危重症患者的营养支持

原创 掌健识 上海市医学会健康科普基地

做健康的传播者,一路同行,一起成长

哪一类人群被定义为危重症患者

危重症患者是指机体出现器官功能障碍或存在器官功能衰竭潜在危险的一类特殊患者群体。

*危重患者的代谢特点:糖代谢紊乱,蛋白质分解代谢加速,脂肪代谢紊乱,能量代谢增高。

什么是营养支持

营养支持(nutritional support)是指在患者饮食不能获取或摄入不足的情况下,经肠内或肠外供给热量、蛋白质、电解质、维生素、矿物质、微量元素和液体。

☞ 简而言之,就是“在生病期间换一种方式吃饭”。

(图片源于网络)

为什么要进行营养支持/营养支持能带来什么好处

作用一:营养支持——能量摄入是生存的支柱,组织器官的生长、修复、功能及人体的活动无一不与营养有关。

作用二:营养治疗——近年来的研究发现营养还有免疫调控、降低炎症反应、改善病人的生存率等作用。

 ☞ 总而言之,我们期望通过使用营养支持的方式改变危重疾病的病程和结局。

(图片源于网络)

怎么进行营养支持/营养支持基本原则及流程

(1) 适宜的营养支持时机

危重病人代谢营养支持的前提是机体组织恢复基本正常的氧合与灌注状态,因此若危重症患者血流动力学不稳定且血管内容量未完全复苏不适宜开始营养支持;

即,生命指征(呼吸、血压、心率)趋于平稳,维持水、电解质和酸碱平衡后,依据营养评估结果,按计划供给需要营养。

☞ 注:使用营养风险筛查(NRS 2002)、危重症患者营养风险评分(NUTRIC评分)进行营养风险评估;推荐在排除禁忌后早期开始营养支持治疗。

(2) 适宜的营养支持途径

根据营养素补充途径,临床营养支持分为肠内营养支持(通过喂养管经胃肠道途径)与肠外营养支持(通过外周或中心静脉途径),两者各有利弊。

肠内营养的优点:符合人体的生理特点,同时可以改善和维持肠道粘膜结构和功能的完整性;肠外营养的优点:能够短时间的纠正营养不良状况。

☞ 注:对于需要营养支持治疗的危重患者应当优先选择肠内营养;如存在肠内营养禁忌或肠内营养不能满足能量需求,可考虑肠外营养。

图一 肠内营养(enteral nutrition)(图片源于网络)

图二 肠外营养(parenteral nutrition)(图片源于网络)

(3) 合理的能量供给及合适的补充速度

一旦决定给予危重患者营养支持,就必须确定该患者的营养需求量,并根据需求量选择恰当的配方和补充速度。需求量可根据患者的预估个体静息能量消耗(resting energy expenditure,REE)或体重由临床医生调整。

☞ 注:建议目标喂养量为25-30 kcal/(Kg·d),目标蛋白需要量为1.2-2.0g/(Kg·d);建议以低剂量起始喂养,对于可耐受的患者尽快达到目标喂养量。

(4) 耐受性和并发症的监测

一旦开始营养支持,必须监测患者是否耐受和并发症,以适时调整方案。

图三 营养支持流程化管理方式(图片来源于重症患者早期肠内营养临床实践专家共识)

营养支持会有什么副作用吗

再喂养综合征:是指在长期饥饿后再喂养引起的、与代谢异常相关的一组表现。包括以低磷血症为突出表现的严重水、电解质失衡,葡萄糖耐受性下降和维生素缺乏等;

常见的肠内营养相关并发症:误吸和吸入性肺炎,呕吐、腹泻,置管相关位置皮肤、粘膜糜烂等;

常见的肠外营养相关并发症:技术性并发症(如空气栓塞、气胸),局部或全身性感染,肝脏损害,代谢性骨病等。

☞ 因此,一旦开始营养支持,必须对患者状况进行监测。

为配合医生的营养支持治疗,作为家属可以做些什么

提供真实且详细的病史:临床医生需要了解病史、用药史及近期体重和进食状况等既往信息,从而更加准确的进行评估,为营养支持方案的制定提供依据;

安慰并鼓励患者积极配合治疗工作:营养支持通路或需要经鼻置管或需要行深静脉穿刺置管,而这些操作会使患者感到不适,从而影响患者治疗依从性,需要家属做医患沟通的桥梁。

(图片源于网络)

(参考文献:略)

供稿:上海市医学会肠外肠内营养分会

作者:陈雨薇 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瑞金医院

原标题:《【掌健识】危重症患者的营养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