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哲罗普洛斯:我一生都在拍摄一种类型,甚至是同一部电影

文末福利:来自纯粹读书社群的邀请

从本质上说,所有艺术门类的大师,同时也是优秀诗人。希腊国宝级导演西奥·安哲罗普洛斯(Theo Angelopoulos)的电影,诗意与哲思的光芒并现,他是永恒意义上的电影诗人。

2012年1月25日,当东方的中国刚刚喜进阴历新年,在遥远的雅典,一代电影大师安哲罗普洛斯在一场车祸中意外撒手人寰。我将这个悲惨的消息视为世界影坛一次突如其来的 “日全食”,它改变了我当天准备度假出游的日程。作为一个热爱电影的人,我觉得必须要有所行动,来表达对这位国际影坛百年罕见的诗哲的追思。无疑,最好的致敬是欣赏其非凡的作品,在龙年春节的寒冷假期,我躲在家中,将窗帘关闭,幕布放下,连续几天,都在重温安哲罗普洛斯的电影。

在2007年的戛纳电影节上,我曾见到过安哲罗普洛斯——在电影节邀请到的32位国际大导演中,他端坐在前排靠左的位置,一身浅米色衣裤,在幽暗的舞台上像一道凝聚的光,他微眯双眼,沉静地倾听着记者会上的提问与发言。当天的记者会因波兰斯基的发飙而“波澜骤起”,我本来准备给安哲罗普洛斯的提问因会议匆匆收场而落空。当时我宽慰地想,以他如常青树般丰沛的创作力,以及对中国文化的好奇与向往,肯定有机会对其进行专题采访。如今,不过挥手之间,他已去了另一个世界,与热爱他的无数影迷隔着滔滔忘川,就像他在杰作《鹳鸟踟蹰》(To Meteoro vima tou pelargou)里表现的奇特婚礼——相爱的新人只能隔河相望,彻骨的忧伤如大雾弥天。

边界的无穷覆盖

古今中外的诗人,无不有着深重漂泊感。苍茫水天,杳渺征程,是其基本的人生底色。在安哲罗普洛斯的电影里,上下求索的探寻,无休无止地的追怀,融汇于他所有创作中,成为无处不在的动词意象。其电影质地,常见忧世伤生的沉重,背景也颇多破败与沧桑。没有浅薄的良辰美景,佳人如梦,弄月吟风,与飘渺和清逸也多无关联,却随处是或不动声色或灵动飞扬的诗性。

通常的边境线,多歧路、多荒莽、多冷峻、多凄清,恰是边缘、飘泊的典型地域符号。迷离而充满未知的边境,衍生和附着了丰富象征,因而有着太多值得关注与解读的诗意。在安哲罗普洛斯的影像世界里,这些边境线又常常因充满对峙,而愈发显得复杂而纠结,这既是他特有的人生经验,也是对人生本质——游离于界限内外,漂泊于故乡与异乡之间的深刻诠释。

安哲罗普洛斯曾夫子自道——18岁时因当兵离开故乡雅典,此后在全希腊巡行调防,24岁时曾一度想定居巴黎,但最后还是回到了故乡。1970年,当他拍摄第一部剧情长片《再现》时才二度周游全国,从此认识了雅典以外的希腊,并寻找到属于自己的发声。从处女作《再现》到未完成的绝唱《另一片海》(The Other Sea),边境线是他几乎每部影片都必出现的重要背景。

一般说来,执着的艺术家,其处女作往往就奠定了此后所有创作的基调。安哲罗普洛斯正是如此,他自己也坦承:一生都在拍摄一种类型,甚至是同一部电影。

《再现》(Anaparastassi)根据真实案例改编,情节与古希腊悲剧中阿伽门农返乡的故事酷似。这确定了他所有重要影片一以贯之的精神脉络——在历史悲情中穿梭、追怀、寻找、探索、发现。上世纪七十年代拍摄的“希腊近代史三部曲”——《1936年岁月》《流浪艺人》《猎人》,回眸的是1940年代至1970年代希腊经历法西斯入侵、内战、右翼军政府的岁月;八十年代拍摄的“沉默三部曲”——《塞瑟岛之旅》《养蜂人》与《雾中风景》聚焦的是希腊人当下的心灵流浪;九十年代拍摄的“巴尔干三部曲”——《鹳鸟踟蹰》《尤里西斯的凝视》和《永恒的一日》(Eternity and a Day),从整个巴尔干半岛的视角,呈现人与人、国与国、历史与现实之间的关系,探讨人在大时代历史中的处境。

在安哲罗普洛斯的眼里,旅行与漂泊有着本质相似的内涵。现实的旅途,历史的穿梭,人之一生都是“在路上”的颠沛流离。因此,道路与界限,是他所有电影中的重要符号。他的每一部影片都都会出现众人行走的细节,有时离开,有时回来,用他自己的话说,是为了在行走中发现,如同古希腊史诗《奥德赛》的不断变奏。

《雾中风景》(Topio stin omichli)讲述尚未成年的姐弟俩前往德国寻找假想中的父亲,在忧伤而险恶的旅途中,姐弟俩最终在似梦非梦中走向边界的丘陵,与雾中如真若幻的树融为一体。一方面冷静描绘了人心的卑劣对幼小身心的戕害,一方面又充满善意地构筑了美好理想的期冀。片中的5岁小男孩质询:“什么是边界?”没有人回答,这个看似天真却复杂难言的问题。

“巴尔干三部曲”的故事,以及作为天鹅之鸣的“悲伤三部曲”——《悲伤草原》《时间之尘》和《另一片海》(后者成为大师永远的未竟之作),全部是以边境线为背景。

没看《鹳鸟踟蹰》时,我以为片名就是诗意的画面。看过才恍然——是能否跨越边境线的犹疑动作——上校在边境线前如鹳鸟般踟蹰地抬起腿,落下还是缩回,决定着命运和生死。或活在别处,或死在他乡,对面的阿尔巴尼亚士兵荷枪实弹,高度紧张。无论是边防军上校,还是流亡的政治家,抑或是冷眼旁观的电视台记者,那条涂在地上的蓝色线如刀一样寒气逼人。此时的国境线不仅意味着界限,更是争端、矛盾、冲突,是忠贞与背叛、秩序与逾越、生存与死亡的距离。片中的流亡政治家慨叹:“现在我们越过边界了——但是要越过多少道边界,才能回到家?”

寻常的边界风景,却是非同寻常的雄关。在频繁的穿梭中,边界也许可以变得迷离难辨——大雪可以遮蔽,河流可以模糊,士兵可以有偶尔的疏忽,但人心的边界线却被无穷的覆盖。安哲罗普洛斯将边界的物象延伸,赋予其丰厚内涵,从而超越了地理的边界,上升至人际之间——朋友与敌人,爱情与友情,是非与成败,乃至世间一切的边界。

不尽诗情滚滚来

诗意,往往是源于现实又高于现实的一种情绪和状态,具有瑰异、奇崛、多意的内外结合。

安哲罗普洛斯的几乎每部电影中,都会营造出某种超现实的诗意奇观。比如《鹳鸟踟蹰》结尾,一望无际的电线杆丛林在国境线上跃然而出,身披明黄色雨衣的工人正攀登其上连电线,他们造型动作讲究,举止富于韵律,如雕塑,如音乐,似天外来客,又似灿烂花朵;在《雾中风景》中,残损的手掌雕塑横出天际,直升飞机将其吊起浮悠于海天之间,几乎就可看做源自古希腊的大写诗行;在冷峻而不乏荒诞色彩的《猎人》中,一具死去已久的游击队员尸体被摆放在会场中央,各色人等以尸体为中心各自展开撕心裂肺的忏悔与回忆,可以说既是浓墨重彩的寓言,又是悲喜交集的戏剧奇观;而在史诗巨制《尤里西斯的凝视》中,碧蓝色河面上被船只载走的列宁石像,在该片以及《悲伤草原》中多次出现的红旗如林、百舸争流的壮观场面等等……这些意象或是前所未见的巨大,或是匪夷所思的奇崛,超越现实,出其不意,给人以极大的视觉惊喜和冲击。

作为诗人、哲人、作家与电影导演的集合体,安哲罗普洛斯有着强劲的诗意发掘和创造力,他常常将一种寻常的生活景象赋予叹为观止的诗意。比如《雾中风景》中的姐弟俩还在警察局受审,有人忽然发现窗外飘起了雪花,于是所有的工作人员都奔出室外,他们错落有致地站立在广场、街头,麻木的脸上现出纯真,他们忘记了一切,木偶般一动不动地凝视天空的雪花,街上所有的人都是如此,只有姐弟俩是动态的,他们在满天飞雪中一起跑过,在音乐和慢镜头的叠合中,整个段落诗情飞扬,美轮美奂。

即使是微不足道的寻常景象、物件、用具,安哲罗普洛斯也因其诗意的诠释,而生发出点石成金、化腐朽为神奇的功效。比如《雾中风景》中,姐弟俩从一家正举行婚礼的屋外走过,发现倒毙的马匹尸体,他们悲戚地彼此安慰;《1936年岁月》中,年纪不轻的男议员前往监狱会见罪犯,离家时竟不忘摘一朵红色康乃馨别在衣襟;《尤里西斯的凝视》中的铁路中途站;《永恒的一日》中的公共大巴;《养蜂人》中破碎的酒杯、飞进房间的鸟儿等等。这些普通的建筑、动植物,都在别致叙述里被赋予了特别的寓意和象征,点点滴滴,诗意盎然,引人怀想。

遮蔽是更好的呈现

因为缺席和不在场,因为真相的扑朔迷离,渴望知情的人们总是试图将真相重现。为此,人们千方百计,苦苦寻觅,锱铢必较,真相却仍与我们隔着重重雾霭。在安哲罗普洛斯的电影里,有意的遮蔽几乎是惯用手段,观者却能从中体会到更大的震撼。

《再现》讲述的是各个时代和国家都屡见不鲜的、奸夫淫妇合谋杀害亲夫的故事。这部影调冷峻、叙述沉稳的黑白片,与各种类型片拉开了距离。既不是聚焦谋杀过程的犯罪片,也不是推理擒凶的侦探片,而是一开始就昭告了谁是凶手谁是被害者的结果,影片着意复原的是谋杀的动因和过程。该片因此也被译为《重建》。

从故事内核看,《再现》是阿伽门农悲剧的现代版。影片序幕部分是在外打工多年的丈夫科斯塔重回故乡,他一路风尘回到遍地石头的小村庄,在妻子艾连妮有些疑惑戒备、儿女好奇而兴奋的目光注视下吃东西。镜头在此定格,出片名和主创字幕。正剧开始后,刚刚还坐在桌前吃饭的科斯塔已被杀害了。前来调查的警察正向谋害亲夫的艾连妮求证还原具体细节。艾连妮的说法是,她当时心很乱,躲在厨房里没有看到丈夫被杀的具体细节。而与其通奸的克里斯多夫的说法是,他是完全被淫妇艾连妮所诱惑,是在其怂恿和协助下才完成谋杀。通过一段段交叉回忆,影片再现了一对通奸男女杀人后的行为——如何藏尸灭迹,如何出逃城里,如何面对村人的猜疑等等。

而人们最想知晓的两人如何携手杀人的过程,却始终没有再现。直到电影结尾,故事回到了开始——一对通奸者先走进地堡般的石屋,过了一会,艾连妮的丈夫科斯塔回家,他脚步轻快地也走进石屋。此时的摄影机始终对着石屋外面,隐隐的,似乎能听到里面有声音传来。并不真切,也无从判断屋里的情形,正在发生的谋杀被完全遮蔽着。观众只能看到斑驳的石屋外观、石砌的院落、围墙和道路。三个孩子回来,拿着绳子在院里嬉闹。不久,“奸夫”鬼祟地出来了,匆匆走出画外。接着“淫妇”也出来了,她装作若无其事地与孩子们说话,随后与孩子们一起进屋。凶手如何行动,科斯塔如何被害均没有一个镜头。观众与导演的视角是一样的,只有颓败的石屋,寂静的山村风景,目光始终缺席那关键的时刻。

在一次访谈中,安哲罗普洛斯曾说:《再现》是在两个平面上接近事件——一个平面是以真实的法庭判决为依据,提供一个案件的准确转译;第二个层面是警察与当事人周旋中获得的事实。就是说,影片是将官方的权威调查与编导者的调查对质,是以相对客观和问题的形式表现,这就注定了其视角更具客观性、真实性和随之而来的神秘性。

安哲罗普洛斯深谙人的视角局限,并将这种“事实在画外”的局限处理的精彩绝伦。比如在《雾中风景》中,有一段表现司机强暴11岁女孩伍拉的过程,观众只看到司机强行将女孩拖进后车厢,摄影机始终对着的是被帆布遮蔽的外车厢,没有画面,也没有声音,整个强奸过程都被破帆布遮蔽着。不久,司机一边系皮带一边从车厢里钻出走进驾驶室。又过了片刻,小女孩揭开帆布坐在车厢边,她木然地呆坐着,两条大腿中有血迹流出。一个幼女的童贞被简单粗暴夺走了,如此冷静的呈现这巨大伤痛,给观众带来强烈的心灵震撼。

不是不敢面对真相,不是甘愿缺席生命的重要时刻,也不是刻意遮蔽以示含蓄或凸显言有尽而意无穷。而是还原的本质,作者与观众天然的视角与局限。是惨痛的现实,令人无力也不能去面对。而那些无法正视的背后,才是激流澎湃,动魄惊心。

穿越时间与空间

安哲罗普洛斯曾说,电影惟一能做的就是使时间的流逝变得甜美。他认为,电影不能改变世界,人才能改变世界。好电影和好诗的作用就是能给人做伴,让我们的生活稍微好一点。

与很多伟大的诗人与哲人一样,安哲罗普洛斯也是一位关于时间的思想家,他坚持不懈地探讨时间与空间的关系。其所有作品都有对时间流逝的思考,“悲伤三部曲”的第二部干脆就叫《时间之尘》(The Dust of Time),该片延续了其一贯的叙事风格,以一对情侣的悲欢离合映衬从二战结束到新千年来临各阶段的政治历史大事。不断回到历史,又不断关照当下,时间在二者的交替中消遁。如安哲罗普洛斯自己所言:没有开始也没有结束,在时间的灰烬下,一切犹如梦境,永不结束。

在广为人知的杰作《永恒的一日》中,他以一个老人一天中的告别和回忆,诠释千秋万古的永恒时间。在我早年的随笔集《与电影一起私奔》里,曾专门著文讲述该片——在苍茫的爱琴海边,身患绝症的老人和一条狗在漫步,与世长辞前,老人开始一日漫游式“追忆逝水年华”。电影极具创造性的将老人的过去、现在与未来,以及所有的亲朋好友错综交集。现实与过往的时空杂糅,交汇的时间之河将所有的界限打破,在不断回忆和告别中,真相也在发现中不断变异。弥留之际的老人问年轻时的妻子:“明天有多长?”妻子的回答是,“比永远再多一天。”

在某次接受采访时,安哲罗普洛斯得知《永恒的一日》在中国的巨大影响,他说也许翻译成《一日的永恒》更为准确。将普通的“一日”诠释成“永恒”,不少文学大师也曾有过精彩表达,比如乔伊斯的《尤利西斯》,伍尔芙的《达罗卫夫人》,都是通过主人公一天中的所见所思来浓缩一生感受。唯有安哲罗普洛斯是将普通的“一日”升华为时间和宇宙的永恒,且用新鲜生动的诗意影像呈现出来,出神入化,给人以强烈的思想和视觉触发。

诗意无形,诗意亦无名。纵览安哲罗普洛斯的电影,会发现很多重要人物都没有名字,或基本被忽略。比如在近三个小时的《尤里西斯的凝视》中,以追寻遗失的早期电影胶片为中心线,描绘出巴尔干半岛的百年历史风云,串联其间的主人公是位导演,他和路上邂逅的各个女人都没有名字,稍加注意还会发现,几个不同国籍的女人有着同样的相貌。在《鹳鸟踟蹰》中,曾是希腊政坛明星的流亡政治家也是没有名字,在流亡前的某次重要议事会上,他收起准备好的演讲稿,低沉地说,“有时,在雨声背后,为了能够听到音乐,大家都沉默着什么也不说。”说完起身离开,开始了变换不定的漂泊生活,始终没有出现名字。正如他后来在录音机里的留言,不停有人夺走他的东西,让他发现自己一无所有,只好借个名字生活。

大师总是举重若轻或举轻若重,在安哲罗普洛斯的影像世界里,不论苦痛还是欢欣,处处都是画意诗情。我们从中窥见的,不仅有希腊、欧洲乃至整个世界的历史与现实,更有我们每个人的当下和未来的境况。

(作者:作家、影评家王樽,原载于《飞地》丛刊第一辑,

转自公众号:飞地Enclave)

光与真的旅途——电影笔记二十四则

作者:苏七七

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2019年12月

《光与真的旅途——电影笔记二十四则》是电影学博士、知名影评人苏七七的第四本影评集。全书分上、下两辑,分别收录了作者观看国外经典电影以及中国具有影响力的电影的评论文字。上辑所选电影均是世界电影大师——包括伯格曼、塔可夫斯基、费里尼等导演的经典之作;下辑所选影片多为青年独立电影,是实践作品,也是在电影爱好者中产生过巨大影响力的作品,包括一些争议性作品。影片的选取兼顾大众与小众、经典与突破,能一定程度满足不同爱好的读者需求。虽然是偏向专业的电影评论,但是因为苏七七独特的语言风格和审美眼光,以及每篇评论前后偶尔出现的“个人化”表达,使得本书具有了私人化的、散文式的、自由、真实的风格,没有专业论文板着面孔的“一本正经”,更多了些发自内心的感触与领悟,亲切、从容、自在,能给读者带来比较好的阅读体验。

这本书无论是作为电影爱好者的参考读物,还是作为电影评论供导演、专业人士借鉴,或者作为感性的观影散文、随笔,都具有不错的价值和意义。

大地上的事情

(增订版)

苇岸 著;冯秋子 编

★★★★★

苇岸最新、最全、最严谨增订版本,由苇岸生前挚友、著名作家冯秋子受苇岸家人委托,历经数年整理、选编,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20年10月倾力呈献。

《大地上的事情》(增订版)新增苇岸遗著:散文、随笔20篇、诗歌22首、书信1封、译文2篇,共计45篇(首);此外,延用的苇岸《后记》,附录的《苇岸生平及创作年表》和《苇岸作品的后续传播》,对于记录苇岸生平和研究苇岸及其创作,提供了更为全面、准确和翔实的史料信息。该增订版是苇岸作品目前为止最完全版本。

苇岸日记(上中下)

苇岸 著;冯秋子 编

★★★★★

苇岸日记《泥土就在我身旁》书名,来自他1988年4月14日的日记:“……我应该能看到生命,每天发生变化,感到泥土就在我身旁。能够战胜死亡的事物,只有泥土。”

苇岸日记从1986年1月1日记至1999年4月6日入院接受治疗止。1年为1辑,三册日记共14辑,总量近80万字,加上附录《苇岸书信选》《苇岸生平及创作年表》《苇岸作品的后续传播》等,全书总量90万字。

苇岸自觉摒弃日常生活中纯粹个人性事物,把自然科学、人文科学与社会实践结合起来,把人文精神与文学承载的可能,以及书写者气质、方式影响下的思想格局的探索融为一体,把认识世界、助力文明生态作为自己的责任,那些掘进的、尝试辨识前路的孜孜努力,在日记中留下了深刻印记。他的日记多有对于大地道德信念、切身体验的自然与人文进程的叙述,及与作者交往的不同年代作家,他们的阅历、观念、创作状况和个人意趣,所处时代影响下的文艺现象,亲历半个中国的旅行见闻,阅读过的诸多社会科学、自然科学类著作。此外还有苇岸非常节制,但仍自然流露的对于出生地和对于亲情的准确、生动描述,对于内心紧敛但是诚实的欢喜或沉重的记述。日记内容丰富,语言质朴,有理性、有真性情,伸展出来日常中的人不平凡的日子,打开了一个真实的人的世界,从中可以感受苇岸心智和精神的成长历程,他在普遍意义上的行迹和不同于他人的特立独行之处。

董其昌传

孙炜 著

★★★★★

著名艺术家杨先让,旧金山亚洲艺术博物馆馆长许杰联袂推荐,著名艺术媒体人孙炜最新力作。一部个人传,一部晚明史,解密董其昌骂名背后的真相。随书馈赠 特制6款纯宣纸精美藏书票。

最好的里尔克

里尔克 著;秀陶 译

★★★★★

《最好的里尔克》是诗人秀陶所译奥地利诗人里尔克代表诗作选译集。本选译本之所以叫作《最好的里尔克》,在于译者译笔严谨,音律韵脚安排讲究,少有增减、切割、含混之处,读来确属各译家中之上乘成品。书中所选的作品涵盖诗人里尔克主要作品和名篇,令人喜爱的里氏作品少有漏掉。

江南旧闻录:

故园归梦长

朱学东 著

★★★★★

《江南旧闻录:故园归梦长》是一本兼具社会学、民俗学史料和文献研究价值的怀乡思故之作,是作者朱学东对江南故乡已经消失和正在消失的生活方式和场景的记录和回忆。

大地书写

赵雪松 著

★★★★★

《大地书写》是一本以散文随笔和书画艺术作品为基础的跨界表达文本。在本书中,有观物,有纪行,有怀旧,有新知,有读书,有读人……作者以敏锐的观察、细致的思考和丰富的情感,生动还原了我们居住环境中与大地精神相关的纯朴心灵。

象语者

[南非]劳伦斯·安东尼

[英]格雷厄姆·斯彭斯 著

邬明晶 张宇 译

★★★★★

南非原始森林里大象感人至深的故事,与野生动物对话,咏叹灵性之美。

著名作家,《与虫在野》作者半夏:《象语者》的作者劳伦斯·安东尼说——“如果这个世界上一定要有笼子,我希望是一个空空的笼子。”任何生命的身心灵都不应该被禁锢,它们都应该自在地徜徉在天地之间。

山林间

[意] 毛罗·科罗纳 著

★★★★★

一个不会登山的木雕家不是一个好的作家,毛罗·科罗纳意大利图书畅销榜上榜力作,意大利版《瓦尔登湖》。

相似之书

[法]埃蒙德·雅贝斯 著

刘楠祺 译;叶安宁 校译

★★★★★

纯粹译丛之埃蒙德·雅贝斯作品系列《相似之书》共分为三卷,分别是“相似之书”“暗示·荒漠”和“不可磨灭·不能察觉”。书中充满了雅贝斯式的哲学思索,从语言到文学,从宗教到传统,焦虑与困扰在作者灵魂的拷问中不断明晰、坚定,从而无所顾忌、无所约束,见证了诗人为实现诗意语言和哲学人生的梦想的努力。【即将出版】

我消失的影子

高博洋 著

★★★★★

作为都市悬疑小说,《我消失的影子》构建出了一个真实又怀旧的庞大镜像。

舞者阿布拥有令人羡慕的身姿线条,尤其是投影在幕布之上的影子极富魅力。他好不容易争取到在一出备受瞩目的“影子舞”里跳主角,自己的影子却无端消失了,这令他陷入窘境。为了寻找影子,阿布周旋在三个女人之间,却渐渐逼近了一段扑朔迷离的往事,牵涉出了三条命案,以及他不堪回首的童年……【即将出版】

纯粹读书社群

扫码加入纯粹读书社群

每日与您分享好书

● END ●

原标题:《安哲罗普洛斯:我一生都在拍摄一种类型,甚至是同一部电影|纯粹电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