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EER技术20年:通过微创手术“关紧”无法闭合的心门
·随着社会老龄化问题加剧,老年退行性心瓣膜病的数量会不断增加,由于老年人更容易出现合并症,传统手术对于高龄患者的风险相对较高,TEER等微创心脏手术的应用前景会更加广阔。
人的心脏瓣膜包括主动脉瓣、二尖瓣、三尖瓣和肺动脉瓣,如果将心脏比喻成一栋房子,这些瓣膜就是房子内连接各个房间的房门,如果房门出现打不开或者关不拢的情况,就会影响心脏血流运动,从而造成心脏功能异常。
二尖瓣反流是常见的心脏瓣膜疾病,可导致左心房和左心室容量负荷过重,表现为心悸、胸闷等症状,随着病情进展最终导致心力衰竭。
传统的治疗方式需要开胸治疗,创面较大,而微创的TEER技术原理是使用一个特制的二尖瓣夹合器,经股静脉(人体大腿根部的深层肌肉内)进入,房间隔穿刺进入左心房,在心脏超声及X光透视引导下,使用夹合器夹住二尖瓣前、后叶的中部,使得原本不能良好闭合的两个瓣叶对合而消除或减少反流。
在2024年1月6日的结构性心脏病年度报告发布及 TEER 20 周年纪念活动上,中国医学科学院阜外医院吴永健教授告诉澎湃科技,除了创面较小,TEER技术的优势还在于植入物少,故对周围组织影响少,有些夹合器的大小仅有不到成人指甲大小的 1/3,且该技术靶点精确,能够精准针对反流区域进行干预,没有对其它部位组织产生影响。
TEER技术是指经导管缘对缘修复(Transcatheter edge-to-edge repair,TEER),又称经导管二尖瓣夹合术。1998年,意大利医生 Ottavio Alfieri大胆提出,缘对缘修复技术由于技术简单,具有实现导管化的前景。自此,许多人着手研发 TEER 器械,各种装置由于设计或技术上的缺陷最终未能应用于临床,直到 MitraClip系统(首款微创TEER 疗法)的出现,TEER 才真正走向临床。2003 年研究者报道了成功的 MitraClip 动物实验,同年,世界上第1例使用 MitraClip 系统行经导管二尖瓣修复术取得成功。
2012年5月,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葛均波院士率先使用MitraClip完成国内首例TEER,之后国内其他中心陆续开始应用。2020年6月,MitraClip系统获得中国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NMPA)批准上市。由于TEER 技术对医生和医疗器械的要求都较高,目前在中国,重点还是向医生广泛普及TEER 技术,“不过中国医生的学习水平是非常惊人的,我相信过不了几年这项技术就会得到广泛应用。”吴永健说。
在手术效果的持久性方面,术后患者可能会面临退行性问题,例如,夹合器可能会在使用一段时间后出现脱落等现象。对此,吴永健称,目前愈后的临床实验已持续4-5年,整体效果良好。“手术效果的持久性取决于不同病因。某些时候,患者根本病因是原始疾病,二尖瓣反流只是病症之一,此时,TEER手术只能缓解症状。因此,手术疗效还受制于原始疾病的性质。”
对于中国未来在此方面的创新,吴永健告诉澎湃科技:“较为可见的是对器械的创新,我相信中国的临床医生,他们在实操过程中会不断发现现有夹合器的弊端,并对其创新优化。在理论层面,现在还很难预测,因为从‘0到1’总是很难的。”
当日活动上,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周达新教授提出了TEER技术的未来发展方向:向复杂解剖病例推广、向中低危病人发展、TEER衰败后介入治疗、TEER治疗三尖瓣反流、TEER器械的改进升级。
“随着社会老龄化问题加剧,老年退行性心瓣膜病的数量会不断增加,老年人更容易出现合并症,传统手术对于高龄患者的风险相对较高,TEER等微创心脏手术的应用前景会更加广阔。”吴永健说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