抢占未来产业|我们给GDP前25城市的未来产业潜力打了个分
【编者按】当下,未来产业的发展正受到各方广泛关注,从国家层面到地方省市层面,均在积极前瞻布局,谋划未来产业发展。然而,未来产业因其区别于一般产业的突出特征,并非各个城市都具备发展的基础和条件。为客观评价各地未来产业的发展潜力,上海中创产业创新研究院编制并发布了《未来产业潜力指数报告——未来潜力TOP25城》的研究报告,本报告也是国内首个关于全国层面的未来产业研究报告。
报告通过构建创新策源能力、产业硬核能力、企业成长潜力、孵化加速能力、综合环境生态五个维度19个指标的指标体系,对全国GDP排名前25城未来产业的潜力进行了综合评价,并形成了25城的具体画像,为相关城市未来产业发展提供参考和启示。本篇为系列文章第一篇,重点介绍报告的总体框架、评估方法以及综合结论。
一、构建未来产业潜力指数“1+5”评价体系
未来产业发展潜力指数由1个综合指数、5项分指数和19个二级指标构成。综合指数是“未来产业潜力综合指数”,5个分指数分别为:创新策源能力指数、产业硬核能力指数、企业成长潜力指数、孵化加速能力指数、综合环境生态指数。19个二级指标中,主要包括官方统计指标(城市发明专利授权量、国家级企业技术中心数等)、权威机构各类榜单指标(如潜在独角兽企业数、营商环境、算力供给度等)以及与专业数据机构合作进行大数据挖掘后梳理汇总的若干新型指标(如行业专利数、获得风险投资金额、城市未来产业关注度等)三大类。具体来看:
创新策源能力指数。主要评价一个城市在原始创新、研发投入、创新人才和原创科技成果的支撑能力。其中,原始创新主要通过与未来产业相关的优势学科总数、重大科技基础设施两个指标来衡量;研发投入采用R&D经费相当于GDP的比例这一常规指标进行评价;创新人才通过R&D人员数、两院院士数、科技创新领军人才等人才规模进行综合反映;创新成果通过城市近三年发明专利授权总数进行衡量。
产业硬核能力指数。主要评价与未来产业相关的主要领域发展基础和潜力。考虑到未来产业很多是基于现有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延伸和升级,采用各城市国家级战新产业集群数、战新产业产值占规上工业总产值的比重两个指标反映未来产业的发展基础;科创板基本属于智能、健康等硬核产业领域,科创板上市企业也是衡量产业硬核能力和潜力的一个重要指标;此外,产业硬核能力还反映在新兴领域的创新能力上,重点通过国家级企业技术中心数以及未来产业相关行业发明专利数进行反映。
企业成长潜力指数。主要评价一个城市拥有创新成长型企业的数量和发展情况。考虑到未来产业市场主体以具有较大发展潜力的初创企业为主,重点通过城市潜在独角兽企业数量、融资排行榜前列的初创企业数、初创企业发明专利申请量三个指标进行衡量。
孵化加速能力指数。主要评价一个城市孵化、培育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的能力。其中,通过国家级孵化器数量反映孵化培育未来产业的空间、能级和专业服务水平,通过获得风险投资企业数、获得风险投资金额两个指标反映风险投资的活跃度和对未来产业的资金支持。
综合环境生态指数。重点衡量一个城市的产业生态环境与未来产业发展的匹配性,选取的指标除了各城市综合营商环境排名外,还结合未来产业的特点,引入未来产业关注度(声量大数据,重点体现一个城市对未来产业的重视程度、顶层设计能力和布局推动力度等)这一指标;同时,考虑到未来产业各个领域对于芯片、算力等方面的基础性需求,引入“新型算力供给度”这一指标来反映数字新基建等方面对未来产业发展的基础支撑。
课题组根据德尔菲专家打分法,对5项一级指标和19个二级指标赋予相应的权重,指标数据经标准化处理后,采用国际上最为通用的综合指数评价法进行指数合成,计算出各城市五个分指数和总指数,并进行评价分析。
二、25城未来产业潜力:京沪深位于第一方阵,总体梯度格局明显
根据指数结果,北京、上海、深圳3个城市未来产业潜力指数排在前三位,其中北京以96.0高分排在首位,上海次之,得分达到89.5,两者遥遥领先,深圳得分接近80。广州、杭州、苏州、南京、武汉、成都、合肥7个城市属于第二梯队,指数得分均高于60,反映在未来产业发展方面具有较大的潜力。剩余15个城市属于第三梯队,指数得分均在60分以下,与北京、上海等一线城市相比潜力差距较为明显,本身也存在较大程度的分化。分区域来看,指数得分居于前10的城市中,长三角城市占据5席,反映长三角地区未来产业发展潜力领先。城市未来产业发展潜力与城市综合实力相关度总体较高,但也有部分城市指数排名与GDP位次背离,其中合肥、西安两座城市指数排名分别为第11、12位,均比GDP排名高出11位,未来产业潜力可期。
各城市未来产业潜力综合指数得分情况。
三、分项指数:一线城市与强省会城市总体占优,传统制造业强市亟需提升创新驱动能力
1、创新策源能力指数:各城市基础研究能力差距明显
25座城市中有10座城市的创新策源指数分数超过60分,占比达到40%。其中,北京在创新策源方面处于全国标杆地位,得分最高;上海、深圳和西安处于第二梯队,作为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创新策源能力得分均达到70分以上;第三梯队为武汉、南京、杭州、广州、合肥、成都六座城市,作为省会城市,与同省市的其他城市相比,创新资源相对集聚,得分在60-70分之间。
各城市创新策源能力指数得分情况。
2、产业硬核能力指数:产业集群和创新企业是产业硬核能力的关键
上海、北京超一线城市凭借各类要素资源优势,产业硬核能力位居前两名,得分均超过90分,远超其他城市。 深圳、合肥、苏州位居第二梯队,尤其是合肥,以72.9分位居第四名,这得益于合肥近年来量子科技、新能源汽车、智能语音、新型显示等硬核产业的快速发展。杭州、武汉、成都、广州、西安五个省会城市,分别位居第6-10名,处于第三梯队,其中成都、西安是唯二的位居TOP10的西部城市。一些传统制造强市得分并不理想,如宁波、常州、东莞、佛山等,未来产业潜力偏弱,得分与其他城市差距较大。
各城市产业硬核能力指数得分情况。
3、企业成长潜力指数:各城市分化明显,集聚潜力种子是重要路径
GDP前25城表现分化较为明显,最高分与最低分相差较大。其中,北京、上海、深圳的企业成长潜力保持领先,得分均在80分以上。除京沪深外,在得分60分以上的7座城市中,有5座均来自长三角地区,其中江苏占3席且排名整体较为靠前,浙江占2席,另外合肥也表现突出。下一步,如何充分结合本地产业优势特色,集聚更具成长空间的优质企业,为当地经济产业发展培育“领头羊”,注入“新活水”,显得尤为重要。
各城市企业成长潜力指数得分情况。
4、孵化加速能力指数:长三角城市领先,标杆孵化器打造和资本助力是重要因素
从城市来看,北京、上海、深圳占据孵化加速能力指数第一梯队。杭州、 广州、南京、武汉、苏州等城市指标得分均高于70分,位列第二梯队。西安、合肥、长沙、重庆、常州、天津、无锡、成都处于第三梯队。其余9座城市处于第四梯队,在未来产业孵化加速能力潜力方面差距较大。从区域来看,排名前八位的城市中,半数来自长三角区域,长三角未来产业孵化加速能力领先优势明显。粤港澳地区次之,环渤海区域相对最弱,除北京排名第1位以外,其他城市排名靠后。
各城市孵化加速能力指数得分情况。
6、综合环境生态指数:头部城市与GDP排名较为一致,营造宽松环境是未来产业发展关键
综合环境生态指数得分在五大分指数中整体偏高,平均得分为57.80,反映出在经济总量达到一定规模后,营造更加公平公正、便捷高效、更具竞争力的产业发展生态环境已成为各城实现高质量发展的共识。得分排名前10的城市,其GDP规模也基本排在前10位, 仅重庆、武汉掉出前10。得分高于平均分以上的10座城市,大部分位于沿海地区,如长三角地区占5城,广东占2城。而得分较低的省份多来自内陆及北部,与综合经济实力以及对营商环境的认知保持一致。
各城市综合环境生态指数得分情况。
(作者为上海中创产业创新研究院首席产业分析师,课题组成员李光辉、刘梦琳、王珏、项田晓雨对本文章亦有贡献;本版制图:王诗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