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圳光明绘就产业发展蓝图,到2035年建成科技引领型现代产业先锋区

在迈入“行政区时代”两周年即将到来之际,光明区描绘了一张产业发展新蓝图:分三步走,到2035年建设成为全球知名的科技引领型现代产业先锋区。

9月8日,光明区成立两周年暨《深圳市光明区现代产业体系中长期发展规划(2020-2035年)》(以下简称《规划》)专题新闻发布会召开。光明区发展和改革局、区科技创新局、区工业和信息化局、市规划和自然资源局光明管理局相关负责人,就光明区经济社会发展情况和《规划》相关情况进行了介绍和解读,并答记者问。

构建“3+1”现代产业体系

发布会上,光明区首个现代产业体系中长期发展规划发布,根据《规划》,到2022年,形成科技驱动产业高质量发展新格局;到2025年,创建粤港澳大湾区科研经济发展新范例;到2035年,建设成为全球知名的科技引领型现代产业先锋区。

据悉, 《规划》从“创新发展”和“产业发展”两个方面共提出包括全社会研发支出占GDP比重、国家高新技术企业数量等12个指标构成的规划指标体系。

与此同时,《规划》从宏观、中观、微观三个层面,坚持前瞻布局、包容延续和错位发展的原则,通过多维度评价研究遴选光明区重点发展产业,提出构建以智能产业、新材料产业、生命科学产业为主导,特色服务业为支撑的现代产业体系,明确了21个重点发展的产业领域,并通过专栏的形式描绘了产业发展路线图,提出了22项重点任务。

一是大力发展智能产业。重点发展人工智能、新型显示、新一代通信与网络、柔性电子、前沿技术等五大领域,其中人工智能包括了智能软硬件、智能无人机、智能机器人、产业智能化升级等细分方向,明确了开展智能制造示范应用等6项重点任务。

二是引领发展新材料产业。重点发展优势材料、关键战略材料和前沿材料等三大领域,其中优势材料包括新型显示材料、锂电池关键材料和合金材料,关键战略材料包括碳纤维复合材料、第三代半导体材料、氢燃料电池关键材料和节能环保材料,前沿材料包括石墨烯二维材料、3D打印材料等细分方向,明确了建设新材料测试评价平台等5项重点任务。

三是高端发展生命科学产业。重点发展生物制药、高端医疗技术、医药CRO/CMO、精准医疗、数字生命、前沿技术等六大领域和方向,明确了创建“光明国际中医药港”等7项重点任务。

四是提升发展特色服务业。重点发展科技服务业和文化旅游业。其中科技服务业包括科技金融、研究开发、检验检测认证以及知识产权服务等,助推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发展。文化旅游业包括文化创意和全域旅游,在文化创意方面主要推动创意设计与钟表、内衣、模具等传统优势产业相结合,提高光明传统品牌的时尚设计水平和品牌国际化运营能力,明确了组建国际科技信息中心等4项重点任务。

构建“一廊、三区、五集群”产业总体空间布局

光明区发展和改革局党组书记、局长汪隽表示,为全面推动光明区优势产业持续做大做强、新兴产业快速崛起、产业体系更加完善,通过提高源头创新供给、完善转化支撑体系、强化国际协同合作、盘活产业空间存量、引进头雁领航人才等方面高标准打造五大重点工程,明确了建设重大科技基础设施、超前谋划产业基础设施、探索专业化园区联合开发建设模式等19项重点任务。

“光明区一直以战略性新兴产业为立区之本,把先进制造业作为强区基石。”光明区工业和信息化局副局长陈日周表示,2019年,新一代信息技术、新材料、生物医药等战略性新兴产业增加值达398亿元,占光明区工业增加值的69.4%,已经成为光明区主导产业。光明区产业发展日渐呈现出3个“新”气象:新格局,华星光电等头部企业“虹吸”效应下,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型显示产业链日益成型。新动能,光明区新材料产业创新要素日益完善,拥有落户2家国家级、12家省级技术中心、工程实验室,并涌现出数家“隐形冠军”企业。新融合,信息技术与生物技术交叉融合、多点突破,以卫光生物、迈瑞医疗、万和制药等为代表的生物医药产业竞争力不断提升。

光明区科技创新局副局长徐安毕表示,为推动光明区优势产业持续做大做强、新兴产业快速崛起、产业体系更加完善,光明区将围绕《规划》,重点培植高新技术产业集群体系、提升发展特色科技服务业,并扩大和港澳及海外科技创新的合作。为此,该局将将于近期出台若干措施、打造在线服务平台,为初创期到成熟期各发展阶段的科技企业提供更好的融资支持和金融服务。此外,光明区还将大力引进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工程院院士等高端人才,组建院士创新研究院,为现代产业发展提供更好的智力支持。

光明区提出“一廊、三区、五集群”的产业总体空间布局。“一廊”即打造龙大科技创新发展走廊。“三区”即科技创新区、成果转化区和产业发展区。“五集群”即原始创新集群、科技服务集群、智能产业集群、生命科学产业集群、新材料产业集群等。

市规划和自然资源局光明管理局副局长苏良生表示,“一廊”是指打造龙大科技创新发展走廊。光明区将加快推进龙大高速市政化改造,打造北联东莞、广州,南接福田、深港科技创新合作区、香港的区域性科技产业创新走廊,发展基础科研、智能产业、生命科学、新材料等主导产业。“三区”是打造科技创新区、成果转化区和产业发展区,从北往南沿廊道两侧依次布局。其中,占地面积约16平方公里的科技创新区,将重点承载脑解析和脑模拟、合成生物等重大科技基础设施集群、中山大学深圳校区等光明科学城核心要素的建设,并布局功能性研究平台,发展基础科研、高等教育等,成为光明区产业创新能力的发源地。

据悉,下一步,光明区将切实加强《规划》在产业发展规划政策体系中的统筹作用,紧扣未来三年发展目标,提出近期产业发展路线,编制印发近期行动方案,形成《规划》+近期行动方案+重点产业扶持政策的工作体系,确保“一张蓝图干到底”,实现产业发展各项规划目标。

迈入“行政区时代”两周年答卷亮点纷呈

当日发布会还对光明迈入“行政区时代”两周年经济社会发展进行了回顾。自2018年9月19日挂牌成为行政区以来,光明区紧抓粤港澳大湾区建设和深圳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行示范区的历史机遇,全力打造世界一流科学城和深圳北部中心,经济社会发展取得明显成效,城市面貌焕然一新。

两年来,经济高质量发展基础更加牢固,产业核心竞争力显著增强,营商环境进一步优化。经济总量从2017年的850.12亿元增长到2019年的1020.92亿元,迈上千亿级台阶。固定资产投资总额连续两年保持28%以上的高位增长。全区上市企业达到22家,规模以上工业企业达到1317家。国家高新技术企业实现数量倍增,从2017年底的614家增至2019年底的1285家。

2019年,光明区在全市率先对照世界银行指标体系出台优化营商环境57条,发出全国第一张企业“秒批”营业执照。今年新冠疫情发生以来,光明区委区政府统筹抓好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出台惠企“15条”“24条”等一系列稳增长政策措施,举全区之力维持经济平稳运行,推动经济快速复苏。2020年上半年,全区GDP增长0.8%,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速排名全市第一。

两年来,光明科学城建设提质加速,深圳建设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的核心承载区雏形初现。2019年,全区整备入库土地面积超过10平方公里,整备入库较大面积连片产业用地达6.69平方公里,居全市各区之首,为科学城规划建设提供了强有力的空间保障。

在此基础上,大科学装置加快布局,高水平大学和科研机构加速集聚:综合粒子设施首栋建筑已于今年8月开建,脑解析与脑模拟设施、合成生物研究设施土建工程项目加快施工;中山大学深圳校区于日前迎来首批师生,中国科学院深圳理工大学预计年内动工建设;深圳湾实验室(一期)已有约260名科研人员入驻开展研究,人工智能与数字经济实验室(深圳)已签约落地。

两年来,光明区聚焦“民生七优”,大力提升公共服务配套水平,民生福祉持续改善。教育方面,改扩建学校10所,引进深圳实验学校、华中师大附中等一批知名学校,2020年可新增公办学位1.1万余个。医疗方面,中山七院一期已投入运营,二期建成后床位数将由800张提升至4000张;市中医院光明院区正在加快建设。交通方面,轨道6号线已于8月18日开通运营,轨道13号线北延段已动工建设,光明市民正式迈入地铁时代。住房方面,2019年共建设筹集公共住房10247套,到2021年将筹集人才住房和保障性住房2.27万套。

此外,城市品质提升方面,在全市率先实现小微黑臭水体全部验收销号,15条主要河流全部达到地表水V类以上标准;预计2020年底公园总数将达到254个,成为深圳公园最密集、绿化率最高的区;深圳科技馆(新馆)正在加快建设,光明区文化艺术中心将于9月中旬启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