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普|什么是反社会型人格障碍?男性患病率更高?
症状及特征
对他人基本权益的广泛忽视或故意侵害是反社会型人格障碍(antisocial personality disorder)的典型特征。他们对社会和他人冷酷无情,对他人的痛苦或求助信号无动于衷,甚至会享受与他人的争斗或侮辱他人。袭击、谋杀和强奸等伤害他人的行为在反社会型人格障碍患者身上很常见。这些行为并不是为了逃避他人的伤害,或因为某种社会不公,而仅仅是一时冲动。反社会型人格障碍患者很少信守承诺、不服从社会道德、有暴力倾向,另外,他们往往缺乏目标和计划、行为冲动,并因此而长期失业,或出现婚姻问题、吸毒或酗酒等。
对反社会型人格障碍患者来说,人际只是他们达到自身目的一种工具。他们似乎缺乏与他人建立积极关系的兴趣。在需要的时候,他们也会表现得优雅或令人愉悦。但一旦达到目的,他们就会立即恢复其无礼和傲慢的特点。本质上,他们并没有兴趣建立和维持长期稳定的人际关系。
反社会型人格障碍患者对危险情境的焦虑水平较正常人低,他们缺乏罪恶感,行为冲动、习惯于冒险、追求刺激而不考虑危险,他们不习惯于稳定的生活,容易从一段关系转向另一段关系。尽管这类人常常以进监狱或死亡而告终,但还有许多人可有较为稳定的职业。
“上海市心理热线”微信公众号 图
流行病学资料
反社会人格障碍的患病率为1%~4%,DSM-Ⅳ报告的临床样本中的患病率介于3%~30%,其中在物质成瘾治疗机构、监狱、法律机构中的发生率更高。在对英格兰与威尔士在押犯人的调查中发现,44.9%的18岁以上犯人符合反社会人格障碍的诊断。一项对中国海洛因吸食者的调查中发现,反社会型人格障碍占41.4%(其中54.2%为男性,15.4%为女性)。
男性患反社会型人格障碍的可能为女性的3~5倍,年轻以及受教育水平较低的群体更容易出现这一障碍。研究发现,反社会性症状随年龄增长呈下降趋势,其原因可能是患者的死亡率较高以及人格特质改变的共同作用。
诊断标准
A.从15岁开始就出现的一种对漠视并侵犯他人权益的普遍的行为模式,有下列3种或以上的症状:
(1)不遵守法律及社会规范,例如反复出现足以导致其被捕的行为。
(2)欺诈,例如反复说谎,使用假名,或者为个人利益或者仅仅为了高兴而操纵他人。
(3)冲动或难于制订计划。
(4)易怒和攻击性,例如经常打架、斗殴。
(5)极度漠视自己或他人的安全。
(6)一贯不负责任,例如不能长期保持稳定的工作状态,或反复违反财务制度。
(7)缺乏愧疚感,例如漠视对他人的伤害、虐待或者偷盗行为或者为这些行为狡辩。
B.患者至少18岁。
C.患者15岁之前,有品行障碍的证据。
D.当前出现的反社会行为可能与精神分裂症或者双相障碍同时发生。
(原标题为《反社会型人格障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