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九重阳,话一话管院“80后”老教授

佳节又重阳,登高祈福、赏菊饮酒。重阳这一天,九上又九,被赋予了长长久久、健康长寿的寓意。

今天,我们写下管院3位教授——管梅谷、苏东水、吴立鹏的故事。他们是管院老教师的代表,是“传道授业解惑”的典范,是受师生爱戴的“前辈”,不仅如此,这3位“80后”依然年轻、依然热忱。

管梅谷

心之所向,素履以往

生命之深泉涌流不息

管梅谷教授的学生说他是个传奇。

他含着金勺子出生,天蝎座,〇型血。家境富裕、天资聪颖。少年管梅谷就读于南洋模范中学,这所创建于1901年,是中国人自己创办的最早的新式学堂之一,其前身是南洋公学(今西安交通大学、上海交通大学)附属小学,为中国“公立小学之始”,当时与上海中学并驾齐驱。

19岁那年,他以高分考入华东师范大学数学系,是抱着教书育人的初心。读到大二,课堂所学实在太容易,他于是找到专业老师要求开小灶。老师慧眼识珠,拿出本原版数学理论教材,“你去学吧。”管梅谷从图书馆里借来了英文字典,开始了两年的自学生涯。

后来,管梅谷教授回忆,当时自己英语水平差,教材第一句话花了一个小时才搞懂。但以后几乎所有的数学教材都坚持直接学英文版,不经意间养成了英文思维的习惯,才会有上世纪70年代末做为山东师大首位老师出访新加坡用英文演讲的可能以及80年代受聘加拿大滑铁卢大学本科生教学的经历。

1981年在德国汉堡参加国际运筹学大会,右一为管梅谷

1957年管梅谷以优异的成绩毕业,被分配到山东师范大学任教。1960年,26岁的管梅谷开始了运筹学中的一大类问题——弧路线问题(Arc Routing Problem)的研究和应用。

当年,管梅谷代表学校参加山东省委“大搞科学研究动员大会”,省委出了三个题目,第一个就是大搞运筹学、线性规划。作为山东师大唯一参加过运筹学专业培训的老师,管梅谷成为省领导小组最年轻的一员。这次联系实际,管梅谷锁定邮政局。接下来的几个月,每个凌晨,管梅谷早早出门,骑着自行车,跟着一位老资格替班邮递员跑遍济南的大街小巷。

他终于发现个有趣的问题:“邮递员每天从邮局出发,走遍该地区所有街道再返回邮局,问题是他应如何安排送信的路线可以使所走的总路程最短?”他思考并给出了解法——《奇偶点图上作业法》。在数学家华罗庚和万哲先的推荐下,管梅谷有两篇论文发表在当时如日中天的《中国数学学报》。

在运筹学中,路线问题是很重要的一大类问题。路线问题又可以分为两大类:点路线问题和弧路线问题。在管梅谷研究投递路线时,点路线问题已经被研究了一段时间,但是弧路线问题从来没有人研究过。中国邮递员问题是第一个被提出的弧路线问题。泉城济南是管梅谷的灵感之源。之后的30多年他与这个城市和平相处、相辅相成,不仅避开了人生一个个漩涡和险阻,而且“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不经意间收获颇多:1981年成为全国首批运筹学与控制论博导,1984被任命为山东师范大学校长。

2016年管梅谷教授被授予中国运筹学会科学技术奖“终身成就奖”

他认为自己没有什么特别之处,只是位真正想解决实际问题的数学教师,是位科普作家,“我挺喜欢写科普读物的”,是位倡导科研的大学校长。但在海外数学界,他被誉为一个用数学模型来解决实际问题的中国学者。2016年,中国运筹学会授予管梅谷教授科学技术奖“终身成就奖”。

受时任复旦大学管理学院郑绍镰院长邀请,1990年,管梅谷回到家乡上海,出任管理学院运筹系主任。学生们回忆,“管老师可谓是潮牌老师,不仅书教得好,而且没有教授架子,与我们学生打成一片”,“管老师理论联系实际,还是股海高手,认购证、B股样样尝鲜。”

在复旦的5年时间,管老师的敏锐洞察、大势研判能力以及随和平易的处事风格影响了诸多学生。毕业后他们一直与管老师保持亲密的联系。管老师在谈到做学问和做事业时认为,要心平气和一些,承认这很难,但仍然强调不要非常想急于做出点什么。真要在学术上和事业上搞点东西出来,是要慢慢的,心要平静一点。一方面要积极地出成果,一方面要沉得住气,慢慢地学,把基础打好。

2012年管梅谷教授(后排左七)参加复旦管院1988级数理统计与运筹学本科校友毕业20周年聚会

退休后,管梅谷教授随家人移居墨尓本,成为澳洲新大陆的新“青年”,受聘皇家墨尔本理工大学研究员一职。2019年秋天,“80后”管梅谷跨界演绎,受邀成为澳洲华人文学作品大赛评委主席团成员。

梅开几度恋幽谷。心之所向,素履以往,生命的深泉继续在涌流。

苏东水

似东水般长流

如星辰般生辉

苏东水教授在复旦管院任教长达40多年,创立了享誉中外的东方管理学,留下了数不清的学术成果。

1932年,苏东水教授出生于福建省泉州市一个爱国华侨家庭。在家庭氛围的熏陶下,青少年时代的苏东水就看到了当时社会的不足之处。他认为,中国传统文化蕴涵的人文哲学与管理思想,很少被批判性地清理和创造性地运用,这未尝不是一种遗憾。于是,要将中国传统文化内涵与管理实践理论相结合的凌云壮志在他心中萌发。

1953年,从厦门大学毕业的苏教授踌躇满志,一心想为国家建设做贡献。1956年起,他先后在上海财经大学、上海社科院、复旦大学从事教学研究工作,也是在那时成为了复旦大学经济管理系的系主任。60年的教学实践、一线积累的丰富经验、再加上长年累月的深入思考和研究,令苏教授最终创立了东方管理学。

2014年,第十八届世界管理论坛暨东方管理论坛举行,苏东水教授发表主旨演讲

作为新中国最早的管理学研究、教学和实践的学者,苏东水教授以人本论、人德论、人为论为基础,创建了东方管理理论,这也是世界管理科学中第一个中国人建立的学派。“东方管理学派以中华优秀传统管理文化为核心,不断汲取世界各民族管理文化的精华,形成一套开放的体系,体现一种东西方结合、不断发展的思想,虽然和西方有一定的差距,但是我们有自己的中国特色。”

对于东方管理学的本质,苏教授将其概括为“以人为本,以德为先,人为为人”这十二个字。多年来他致力于东方管理思想的教育与传播工作,设立了东方管理学的硕士点和博士点,通过“传道授业”实现东方管理学派“经世济民”的理想。

1997年,诲人不倦的苏东水教授已在三尺讲台上站了41年。那一年的7月15日,他第一次走上了世界管理大会的讲坛,以“面向21世纪的东方管理文化”为主题发表了演讲。2014年10月18日,在复旦大学管理学院,第十八届世界管理论坛暨东方管理论坛暨苏东水教授执教60周年庆贺会隆重举行,苏教授发表了题为“东方管理研究回顾与展望”的主旨演讲。

2018年,复旦管理学奖励基金会将“复旦管理学终身成就奖”授予苏东水教授

苏东水教授为复旦大学学生开设了多达16门专业课程,共培养了百余位博士及博士后,被国务院表彰为“发展中国高等教育事业有突出贡献专家”。为表彰苏东水教授的杰出贡献,2018年11月,复旦管理学奖励基金会向他颁发“复旦管理学终身成就奖”。

任何理论的发展都是一个长期的积累过程,东方管理理论也在不断吐故纳新。退休在家的苏东水教授即便如今不再奋战在学术研究工作的第一线,但他从未停止对东方管理学派未来发展的思考与探索。

“首先,我想要完成东方管理经典著作,使东方管理理论更加细化和深化,形成更为系统和精深的管理理论。其次,要着手研究东方管理理论的运用,增强东方管理理论的可操作性。一方面,要着手加强东方管理案例的研究,尤其要结合中国改革开放以来的实践,进一步将东方管理理论与应用经济学融合,探索东方管理文化在中国经济发展过程中的作用规律。另一方面,重视东方管理心理的研究,在充分肯定定性研究价值的基础上,在适当领域借鉴西方有意义的定量研究。最后,要加强东方管理文化的教育、普及和推广工作,使‘人为为人’的管理理念发扬光大。”谈及在做的工作,苏教授如数家珍,信心满满。

2020年,苏东水教授在复旦大学管理学院苏东水管理教育基金成立暨捐赠仪式上

2020年1月3日,复旦大学管理学院苏东水管理教育基金(简称“苏东水管理教育基金”)成立暨捐赠仪式举行。作为基金的主要发起人,苏东水教授期待和大家共同努力,不断扩大东方管理学的影响力,一同为推动中国管理科学走向世界做出贡献。

回望苏东水教授的走过的80多年历程,有砥砺前行时的酸涩,有拨云见日的甘甜,无论何时,先生都以“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自勉。

吴立鹏

不仅授业解惑,石破天惊

更懂传道于人心

自1956年考入复旦,吴立鹏教授已经与这所大学结缘60余年。对于他而言,这漫长时光中的年年岁岁都充满了意义,不仅是因为它们代表了荣耀的过去,更因为它们见证了自己为复旦管院做出的种种探索和努力:那些被认为是“石破天惊”的理念、那些被认为是“不可能完成”的事,最终都成为强大的助力,让今天的复旦管院跻身于中国乃至亚洲一流商学院行列。

“我所做的这一切,全都是着眼于学科的未来,根本没考虑到个人的前程。”这句像誓言一般的话,正是吴立鹏教授一生心路历程的写照。学数学出身的吴老师原本和管理学院没有任何交集,当时他正在数学系概率论教研组任教,1983年改革开放的大潮也推动了国家统计局的变革,在访问了一些发达国家的相关统计机构之后,国家统计局当时的领导做出了重要的决定:设立理科类型的数理统计系,并在全国选择两所高校试点。在学校的支持下,吴教授经过种种努力,最终国家统计局决定由复旦大学和南开大学作为试点高校,并提供开办经费320万元。他和教研组的主要骨干一致认为,统计专业应该从数学系分离出来,独立成为一个系。考虑到人数和学科内在联系等问题,将统计专业和运筹专业合并成为统计运筹学。

从1983年开始,吴老师为了促成这个“创举”而四处奔走,陈说利弊,积极准备。1987年,在时任复旦校长的谢希德先生支持下,统计与运筹学系终于合理地“回归”到管理学科的名下。“这是我一生中最大的事!”时隔多年,吴教授忆及当年还是激动不已。学科的分离与整合,对于当时还在“襁褓”中的复旦管院而言,同样也是一件重大的事。

2010年,在复旦管院1986级数理统计和运筹学本科校友毕业20周年活动上,吴立鹏教授与大家交流互动

引入了整整一个系的复旦管院,却面临着更加严峻的问题:“没有地,没有房子,没有人。”改革开放初期百废待兴,当时的复旦缺少资金,自然也没有大楼。后来,复旦校友、企业家李达三先生提出希望在复旦恢复会计系,并承诺出资援建大楼。这个消息给了时任管理学院院长的郑绍濂教授和吴立鹏副院长等极大的振奋。经济学院和管理学院都向学校提出了会计学系的归属权。吴教授深知,一门学科的加入、一笔资金的注入,对于艰难起步的管理学院有着多大的价值,他不愿意失去这个机会,“我在会上争取到了第一个发言,用了半小时时间来陈述(规定20分钟),随后,事情就这么决定下来了。”会计学专业归属于管理学科,如今,李达三楼也已然成为复旦管院最典型的建筑象征。

硬件提升固然是必须,以院系设置、体制管理为核心的软件完善更是亟待进行。吴老师的“火力”一发不可收拾:他主张取消各个系的办公室,只留下一个秘书;将所有经费集中到院办,统一规划,统一管理。从此之后,一个更具向心力与凝聚力的复旦管院开始了自己的腾飞之路。

2018年,复旦-港大IMBA项目20周年庆,吴立鹏教授(左二)获颁项目“卓越贡献奖”

1998年,复旦—港大IMBA项目在管院正式开设,也让这两所名校空前团结地创建起合作关系。经过20年的发展,项目已经成为复旦大学全球合作的典范项目,是中国国际MBA项目中的优秀项目。2018年10月,在项目20周年庆典上,作为项目的开拓者,吴立鹏教授获颁“卓越贡献奖”。

当复旦管院从一片空白中诞生,比大楼建设和体制改革更重要的是是优秀师资的引进。“随着学院在各方面展现出优势,越来越多的老师主动来到管院,这一点让我觉得特别高兴。”谈及此,吴教授脸上露出笑容。作为建院元老之一,最希望看到的就是学院的师资队伍愈加充实、愈加具有吸引力。

从1961年毕业留校任教,到2006年正式退休,吴立鹏教授在复旦的讲台上站了40余年。如今再话当年,他仍然难掩为师为学的热情和激动。他不仅授业解惑,更懂得传道于人心。他还从赌场中选择“赌大小”作为案例,深刻且易懂地解释了赌场赢钱的奥秘,使EMBA学生恍然大悟,至今仍津津乐道。

复旦EMBA2016级开学典礼,吴立鹏教授为新生授旗

“我对学生的期望是,哪怕你是再优秀的人才,都不要忘了‘十年寒窗’的道理。复旦的学生都是既聪明又优秀的人才,但是再聪明的人也需要底蕴,这才是要下苦功夫的,没有在学术上一定程度的钻研,很难成为大家。

“比如我问一个很简单的问题:现在的学生早起晨读的有多少人?信息时代让信息的获取变得很容易,所以现在的情况是似乎大家趋之若鹜地去就业赚钱,这在短期内看来是很有回报的;但我坚信,刻苦钻研的人才是社会的栋梁,有学问的人才能终生受益,而这在短期内反而是无法立即看见的。”

* 感谢小井老师提供重阳节海报用图

* 管梅谷教授内容整理自公众号“退休之后”和新浪网

原标题:《九九重阳,话一话管院“80后”老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