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届达摩院青橙奖颁奖,“非典型”科学家的百万奖金怎么花?
·这似乎是一股“新科研势力”,在他们身上很少感受到框架的束缚,取而代之的是融合交叉学科创新,借助数据科学、AI等新技术进行科研创新。这背后可能源自于达摩院青橙奖有别于一般科学奖项的评选机制,其在选拔中摒弃传统的论文和资历评审标准,重视技术创新、应用落地与实际影响力。
第六届达摩院青橙学者。
第六届达摩院青橙奖于近日公布,这群平均年龄仅有33岁的获奖学者将每人获得可自由支配的百万元奖金。
这笔奖金怎么花?1月8日,在浙江大学举行的达摩院青橙学者分享会上,2023届青橙学者、之江实验室智能计算平台研究员冯毅在接受记者采访时非常实诚的回答引起现场一阵欢笑,“实话实说,我打算买房。如果能安家落户,以后做科学研究也可以更安心。”
“90后非典型科学家”冯毅一直是典型的“别人家的孩子”,凭借物理竞赛保研到清华物理系,本科毕业前往美国加州深造,很快就以第一作者的身份在《自然》(Nature)正刊发表论文。而他之所以被称为“非典型科学家”,是因为他曾经“不务正业”两度创业,涉足密室逃脱和手机游戏领域。折腾一番,冯毅最后发现还是对科研兴趣浓厚,在再次回到实验室后进入计算天文领域,快速射电暴现象引起了他的注意。
快速射电暴是当代天文学中非常重要的研究方向。可以确定的是,大多数快速射电暴都来自银河系外,是宇宙深处发出的遥远信号。这种目前没有公认解释的天文现象,勾起了冯毅无限的好奇心,“我理解的快速射电暴领域就像一块巨大的拼图,看似杂乱无章,但我会选取最重要的拼图去进行攻关,寻找它里面最本质的规律”。
“在实验室,我们第一次听到了计算模拟的快速射电暴的声音,它尖锐地呼啸而过,成为刺向宇宙大尺度结构研究的探针。”在现场,冯毅向所有的观众展示了这个声音。
2019年,冯毅所在团队通过FAST捕捉到FRB121102(编号为121102的重复射电暴)的1652个爆发,超过此前本领域所有文献总和,首次发现其能量双峰结构,推动重复暴研究进入高统计性时代。
2022年3月,快速射电暴的奥秘被冯毅揭开小小一角。他首次提出统一解释重复快速射电暴偏振频率演化的机制,揭示了快速射电暴可能存在演化阶段。有专家评论,这一发现为最终确定快速射电暴起源确定了关键的证据。随后他们对世界首例持续活跃的快速射电暴进行长达17个月的观测,有了一个惊人的发现:快速射电暴可能处于双星系统中,伴随爆发源的可能是大质量恒星甚至是黑洞。国内外天文物理学家给予高度评价,前所未有的观测揭秘快速射电暴可能的起源,往认知它的起源又更进了一步。
冯毅透露,团队目前正在筹备“宇宙触角”,和受到中国著名科幻作品《三体》启发的“现实版红岸基地”小天线阵。他分享道,茫茫宇宙无比浩瀚而又神奇,地外生命一定存在。“在不要回答和回答里面,我会选择回答。在茫茫宇宙中能找到一个不孤单的另外一种文明,我觉得很幸运。”此次,因开创性结合中国天眼FAST与智能计算,为快速射电暴起源提供了关键线索,冯毅获得达摩院青橙奖。
冯毅身上的“非典型”特征似乎是这群年轻科学家的缩影。在2023届青橙学者、中国科学院国家天文台研究员陈孝钿眼里,银河系并非一个圆盘,而有点像一块薯片。在他们的讲述中,似乎可以感受到科学研究并非只是严肃的、正襟危坐在书桌前所做的艰苦努力,而是由并不抽象的趣味和好奇心自我驱动。
“科研探索有两个快乐。一个是顿悟的快乐,我学习到某个从前不清楚的知识体系。一个是创造的快乐,我创造出来一个全世界从来就没有过的东西。这两个快乐一直支持支撑着我做科研。”北京大学碳基中心研究员邱晨光分享道。邱晨光致力于研发后摩尔新型电子器件,实现了迄今晶体管最高室温弹道率,将低维半导体器件性能推近量子理论极限。
本届最年轻的获奖人、北京生命科学研究所里最年轻的博导苏俊似乎是一个更为“非典型”的科学家,他在社交媒体上自称“染金发博导”,分享喜欢的动漫、有趣的“探店”经历和生活日常,因为丰富多彩的生活和优秀的科研成绩而被学生称为“时间管理大师”。他的研究主要是用科学提高卵子与胚胎的质量,以减少女性经历试管、流产、出生缺陷等造成的身体与精神痛苦。他谈到科研起点时提到一个非常动人的细节,“我首次通过显微镜观察到活干细胞的那一刹那,仿佛看到了生命之舞。”
这似乎是一股“新科研势力”,在他们身上很少感受到框架的束缚,科学和技术,研究与应用的分界,在他们身上不再明显,取而代之的是融合交叉学科创新,借助数据科学、AI等新技术进行科研创新。而这背后可能源自于达摩院青橙奖有别于一般科学奖项的评选机制,其在选拔中摒弃传统的论文和资历评审标准,重视技术创新、应用落地与实际影响力。陈孝钿在分享中透露,“申请只需要一份简单材料,无需推荐信。”
据介绍,达摩院青橙奖(青年科学家成长计划)创立于2018年,旨在发掘和帮助更多对科技进步有重要推动作用的中国青年科学家,每人都将获得可自由支配的100万元奖金,鼓励他们在重大科研攻坚中挑大梁,发挥榜样作用。青橙奖至今已连续举办6届,累计向中国27家高校/科研院所的69人授奖。
“比起走出挫折,更难的是走出荣誉。”在颁奖礼上,中国科学院院士、北京生命科学研究所学术副所长邵峰说,期待获奖的青橙学者能够正确对待每一项荣誉,在未来取得更大的成就,从青橙(Green Orange)变成金橙(Golden Oran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