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朝初年,日照东南沿海。一群赤身的渔家汉子正在海边劳作,成缆、箍桩、拿船、排船……“啊——伊——哟——”总有个为首的汉子领着,每个渔家汉子一边手上忙活,一边跟着和着,大家保持一样的节奏喊着号子,齐心合力把船从水中拖上来,溜着网把出海打来的鱼收上来。号声时而凄美悠扬,仿佛撕心裂肺;时而喜悦粗犷,听到就仿佛看到满目鱼虾……
上世纪70年代初,岚山头二村的小伙杨洪永当上了船老大,领着一船人正在将大帆船撑离海岸。逆着西南风,风船使桅格外费力。船上每边四个人,各自手持七八米长的竹篙,插到岸边的沙泥里,再转过身来用胸膛顶着。“哦好,哟来,唉嗨嗨——”杨洪永喊起了撑篙号,渔家汉子们跟着喊起来,胸脯顶得掉了皮,跟着号子劲往一处使,终于让风船驶离了岸边,朝海里驶去……
2007年11月16日晚,浙江省舟山市舟山剧院。八个岚山渔家汉子清一色的白色对襟搭裢汗衫、虎布色灯笼裤,一律赤脚袒胸,透过八个渔家汉子一致的动作、一起一伏的竹篙,人们似乎可以看到渔船在劈波斩浪、奋力前行;“呀依哟——噢——”透过号子长短不一的不断变化,人们仿佛看到渔家汉子劳作的艰辛和丰收的喜悦。演员们结束表演后好半天,雷鸣般的掌声猛醒般爆发,伴随而来的,是闪烁不停的镁光灯和人们的叫好声。
——从古代到现代,从海上到舞台,渔家汉子口中所唱即是岚山号子。当地人都说,有了劳动就有了号子,以渔民为主的岚山头村据说成立于明朝洪武年间,这么说来,岚山号子已经有了六百余年的历史。
劳作号子里的辛酸“渔家汉”
出门往南,岚山头村百多米外就是海。
大海波涛摇荡,千万年不眠不休,看上去好像静止不变。可岚山头村的人都知道,平静的波涛下涌动着“溜”。有“溜”时,网沉到水底下,没有“溜”的时候,网在浮子的漂浮下,就会露出来;涨潮的时候,“溜”里的海水往西淌;退潮,则往东淌
“涨潮和落潮中间有个平潮,水不往东淌,也不往西流,网也露出来了,特别适合干活。在这一个钟头内,把网里的鱼货起出来最为轻松。要是这一个钟头内干不完,来了‘溜’,就又把网带回水底了。要等下一条‘溜’,可能就得第二天了,网里的鱼货就不新鲜了。”1954年出生的杨洪永,从17岁开始下海,几十年过去了,海里的活计还是如数家珍。
喊号子,就在这些活计里起着重要的推动作用,“就像跑步吹冲锋号一样,精气神儿足;下海打号子,大伙才能劲往一处使!同样的船看十个网,号子打得好,这个船一个钟头内干完活,那个船没有打号子的,一个半钟头能干完就不错了。”
喊着撑篙号,把船撑到深海里,收了锚,“哟来——哟来——”喊着涨篷号,把帆涨上去;到了行地,下坛子网的地方,若是平风静浪,船员心里也“堂泰”(岚山方言,意即舒服自在),活计轻快,心里舒坦。“哦呀!梳起来吧——”船老大一声号子,把舵一合,专人拿着特制的钩子把网从海里甩上来。欢快的溜网号喊起来了!鱼儿在号声中挣扎着尾巴被提到船里。
有风有浪的时候,号子就不这么打了。加快的旋律让大家情绪高涨起来,高度紧张。听上去就仿佛能看到海里的巨浪,和风雨交加中飘摇的帆船。一个不小心,危险就会来临!“一次锚拿不住,船就得转一个大圈再回来!所以鱼货务必在一个钟头内提到船里。”
货太沉,渔家汉子坐下,脚跐着船帮,手要牢牢抓住渔网。“要手疾眼快,又不能张开手指抓网。一旦手指伸到网眼里去,万一来个浪,船往后一砣,撑着的网收紧一勒,这手指头就万难保住!”溜网号越来越急,越来越凄厉,“手拿渔网要满把攥过来,手指并在一起,这样挽起网来,才能使上劲,还不会把手指插进网眼里。一个节拍齐心使劲,风雨中渔网也只上来一两寸。”号子声中蓄满渔家汉子的力量,也盛载着渔家汉子的艰苦与辛酸。
“那会常有外地人来岚山头,纳闷着海里怎么还有人‘显’(xiǎn,三声。岚山方言,意即哭),那其实就是渔民们在打号,这渔家活干起来不那么容易,海里这碗饭也没那么容易吃上。”杨洪永唱罢号子感慨着。
大舞台上的原生态“渔家傲”
上世纪70年代中期,机船逐渐取代了帆船,杨洪永也拥有了自己的机船,“以前七八个人的大帆船,换了机船只需要一两个人。”机械动力代替了撑篙、涨篷、推关等人工力气活,由这些劳作而产生的渔民号子也逐渐被人们遗忘。
岚山渔民号子主要有成缆号、箍桩号、拿船号、推关号、撑篷号、撑篙号、棹棹号、打户号、悬斗号、淘鱼号、溜网号、点水号等十几种,它以浓重的地域特点音乐特色,在沿海渔民中世代传承。它曲调铿锵粗犷、高亢有力、有急有缓,以语气发音、多以五声音阶为主,少有词句。喊唱形式为一人领,众人合,音乐程式规整,声音纯真。号子虽然节奏千变万化,但都是运用音乐节奏和音乐旋律及特点与劳动节奏相吻合。
“干什么活,打什么号子”。可当机械全面代替了人工时,号子也就成为了记忆。
2007年11月15日至16日,舟山群岛·中国渔歌邀请赛在浙江省舟山市举行,包括印尼雅加达和日本千叶县两支参赛队伍,共有11支代表队同台竞技。岚山渔民号子代表山东省参赛,获得“最佳号子王”称号,让岚山号子成为舞台瞩目的焦点,其历史和现状也再次进入人们的视线。
在苏北鲁南一带,流传着“青口的棹,岚山的号”的说法,岚山渔民号子建国后曾多次进行挖掘整理,上世纪50年代,参加了华东地区文艺调演;60年代初参加了临沂地区文艺调演;60年代末,海军北海舰队政治部邀请岚山渔民指导表演渔民号子。
1990年,岚山渔民号子参加日照市春节晚会表演,中央七套“华夏文明五千年”栏目播出;2005年3月在央视“激情广场”演出;2005年12月参加山东省军区调演;2006年9月参加日照市申请“联合国新丝绸之路明珠城市”评选展演;2007年6月参加中国工艺美术学会第22届年会开幕式演出;2007年8月,参加“中国水上运动会”开幕式演出;2007年11月代表山东省在“舟山群岛·泛太平洋地区·中国渔歌邀请赛”上夺得“最佳号子王”称号。
2008年4月,岚山号子代表岚山区参加“谁不说俺家乡好”山东省地方文艺大赛,获得“最佳表现”“最佳特色”两项大奖;2008年10月,参加央视二套“倾国倾城”晚会演出。
目前,岚山渔民号子已经列入山东省、日照市和岚山区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2018年10月16日,岚山渔民号子传承人杨洪永被公示为第五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
赶上了帆船的尾声,经历了向机船的过渡,杨洪永在海上打了十多年渔民号子,现在,他在舞台上表演渔民号子,也有十来年了。
岚山号子,从海里劳作的“渔家号”变成了舞台上的“渔家傲”。
“在岚山像我这个年纪的,会打号子的也不多了。现在常表演号子的,除了75岁的一个老哥,就数着我年龄最大了。最年轻的,是个三十来岁的小伙子,不是渔民,没在海里打过号子,是当成歌来学着唱的。没有了帆船,号子只能在舞台上表演喽!”
杨洪永拿来一本书,是儿子杨健的诗集,这位八零后没下过海的岚山人,写了一首《喝火令·岚山号子》:
古老溜网号,几多赤子心。斗搏沧海摄人魂。酸苦路遥难见,唯有旧痕深。此夜登台现,重拾祖上芬。愿邀明月挽星辰。挽住清风、挽住那微云。挽住那行飞雁,与我和芳音。
关注今日晨刊8、9版
来源:黄海晨刊
全媒体记者 谢岩
原标题:《岚山号子 日照汉子的“渔家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