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象古城 | “海丝”桥头堡九日山

以下文章来源于闽南网 ,作者唐颐

闽南网

福建日报社(集团)主管的新闻门户网站,经福建省互联网信息办公室许可审批,具有互联网新闻信息采编发布服务资质。

“海丝”桥头堡九日山

文/唐颐

“九日山”,久闻其名,虽未见识,但山名就让人喜爱,还让人猜测,其中一定是有故事的。果然,走进九日山,一块碑记告诉我最初的故事:“晋太康九年(公元288年),山麓创建延福寺。衣冠南渡后,聚居晋江之中原移民,每逢重九,登高怀乡,因以得名。”

朗读片段

九日山是古代海上丝绸之路启航归航的桥头堡。

“山中无石不刻字”。现完整保存着宋、元、明、清摩崖石刻共77方,其中13方海上交通祈风石刻更是我国绝无仅有的瑰宝,是我国古代海外交通史不可多得的重要物证,记载了宋代泉州(古称刺桐)海上丝绸之路商船遣舶与回舶祈风的千年历史,印证了十二三世纪我国宋代泉州港同东南亚、印度洋、波斯湾、红海和东非等地区的海上经济贸易和人民交往的史实。

九日山管理所负责人胡老先生引领我们拾级而上,走近东峰山麓石刻群,解读何谓“祈风”:“宋元时期,泉州是东方第一大港,许多番舶船队出入港口,夏季御西南风而来,冬季则逐东北风而去。因当时的远洋航行专靠信风驱动,顺风顺水、安全通畅便是海上航行头等大事,所以每年阴历四月间与十、十一月间,泉州郡守或提举市舶主管官员,即率领有关僚属到延福寺、昭惠庙举行隆重的祈风仪典,敬祭海神。礼毕饮宴于延福寺或登临九日山,并刋石纪事。”

摩崖石刻群有两方并排的宋代祈风石刻,时间相隔60年,一方刻有“遣舶”,一方刻有“回舶”,胡老先生手指字迹,说:一处是欢送,一处是欢迎,充分说明了当年泉州港既是海丝之路的起始港,又是终点港。

13方祈风石刻,最早的一方立于南宋淳熙元年(1174年),最晚的一方立于咸淳丙寅年(1266年)。此时的南宋王朝已风雨飘摇,岌岌可危,但祈风仪典尚不敢省略。

如今,东峰山麓石刻群崖顶生长着一株大榕树,树龄不过50年,形态却奇特,共有99根分枝,围绕着一根主干向上生长,枝条繁茂,参天蔽日;而向下生长的树根也有99支,围绕着一支主根,攀爬于崖壁之上,白色树根形成一张大网,疪护着摩崖石刻。那大榕树名曰“九九归一”。

77方石刻中,唯有一方为当代所刻,也是胡老先生推崇备至的。那是1991年2月16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古代海上丝绸之路”国际考察团到此考察,留下了3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外交官和专家学者,联合签署的登游纪事碑。该碑中间镌刻着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徽章,两边为中英文。节录如下:“在九日山最后一次祈风典礼之后七百余年,来自非洲、美洲、亚洲和欧洲的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海上丝绸之路国际考察队员……来到这里,作为朝圣者,我们既重温这古老的祈祷,也带来各国人民和平的信息……为此,特留下这块象征友谊与对话的石刻。”

九日山祈风石刻,1988年被国务院公布为第三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17年1月被列入2018年“古泉州(刺桐)史迹”申报世界文化遗产南安申遗点。

九日山是闽南文化的发祥地。

与胡老先生茶叙是一件愉快的事情。他一开口便称:“先有丰州城,后有泉州郡。闽南第一个置县之地,始于三国吴永安三年(260年),即现在九日山下的丰州镇。唐久视元年(700年),府治才东迁十六华里至今泉州。”

南朝时,印度高僧拘那罗陀二度来延福寺翻译《金刚经》,为福建有文字记载第一个到访的外国人。唐代,诗人秦系、名相姜公辅、学士韩偓、国子监欧阳詹,相继栖隐其间,后人称之为“四贤”。南宋大理学家朱熹两度登临讲学,创立九日山书院,并题山名。唐宋以来,九日山三十六景逐一形成,宋代遂为泉南游览及海舶祈风胜地。

九日山有东西北三峰,其形如钳,海拔最高处98米。有文化的山是需要花时间解读与品味的,比如,静坐望江亭,俯瞰晋江,一江春水,波澜不惊,耳边响起胡老先生娓娓道来的解说词“晋人南迁,沿江而居,重九登高,始称九日……”似乎有穿越之感。

半山腰有一块山中最大摩崖石刻,镌刻山名“九日山”,原为朱熹题写,后风化无存。现石刻为清乾隆三十二年(1767),福建军门提督马负书,为承先哲表彰圣地之至意,特地补题刋刻,附记于侧。山名三个字,字字大如斗,沉稳敦厚,可谓用心,读附记,更可读出这位军门提督举笔题写山名时诚惶诚恐心态。

唐代先贤遗迹犹在。九日山东峰又称“姜相峰”,是为了纪念、崇尚唐代德宗年间宰相姜公辅的高风亮节,这位谪相从长安被贬来泉,在东峰隐居13年,死后亦葬于此。西峰则是唐代诗人会稽秦系隐居结庐之地,后人为了纪念这位高士长隐西峰25年,称西峰为“高士峰”,并建“秦君亭”。相传姜公辅是慕秦系之名来到九日山的,两人心有灵犀,多有诗文交往。颇有趣的是,秦君亭历代有重建与修缮,到了清嘉庆年间,其裔孙秦时中知南安县,重建秦君亭并立碑纪事,该碑至今犹存于亭侧。

位于西峰东南坡一块卧岩上,题刻“如此江山”四个大字,为元代福州人方麟所书。后人评价其意颇为神秘,可解读赞美眼前如此美好江山,亦可哀叹沦为异族践踏之大好河山。汉语言文字真是博大精深。

与胡老先生挥手告别之际,我回望九日山,特别想再看到那株根深叶茂、守望九日山的“九九归一”大榕树,可惜它隐没在满山岗的榕树群里,分不清是哪一株了。

本文作者

唐颐,原宁德市委副书记,福建省炎黄文化研究会副会长,中国作协会员。散文曾入选《福建省文艺创作60年选—散文》集,曾获得中国新闻报纸副刊奖、华东及福建新闻报纸副刊奖10余次。散文集《二十八个人的闽东》获福建省作协第26届(2012年)优秀作品二等奖。

朗读者

李小梅,新华网新华号、华人头条号【小梅诵读】栏目创建人及主播,“闽南网·印象古城”、“光明日报阅读公社·寻味”、“中国作家网·本周之星”、“西海岸文学平台·小梅之声”、“诗客·小梅诵读”等栏目主播,中国共青团杂志、福建作家、厦门日报、泉州通FM朗诵嘉宾,福建省海峡朗诵艺术团成员。

印象古城 · 征稿启事

“印象古城”面向大众征集以“印象古城”为主题的原创文学作品,可以是发表过的,也可以是还未发表的。栏目将择优集纳推出,凝结古城与文学的渊源,更生动地讲好泉州故事。

投稿方式:QQ邮箱 188595000@qq.com

主办单位:中共泉州市委网信办、中共泉州市鲤城区委宣传部、闽南网

协办单位:泉州文学院、鲤城区作协

详情>>>http://www.mnw.cn/wenhua/yxgc/

来源:闽南网

喜欢此内容的人还喜欢

原标题:《印象古城 | “海丝”桥头堡九日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