆症最常见的形式,约占病例数的60-70%。目前,科学家们认为痴呆症的发生是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
世界卫生组织(WHO)2023年数据显示,全球已有超过5500万痴呆症患者,且这一数字还在不断攀升,每年新增病例近千万,其中60%以上生活在低收入和中等收入国家。痴呆症不仅给患者带来巨大的痛苦,也给家庭和社会带来了沉重的负担。2019年,痴呆症造成的全球经济损失达1.3万亿美元。
报告提出对痴呆症实行多领域干预措施(Multidomain interventions),即通过改变健康相关的行为方式来应对多种痴呆症风险因素。报告介绍,目前有超过40项针对痴呆预防的多领域干预试验正在进行,现有证据处于初步阶段。报告认为,即使是效果适中的干预措施,理论上也可以在人群层面产生实质性的预防效果,包括经济状况较差或低收入地区的人群。针对个体和多重风险因素的干预措施可能具有成本效益,但其可扩展性是一个挑战,可能需要定期重复干预才能实现持续效益。
《柳叶刀》同期配发的一篇评论文章也表示,同时针对多个风险因素的多领域干预措施对痴呆症高风险人群是可行且有效的。为保证其有效性和可行性,干预措施应根据风险概况进行调整,并适应全球不同地理、文化和经济的人群。
报告还提出了包括缺乏睡眠、不健康饮食、感染和精神健康状况在内的几项潜在风险因素,但总体上看,目前已有的证据尚不足以明确它们与痴呆风险增加的因果关系,无法将其纳入模型计算并给出建议。
前述《柳叶刀》评论文章指出,与世界卫生组织2019年制定的《降低认知能力下降和痴呆的风险:世界卫生组织指南》不同,柳叶刀委员会并未就健康饮食对认知健康或降低痴呆症风险的益处提出建议。然而,饮食模式是与慢性疾病预防和健康老龄化有关的既定概念。健康饮食是委员会确定的痴呆症主要风险因素(如糖尿病和肥胖)临床管理的关键,也是降低痴呆症风险的多领域干预措施的重要组成部分。
“虽然痴呆症是一项主要的公共卫生挑战,但从公共卫生的角度来看待痴呆症预防还是一种新颖的方法。”报告指出,根据文化和经济背景进行适当调整人口层面的干预措施,理论上可以大幅降低痴呆症患病率、不平等现象和系统成本。
报告提出的干预措施包括财政政策、营销政策、立法和供应政策、住房政策等。财政政策包括补贴以增加健康食品的可负担性,征税以降低酒精、烟草和不健康食品的可负担性;营销政策包括减少不健康产品的广告、使用设计良好的大众媒体宣传活动;立法和供应政策包括公共场所禁烟、减少酒精销售时间、降低快餐店密度、提供安全和高质量的绿地和出行基础设施、低排放区减少空气污染、强制运动时佩戴头盔;住房政策则作为干预措施,为老年人提供与社会有联系的适宜住所,可能减少社会孤立和孤独,并为老年人提供支持网络。
参考资料:
1.https://www.thelancet.com/journals/lancet/article/PIIS0140-6736(24)01296-0/fulltext
2.https://www.who.int/zh/news-room/fact-sheets/detail/dementia
3.https://www.thelancet.com/journals/lancet/article/PIIS0140-6736(24)01546-0/fulltex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