戴高乐生前告诫法国人民“不伟大就不是法兰西”和“伟大的事业离不开伟大的人物,而伟人之所以成为伟人是因为其矢志以求的结果”。戴高乐的这些警句让我们看到伟人当年是如何时刻准备为法兰西民族复兴献身及其为此矢志以求的故事,但更重要的是为实现这样光辉的人生,戴高乐又是如何在法兰西民族最危险的时刻吸引了成千上万的法国人与其一道救国图存,共同实现法兰西民族复兴伟业。
戴高乐虽然离开我们已50年了,但他的故事一直让人着迷。他从小立志报国,其命运与整个法兰西民族在20世纪上中叶的命运紧紧连在一起,两者相辅相成、跌宕起伏。在1940年纳粹德国入侵法国和1958年阿尔及利亚内战之际,他两次拯救法兰西,其荡气回肠的一生和崇高的声望在今天的法国依然远超拿破仑、路易十四等法国最伟大的领导者,同时也是20世纪与丘吉尔、罗斯福齐名的世纪伟人。
如同没有毛泽东就没有新中国一样,戴高乐对20世纪“法国的伟大”所发挥的作用是没有任何人可替代的。如果没有戴高乐,法国就不会存在轰轰烈烈的抵抗运动,法国在政治上就不可能摆脱战后与德国、意大利一样成为一个被美军解放后又被占领的二流国家的命运,更不要说进入安理会五常和成为在战后国际上呼风唤雨,甚至敢于与美苏两超抗衡的世界大国。在经济上,法国也不可能在战后短短十多年里从一个在纳粹铁蹄之下人心涣散、政治瘫痪、经济崩溃的二流国家打造成一个工业体系完备、国力强盛、经济繁荣的现代工业化国家。
无疑,戴高乐非凡的人生也是戴高乐非凡领导力的验证。没有戴高乐非凡的领导力,法国人就不可能团结在戴高乐的身边,在国难当前时纷纷来到伦敦投奔戴高乐的“自由法国”和在法国战后重建时信赖戴高乐,在公民投票中授予戴高乐全权处理各种危机,实现国家的现代化。
即使在今天,法国人民依然对戴高乐存有一种宗教般的崇敬感,人们被他的领导者人格魅力折服,而这样的人格魅力就是戴高乐建立在清廉和自律基础上的领导者道德权威。
戴高乐的清廉
戴高乐一生不贪图蝇头小利,保持清廉和独立人格,从不与任何利益集团交往,淡漠金钱,从而使戴高乐献身公职的一生中从来不会被任何利益集团所绑架。如此的洁身自好,也使戴高乐在作出任何政治决策时做到完全独立,不受外界干扰。
图丨戴高乐与夫人“伊冯娜大婶”
在纪念戴高乐逝世50周年的各种文献,包括戴高乐身边工作人员的回忆中,我们看到戴高乐严格公私划分,无论在战争期间的军旅生涯,还是后来作为共和国总统,他从不对自己搞特殊化。戴高乐的孙子伊夫和皮埃尔都向我证实,在戴高乐担任总统期间,他将总统府内自己的生活区专门安装单独的水、电表,每月照单交纳水、电费。每月当儿孙与其在总统府聚会后大家共进晚餐,但餐费均由戴高乐自己出钱。
1969年4月因其倡议的参议院改革方案受挫,戴高乐辞职离开爱丽舍宫,回到科隆贝养老,他主动放弃总统丰厚的退休金,只领取其作为法国军队准将的微薄退休金和靠稿费生活。戴高乐觉得,他当年作为一个军人,在国家危难时站出来拯救国家,是一个军人的职责使然,现在告老还乡,拿一个军人的退休金要比总统的退休金更符合他的人生定位。
戴高乐的自律精神
戴高乐在法国人民心目中享有崇高的地位的另一个原因就是以身作则的自律精神,要求别人做到的,自己首先要做到,而且做的还要好。
Part 01
身先士卒
图丨一战期间的戴高乐
在一战期间,作为军人,他参加了1914年8月15日的迪南之战,在与德军作战时腿部被弹片刺伤;1915年3月15日,他在香槟战场上与德军英勇作战,左手受伤,但他忍着伤痛向敌军发起进攻,其英雄行为受到总参谋部的嘉奖;1916年3月2日,他所参加的凡尔登战役失利,脱围不及被德军刺刀刺伤左腿,成为德军俘虏。在被德军囚禁期间,五次越狱未遂,其英雄主义行为等到法军总参谋部的赞扬,并由此获得荣誉军团骑士勋章;
在二战期间,面临德军强大的坦克部队和空中打击所形成的闪电战,1940年5月17日,戴高乐亲自率领法军第四师200多辆坦克,向德军占领的蒙科内小镇发动反攻,并在战斗初期赢得胜利。这是法军二战史上著名的“蒙科内战役”,也是法军为数不多赢得胜利的战争,但由于缺乏后勤支援,加上德国空军的空中打击,戴高乐不得不率领其坦克部队撤离战场。
蒙科内战役作为法军与德军作战中首次胜仗,对鼓舞法军将士和法国人民反抗德国侵略的斗争具有重要意义。
在率领“自由法国”抗击德国侵略的岁月里,戴高乐同样身先士卒,如根据丘吉尔的意见,英法联军攻打西非达喀尔港战役。但由于联军进攻遭受到维希守军的顽固抵抗,为避免造成法国人之间过多的流血,戴高乐决定放弃进攻并为此痛心疾首,但作为领导者,在最危险的时刻他与自由法国的战士在一起,不顾生命安危。
后来,随着“自由法国”更名为“战斗法国”,戴高乐所领导的武装力量在北非与盟军并肩战斗,狠狠打击了纳粹德国,戴高乐对每场战斗都亲力亲为,其中就有著名的比尔哈凯姆战役。戴高乐虽然远离战场,但他与前方的柯尼希将军保持密切联系,与英勇的战斗法国将士们心连心。此次战役大大提升了“战斗法国”的士气和国际影响力,也是一次对戴高乐领导的抵抗运动具有转折点意义的军事胜利。
Part 02
严格要求自己
戴高乐一生献给法兰西,处处严格要求自己,他生命的全部就是学习技能、思考问题并随时随地报效祖国。
戴高乐青少年时期受的是教会教育,父亲是天主教徒,从小的家庭教育中爱国主义和天主教的仁爱思想对戴高乐影响很大。戴高乐选择报考拿破仑创建的圣西尔军校,希望精忠报国,而非像当年大多数青年那样选择巴黎政治学院或巴黎理工,以便日后从政、经商或当工程师。
戴高乐明晰的人生观使其在军校期间严格要求自己,各项成绩优异,包括体育。他非常注意体育锻炼,喜欢踢足球,认为身体健康是事业的基础。但相比之下,他更喜欢击剑,原因是击剑是法国的一种传统,也是他原来斯坦尼斯拉斯中学的一个传统项目,如他的中学老师当中就有很多人是国家级的击剑大师,甚至世界冠军。还有一个戴高乐个人的原因,他身材高大,手臂特别长,因此他觉得击剑更有意思。
戴高乐一生的另一个看好是文学。戴高乐通读了所有法国文学大师著作,自己本人著作等身,其《战争回忆录》文字优美,被选为法国中学课本。戴高乐每周至少要看2本书,即使在当总统期间也不例外。
人生使命感、宗教信仰和文学爱好,使戴高乐对生活中其它的要求很低,“清心寡欲”使其在任何时候都能严格要求,时刻警惕任何不健康的东西,包括金钱和女色的诱惑。
在1946年到1958年长达12年的“下野”时间里,戴高乐走遍法国的乡村城市,看望法国各界群众,听取他们的意见。戴高乐所到之处总是得到当地人民的热情接待,但戴高乐不希望接待部门支付他的旅馆费。他认为,接受他人的资助,那怕数目很小总是不妥的。
戴高乐夫人伊冯娜,人称“伊冯娜大婶”,与戴高乐“三观”高度一致,相夫教子,公私划分严格。戴高乐在科隆贝安度晚年时,“伊冯娜大婶”自己上集市买菜做饭,与乡亲们亲如一家。
Part 03
严格要求子女
戴高乐严格要求自己,也严格要求自己,他常说的一句话是“谁让你们是我的孩子”。
儿子菲律浦在《我的父亲戴高乐》一书中回忆到他当年如何像普通的海军士兵一样在“自由法国”军队中服役和作战的。他说,越是危险的地方他就越要冲在前面,否则就会给父亲丢脸。戴高乐深知前方打仗会有牺牲,但他从未给其部下打招呼以照顾儿子的生命安全。
菲律浦回忆到,有一次父亲来部队检阅,戴高乐并没有因为见到久无音讯的儿子而显得特别高兴或脸上露出任何特别的表情,而是非常平静严肃地继续检阅,将其子视作“战斗法兰西”战士中最普通的一员。即使在戴高乐的《战争回忆录》里,他也没有提到儿子对解放事业的贡献,因为这在戴高乐看来太正常不过了。
戴高乐严格要求子女还体现在他作为国家元首时,他从不许子女利用其地位谋求各种便利。戴高乐作为国父,位高权重,其拥趸者遍布法国社会各权力部门,按理给打个招呼,给子女安排个好工作是再符合情理不过的事。但戴高乐从不这样做,而是要求子女们自食其力,通过自己的努力和才华在社会上谋取发展。因而,我们很少听说戴高乐子女利用戴高乐的名声谋取利益,更没有听到任何丑闻,原因就是戴高乐的道德力量对他们产生的积极影响。
戴高乐领导力权威中的道德因素
与所有的领导者一样,戴高乐同样意识到权威对一个领导者的重要意义和权威建立的艰难性。1932年,不惑之年的戴高乐少校发表了《剑峰》一书。在书中他理论化地阐述了领导力的权威作用。他还将领导力对人类社会生活的作用比作利剑上的峰刃,非常形象。
图丨戴高乐上校向总统阿尔贝·勒布伦 (Albert Lebrun) 通报“蒙科内战役”
戴高乐在《剑锋》一书中指出:“我们所处的时代对权威来说是一个困难的时代。无论在任何事业中,权威(...)与其说会带来信任和服从,不如说是给人带来的是更多的不耐烦和批评。在基层,(权威)会在每次显示自己存在时就遇到打击,从而使那些试图建立权威的人产生对自己的怀疑,使他们在摸索和挫折中,在小心翼翼和不断表示歉意及在过分苛刻和形式主义中培养自己的权威。今天,人们已没有尊重古人的趣味,也没有尊重过去规则的愿望”。
戴高乐所说的权威缺失感,在现实生活中我们都深有体会。
为什么有些领导者不怒自威?而有些领导者大权在手却“有权无威”?
戴高乐在书中给出明确的答案,这就是权威与一个人手中拥有的权力无关,而与他的威信和魅力有关,而建立这种威信与魅力的最好方法就是树立领导者的道德权威。
研究戴高乐道德权威的内涵我们可以发现,那种戴高乐沁人心脾的人格魅力大约有以下几个方面:
Part 01
强烈的使命感
戴高乐有一种与生俱来的使命感,这种使命感就是为法兰西复兴。他在其鸿篇巨制《战争回忆录》的序言中就谈到了他对法兰西民族的“一往情深”。戴高乐坚信法兰西是一个非凡的民族,必须对人类有贡献。这就是戴高乐一生告诫法国人民的“不伟大不是法兰西”,并在其一生中实践行他所说的“法兰西对世界的一种看法(Une certaine idée de France)。我们如要理解戴高乐,首先就是要理解这种使命感。
戴高乐的儿子菲律浦在《我的父亲戴高乐》一书中就专门谈到戴高乐与他的对话。戴高乐说“每个人都应该在(人生的舞台上)演好自己,坚守自己在剧中角色的位置并按照自己的方式来表演....绝对不能躲到后台,要始终面对观众,即使他们不喜欢你”。戴高乐告诉菲律浦“至于我吗,我演的是悲剧”。
在戴高乐眼中,他的生与死都是为了法兰西。他在其回忆录中多次以第三人称叫自己“戴高乐将军”。在做每项重大决定前,他总会问自己“戴高乐将军会怎么想?”。因此,戴高乐和法国人民都知道,戴高乐娶了“法兰西新娘”,而正是这种强烈的使命感使戴高乐具有崇高的道德力量;
Part 02
强烈的怜悯与同情心
戴高乐有非凡的使命感,也有强烈的同情心,从而让追随者看到戴高乐英雄柔肠,特别是他对残疾女儿安妮的故事让多少法国人感动。
图丨戴高乐与女儿安妮
安妮是戴高乐最小的女儿,生于1928年,生下来时就患有唐氏综合症。在当时的法国社会,人们遇到这种事人们就会把孩子送到教会办的养育院,在短暂的痛苦后得到解脱,但戴高乐拒绝这么做。他对安妮恩爱有加,工作再忙也要抽出时间与女儿在一起。戴高乐平时性格内敛,见到安妮时却变得特别开放,会用歌曲、舞蹈和哑剧来逗她。作为军人,戴高乐南征北战,居无定所,特别是在伦敦率领“自由法国”抗击德国纳粹,但条件再困难,他都对安妮不离不弃。
安妮的病也使伟人戴高乐更理解人生,对弱者给予更多的怜悯与同情心。他曾对一位亲近的神父表示,他将安妮视作上帝赐与他的礼物,是安妮使他更珍惜生命,为人更加谦卑。
1948年安妮因感冒死在戴高乐的怀中。在下葬时,戴高乐说了一句:“她终于和其他孩子们一样了”。后来,戴高乐又成立了以女儿安妮·戴高乐命名的残疾儿童基金会,并将他写回忆录的全部稿费捐赠给这个基金会。
Part 03
通透的人生观
戴高乐是一个虔诚的天主教徒,无论对女儿安妮还是对普通百姓,他对人真诚、谦卑和富有同情心,这里还有很大的原因是他珍视生命的同时又淡泊人生和淡化生死,如他对自己的后事安排到了极其苛刻的地步。
戴高乐在作为总统时就立遗嘱,专门要求政府禁止任何形式的国葬和纪念活动,要求遗体告别时只有家人参加,并将其安葬在其女安妮身边和等候老伴伊冯娜百年后与其相会。
1970年11月9日,也就是50年前的今天,戴高乐因脑溢血溘然离世,一代伟人撒手人寰,其葬礼又如此简单,抬棺人都是科隆贝的村民朋友,墓地之小之简单让人唏嘘不已。我本人参观过此墓地,也曾问过几位出席此活动的见证人,无人不为之感动。想想戴高乐为法国人民所做的一切,看看他临终得到法国人民和法兰西民族的“感谢”之少,甚至连墓碑上也仅仅是戴高乐的生卒年月,没有任何头衔和和来自官方和民间的评价,戴高乐崇高的人生境界不言自明。
戴高乐道德权威对我们的启示
美国著名的领导力学专家麦克斯韦说过,“人们是先接受领导者,然后再接受其愿景”。
图丨“6月18日告法国人民书”(1940年6月18日伦敦BBC广播电台)
二战一代英豪,后来就任美国总统的艾森豪威尔将军也说过:“领导的最高素质无疑就是廉洁。没有它,无论你是与一帮哥们兄弟相处,还是驰骋在足球绿荫场上,或在部队营中,或机关办公室,你都不可能取得
真正的成功”
在现实生活中,领导力权威一直是人类社会生活组织工作中的一个永恒话题,而由于领导者缺乏道德权威,这种权威的建立又变得难上加难。在此,戴高乐道德权威的价值内涵并非深奥莫测,细想起来也极为简单,就是领导者的清廉和自律,而这两条又成为当今世界上多少领导者们难以逾越的两座高山!
当我们看到金钱腐败是如何在世界各国毁掉人民对领导者的尊敬感和说一套做一套的庸人政治又是如何毁掉国家和领导者个人的政治前程时,戴高乐的道德力量及其人生观对任何有志于成为领导者的人都是一面难得的镜子,而做到这一点,其实也并不难,这里并不需要领导者赫赫政绩,也不需要他们每时每刻接受任何生与死的考验,而是在面对权利的无限诱惑时能保持戴高乐那样的一种清廉与自律,从而让至高无上的道德权威感召更多的人与领导者一起共同建功立业。
end
作者简介
徐波 吴建民公益基金会理事、法国“吴建民之友”协会主席,前职业外交官,多边文化外交与中法民间交流坚定不移的践行者。1980年开始学习法语和外交,曾在中东、欧盟常驻,后长期在法国工作生活,深度参与中法文化年、中国国家领导人首次出席与七国集团对话的法国埃维昂南北首脑峰会以及2010年上海世博会等重大活动,曾任上海世博会中国政府总代表助理、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战略事务助理总干事特别顾问等职。
本文原载于《欧洲时报》微信公众号,原标题为《“清廉与自律”----戴高乐领导力学的道德价值内涵》
喜欢此内容的人还喜欢
原标题:《戴高乐的人格魅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