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国,有句话叫“国有国史,地有方志,家有家谱”,国史、方志、家谱,这些典籍资料共同记录了中华民族的奋斗史。而地方志承上启下,记录了各地的历史变革、文化传承、地理风物、风俗民情等,形成了独特的方志文化。
在中国,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史”是人们梳理前人的故事,“志”是人们记录自己的故事,是留给后人的“历史”。盛世修志是方志文化的传统。历史上,每隔几十年,各地都会续修地方志,以记录这些年来当地的发展和变化。而运用现代影像技术传承方志文化,则是我们的一种探索。
用影像记录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用镜头见证中国梦的实现,这是制作大型纪录片《中国影像方志》的宗旨和初衷,也是央视作为国家电视台的责任和担当。大型纪录片《中国影像方志》经过两年多的调研、策划、样片拍摄与完善,于2016年6月被确定为中央电视台重点项目并立项启动。我们将以构筑当代重大文化工程的决心,以全国各地的历代地方志为基础,以现代影视手段和全新的视角,拍摄制作一部传承方志文化、记录当代中国的大型纪录片《中国影像方志》。
作为大型文化影像工程,《中国影像方志》将从中华文明的角度解读地方志、从地方志的角度彰显中华文明,以局部展示整体、以地方表达中国,从而为时代讴歌,为人民立传。
《中国影像方志》将以我国行政区划中的县和县级市为拍摄主体,每地1集、每集40分钟,计划摄制2300集以上。
《中国影像方志》摄制组一行从2019年8月18日---9月8日,历时22天,围绕地名记、文脉记、考古记、英烈记、传承记、当代记六个板块,从不同角度展示文水独有的地方文化与别样的风土人情,打造一张属于文水县的“影像名片”,为文水留下一份珍贵、鲜活的影像地方志。
文水,位于山西省中部,西依巍峨吕梁山,山脉绵延峰峦起伏,展现出“叠嶂穿空凝紫翠”的壮丽景色;汾河、文峪河、磁窑河纵贯全境,河水波光与吕梁云霞相辉映,形成“飞云流水亦分光”的格外妖娆。
文水、美丽富庶,人杰地灵;文脉如水、源远流长。
层峦叠嶂的子夏山,隐唐洞隐匿其中,相传一代儒宗卜子夏曾在此地退隐讲学,开创了对中国知识分子产生深远影响的三晋儒学。这里是武则天的故乡,开合有矩的历史文化基因浸染着不断进取的文水人。古往今来、文水是通达三晋的交通要道,也是兵家必争之地,“民素刚劲”就是文水民风的真实写照。在这块热土上诞生了女英雄刘胡兰,她以短暂的青春,谱写出永生的诗篇。素有“武术之乡”之称的文水,世代相传的左家拳延续至今。文水人崇尚俭朴,勤力稼穑,至今仍然坚守着农业大县的传统,是国家级商品粮基地县。
昨天的文水无比辉煌,今天的文水方兴未艾,勤劳智慧的文水人也必将迎来崭新的明天。
【地名记】
文水县地方志研究中心的岳建明主任,一直专注于探索研究当地的远古文化渊源,梳理着文水的历史脉络。
文水背靠青山,俯瞰流水,进可攻,退可守,乃上佳之地。春秋时期,此地是晋国祁氏的封地,称“平陵”。战国时期,混战频仍,周安王二十六年(公元前376年)又被赵国所得,更名为“大陵”。
秦始皇二十六年(公元前221年),秦灭齐后统一六国。收回列国分封土地,首设三十六郡划归中央集权。文水首次设县,继续沿用大陵名号,领地归属太原郡。
在《文水县志》中有这样一段简洁的文字:“至隋开皇,更为文水,盖西谷之水,其水多文,因以为名焉”。文中的西谷之水,就是今天的文峪河,文中“多文”的文字通波纹的“纹”字,足见当时的文峪河是一派浩浩汤汤的波光潋滟之气。
自隋以来,立科举求贤才,尤尊儒士。将大陵更名为文水,也不排除有继承子夏文脉之意。武则天称帝后,于天授元年(690年)改文水为武兴,昭告天下文水是武氏家族兴旺之地,彰显皇恩浩荡。公元705年,女皇将天下归还李唐,中宗即位当年就将武兴县名改回文水。
时光的每一个瞬间,都凝刻着人类历史的斗转星移,也连接着文水的今天和明天。自公元705年起,文水之名一直沿用至今。
【文脉记】
暑期将至,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研究先秦文史的博士-曹祎黎,专程来到子夏山。隐堂洞石室上方的隋代摩崖石刻碑文,是曹博士此行研究子夏退隐讲学的重要线索。
子夏山距文水县城约12.5千米,山脉绵延12千米,主峰海拔1690米。这里曾是孔子高徒卜子夏退隐讲学之地。
卜子夏,名商,字子夏,生于公元前 507年,晋国温人。
在孔子的七十二位高徒中,子夏才思敏捷、博闻强记,以整理文物典藏见长。被孔子称为“文学”科高徒,这里所谓的“文学”是指阐明解释经文的学问。
子夏对老师所授经文并非死记硬背,他善于思考,提倡发掘经文中的微言大义,在传授“六经”的过程中加入了自己的独特见解。孔子是“述而不作”,子夏不仅传授了老师所讲经文,还对诗、书、礼、乐进行了更丰富的阐明和研究。《后汉书》记载、汉代徐坊曾上疏说:“诗、书、礼、乐定自孔子;发明章句,始于子夏。”也就是说徐坊听闻于子夏开创了对经典注疏的先河。
孔子去世后,子夏在鲁国为师守孝三年,孝满,子夏便离开了儒学繁盛的中心之地鲁国,他来到魏国西河,隐居在此处悬崖峭壁上的石室里。
子夏幽居石室,耳闻林风溪流,目染山岚云霞,与飞禽走兽为伍,这样的自我幽闭显然不是为了独享这份极乐。身处诸雄争霸的时代,子夏显然意识到了先师“克己复礼”的局限。在魏国西河讲学期间,他淡化了孔子力倡的恢复周礼,开始着眼于经世致用的务实之道。
子夏为人清高自持,《荀子》一书中曾有这样一段记载,在子夏贫穷之时,曾有人劝他出仕,他说:“诸侯之骄我者,吾不为臣;大夫之骄我者,吾不复见……争利如蚤甲而丧其掌。”也许正是这份君子坦荡荡的清高让他在儒学发展史上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完成思考的卜子夏开始设堂讲学,教授学生三百余人,他本人不愿直接参政,但其门徒魏文侯、李悝、吴起却都是赫赫有名的政治家。
子夏学说对后世影响巨大,民间传说唐玄宗登基后临幸北都太原,专程取道文水,驻足隐泉山前,为此山赐名“子夏山”。开元八年(公元720年)尊卜子夏为“十哲”之一,开元二十七年(公元739年)封“魏侯”。
然而,子夏晚年的境遇却不禁让人唏嘘,这就要从孝子渠村名传说故事的由来说起。
子夏在文水隐泉山一带讲学授徒,前后长达四十多年。子夏的儿子思父心切,沿山寻访,当时正值大雪纷飞,寒冬腊月,最后在隐泉山下的一个小村子的沟渠旁冻死了。当地的百姓呢,为了纪念子夏儿子的孝心之举,就把这个村子叫做孝子渠村。儿子的死深深地刺痛了子夏的心,成了盲人的卜子夏拖着老迈的身躯离开了这片土地......
今天,我们站在子夏山前,回首以往的传统,我们感受着中国传统知识分子的精神风骨,感受着博大精深的子夏文脉,我们看到的是一泓如海纳百川般无限博大的经世活水,她滋养了如星辰般灿烂的文水人杰。
【考古记】
则天圣母庙,位于文水县城北五千米处。占地二万六千多平方米,正殿始建于唐代,是一座祭祀女皇武天则的庙宇,也曾经是文水沐浴皇恩、盛极繁华的见证。
赵桂溟是研究武则天的学者,他一直在发掘和整理一代女皇武则天与文水的历史渊源。
立于则天圣母庙西碑廊的这块石碑记录了乾隆三十四年(公元1769年)重修则天庙一事。碑文中称:“宝殿之伟壮宏模,异秀奇巧”“历世相传此殿所作非同他比,乃系鲁班显灵”。整个大殿内只有两根柱子,巧妙地置于神龛后侧。来自庙顶天窗的光束随着一天当中日月星辰的光辉而流转,照亮女皇安静从容的面容。一千多年来,则天庙曾经历过数次大修,大殿门上至今留有金皇统五年(公元1145年)重修的遗迹。
文水县的文物工作者,在不断挖掘和整理历史留在文水的点点滴滴。今天是文水县博物馆馆长梁晋红的义务讲解日,她对则天庙的历史是如数家珍。这座大殿,神龛的基座基本都是唐砖,这个基座你看,上面都是唐代的绳纹砖,它就是绳子的造型,这座大殿是唐朝的天保七年初建,基本保留了唐代的风格,屋顶上的瓦,大部分都是唐瓦,咱们展柜里还有几片唐瓦。
久远的历史钩沉需要极大的耐心,有时候也需要一些机遇。残断的《佛顶尊胜陀罗尼经》经幢引起考古学界的高度关注,考古专家在文章中指出,此经幢就是武则天家庙寿宁寺的经幢,是至今发现最早的《佛顶尊胜陀罗尼经》经幢,具有极高的考古学和历史学价值。
历史上繁华之地又多近水,经年累月,河水改道吞没了大量珍贵的地上文物,为文水考古带来了极大的困扰。然而,距经幢出土的九年后,又一次重大意外发现为文水考古迎来了新的机遇。2011年10月,文水县在整修河道时,挖出两只体型巨大的石狮,狮子高达2.88米,基座高达1.68米,整体高度达到了4.56米,重22吨。巨狮的出土惊动了省里的考古专家,他们立即赶到现场,经过专家鉴定,这对巨大的石狮应是昊陵前的守陵镇物。何为“昊陵”?何人的陵墓配得上如此巨大体量的镇物?石狮的出土让时光退回到千年之前。
天授元年即公元690年,武则天登基。追封逝去的父亲为大周孝明高皇帝,并在文水为其营造昊陵,昊陵便是武则天父亲武士彟的陵墓。昊陵到底今在何处?目前还没有明确考证,石狮的出土无疑给出了具有参考价值的坐标。
立于纪念馆东碑廊中的《攀龙台碑》。是根据《全唐文》卷二四九李峤所写碑文缩小比例仿造了一部分。据《全唐文》记载;圣历二年公元699年,武皇改昊陵署为攀龙台,后立《大周无上孝明高皇帝碑》,李峤书写6700字碑文。攀龙台碑记载了武氏六代祖先武洽在北魏时期受封于晋阳,从此武氏家族在文水南徐村扎根,发枝散叶繁衍生息。
《永乐大典》明确记载:攀龙台碑高五丈,宽九尺,厚三尺。据史料记载及文学者研究,北宋太平兴国年间(公元976--984年)及以后至明朝永乐年间(公元1403-1424年间),大碑已下沉了一半,地面以上即2.5丈。在明永乐年后到清朝初年已不见记载,说明这数百年间,大碑可能完全没入了地下。据考证,此碑极可能还在南徐村的地下,具体位置仍在找寻当中。
历代文水人对攀龙台碑是思之而不得,如今,这对曾经守护昊陵前的巨狮,被后人侧立在则天圣母庙门前,继续守护着武家曾经的辉煌与荣耀。
【英烈记】
七十多年来,云周西村都是这样迎来它的黎明,而女英雄刘胡兰的英勇事迹,激励着一代又一代的中华儿女。
刘胡兰镇的孩子们开学第一课就是向英雄刘胡兰致敬!
刘胡兰,1932年出生在文水县云周西村一个农民家庭,日伪时期,八路军在吕梁山区坚守抗战,在群众中有广泛的革命基础,童年时期的刘胡兰就积极参加抗日儿童团,为八路军放哨和送情报。
抗战胜利后不久,国民党政府公然发动全面内战,一九四七年到一九四八年,阎锡山反动军队对吕梁地区革命根据地展开了惨绝人寰的“三自传训”,逼迫当地群众交待和共产党的关系,不交待就会受到残忍的迫害。一九四七年一月,由于叛徒告密,刘胡兰不幸被捕。
1947 年 1 月 12日,年仅十五岁的刘胡兰目睹了之前6人都惨死眼前,却断然拒绝敌人的威逼利诱,绝不自白、绝不叛党,她大义凛然从容地走向敌人的铡刀。
刘胡兰英勇就义的事迹被时任晋绥军区《战斗报》的随军记者通过电台拍发到延安,毛泽东得知十五岁女英雄的事迹,慨然提笔写下“生的伟大,死的光荣”八个大字。1947年2月,中共晋绥分局决定破格追认年仅十五岁的刘胡兰为中国共产党正式党员。
七十三年过去了,刘胡兰宁死不屈的精神和高大形象永远活在人们心中。该怎样对待生与死的考验?这是每一个人都不可回避的问题,七十三年前,十五岁的女英雄刘胡兰用鲜活的生命给出了她回答:为人民利益而死!
半个多世纪以来,刘胡兰英雄民兵班的队员更换了一届又一届,今天的民兵班队员郭晓宇肩上又多了一份职责和使命。她将接过刘胡兰英雄民兵班的班旗,担任刘胡兰英雄民兵班第二十二任班长。继续守护这片有着历史传承的英雄热土,把刘胡兰精神一代一代的传承发扬。
【传承记】
在平遥古城的华北第一镖局博物馆,专门为一代镖师左家拳创始人左二把设立的一处展厅。左二把被尊称为一代镖师,源于他曾经押过一趟皇镖。道光二十四年公元1844年,押送苏州巡抚敬献道光皇帝的贡物—苏绣“七禽图”平安赴京,获得道光皇帝御赐黄马掛和镖旗,从此左二把威名远扬。
左二把原名左昌德,山西省文水县孝子渠村人,生于嘉庆13年公元1808年,曾在苏州开设“昌隆镖局”,以保镖为业。晚年的左昌德把生意交给儿子,回到文水老家收徒授拳,使他自创的左家拳在家乡生根发芽。
这是左家拳第四代传人左连通,虽已90多岁高龄,每天仍坚持修行练习,指点后辈。目前、已经传到他的曾孙左家拳第七代人。左家拳世代传人都坚持祖传拳法,以实战为先,拒绝表演性强的拳法。
左家拳动作朴实,以蹚腿面掌实战性强而见长。交手时进则如猛虎扑食,退则如乳燕归巢。轻,灵,巧,快避实就虚,专攻对手要害部位,战则必胜。这也是左昌德祖孙三代70余年保镖生涯中从未失手,威名远扬的诀窍。
在左连通的弟子中,左家拳第五代传人张建强是山西省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吕梁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目前,他正在整理师父亲授的左家拳祖传拳谱,把左家拳的精髓继续传承和发扬。左家拳分两部分,一部分是徒手,一部分是器械。徒手以十路蹚腿跟面掌,这是我们基本的功夫。十路蹚腿你看这(口)诀这么写的,头蹚连步(腿)掩住裆,一路顺步人难防。二蹚连环糊毒拳,天下英雄打一半。意思就是说;我们这十路蹚腿就是我们左家的根。
现在的孝子渠村,仍然有百分之七八十的人在练左家拳,2009年“左家拳”以“文水长拳”之名被列入山西省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当代记】
文水南庄一大怪
不种粮食不种菜
家家户户种葫芦
一个就能买几千块
金秋时节,吴村人迎来了又一个葫芦丰收年,村民们挑选出自家最大最美的葫芦赶到了南庄镇葫芦王比赛现场。
文水县南庄镇吴村历来盛产优质葡萄,近年来,这个村却挖掉葡萄开始改种葫芦。葫芦种植看似简单其实葫芦挺娇贵的,下一次雨就得打一次药,尤其葫芦每个面都得打到了,要不以后就会起麻点麻癍,这个葫芦就不能用了。
葫芦,是农家常见之物,而文水的葫芦为何特别,这就要从葫芦种植带头人,薛改莲一家说起。
1997年,薛改莲的丈夫从外地带回一个品相好皮质厚的葫芦,薛改莲对这个葫芦爱不释手,便萌生了在吴村试种这种葫芦的想法。薛改莲一家从这个葫芦里取籽种到自家的小院里,葫芦籽生根发芽,长出茂盛的藤蔓,结出二十七个形状完美的葫芦,一家人喜出望外,也就是这二十七个葫芦,引领着吴村人走上一条发家致富之路。
随着经验和技术越来越成熟,薛改莲一家种植的葫芦,让村民看到了真实的效益,吴村人逐渐挖掉葡萄,改种成葫芦。因为文水独特的土壤和气候条件,日照充足,结出来的葫芦皮厚且坚硬,特别适合烙画、雕刻、制作工艺品。
薛改莲是省级工艺美术师,她承担着葫芦工艺的总设计。在葫芦上烙画,讲究意在笔先,落笔成形,容不得败笔修改。无论针刻、彩绘、镂空还是浮雕,都必须做到稳准流畅。薛改莲家葫芦画的内容大多是美好的祈福,这很符合中国人认为葫芦即‘福䘵’的传统思维。薛改莲牵头成立了村民合作社,带动整个吴村完成了产业的完美转型。从无到有到渐成规模,在北京读研究生的女儿也回到文水老家,还带回了湖北女婿回乡创业。薛改莲家的葫芦烙画带动了全村人都投入到葫芦产业,从种植、创意品种、艺术加工到销售,形成了完整的产业。如今,吴村的葫芦经济蔓延到了文水县的每个乡镇,艺术加工各具特色,作品畅销全国各地以及海外市场、形成了鲜明独特的文水品牌。
文水是农业大县,县委县政府高度重视发展生态富民产业,文水人围绕着农业作足了文章。以沙棘为主的饮料年生产量达3000吨左右,名列全国沙棘产业前茅,优先发展出一批享誉省内外优质农牧企业。养殖业成为全省企业+农户带动农民致富的典范。近十万亩梨花装点着家乡的田野,吉祥的葫芦刻画着美好的未来。如今,走出去的文水人开始陆续回到家乡创业,他们将用勤劳的双手和务实的智慧为家乡建设增添更强劲的动力。
【后记】
据县志记载,文水古城布局疏密有致,城内曾广种水稻,可惜也毁于水患,建筑历遭战争摧毁,现在留有建于宋代的梵安寺塔。而古驿道上石永楼奇巧的卯榫结构和清代形制稳健有度的孝义镇市楼,古老的建筑则依然呈现着文水人的聪明才智,也见证了文水实乃富庶壮丽之地。
美丽文水,山峻水秀,良田如棋,水灌若网,虽历经沧桑,文脉武术依然相得益彰、熠熠生辉。一个崭新时代的到来,正热切地召唤着文水,召唤着文水更加辉煌更加丰满多姿的未来。
文水,山任巍峨,水运自然,引英豪辈出;
文水,拥山川之智,仰日月之辉,舞出开怀的沉醉;
原标题:《昨天的文水无比辉煌,今日的文水方兴未艾--央视《中国影像方志》山西卷·文水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