紧紧围绕教育教学工作提质提效,不断加强青年教师教学能力培养 ——青年教师教学竞赛回顾与思考

始终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坚决贯彻党的教育方针,把大学教育教学工作作为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既是党和国家在新时期关于大学教育工作的重要指导思想,更是关乎我校未来一段时期教育教学工作提质提效的战略实施方向。工会作为教职工的群众组织,在学校党委正确领导下,围绕学校中心工作,始终遵循我校教育工作历史传承,不断创新实践我校教学工作时代特色。在第36个教师节来临前夕,工会及教师教学发展中心承办并精心策划、顺利举办了第五届甘肃省青年教师教学竞赛,在提振我校社会影响力的同时,也有效助力了我校青年教师教学能力的培养与提升。作为本次赛事亮点之一,比赛中涌现出了一批具有现代教学理念与过硬教学技能的优秀青年教师,他们对于大学教育的所思所想以及在比赛中的心路历程为我校加强青年教师教学能力培养提供了多方面鲜活素材,以下是部分教师在青教赛中获奖的感想。

李东坡 马克思主义学院副教授

青年教师教学竞赛既是一个磨炼教学技能和方法的平台,也是一个展示教学理念和效果的舞台,更是一个提升教学实效和水平的擂台。通过参与教学竞赛,我开始沉下心来认真钻研一门课程,提高教学认识、更新教学理念、创新教学方法,增强了教学积极性、主动性和自信心;通过参与教学竞赛,我开始静下心来思考教师本职,强化教研结合、注重教学提升、志在教书育人,增强了教学责任感、使命感和荣誉感。可以讲,是教学比赛让我从一名懵懂不知所措的“青椒”,逐渐成长为站稳三尺讲台的“红椒”。新时代教师承载着传播知识、传播思想、传播真理,塑造灵魂、塑造生命、塑造新人的时代重任,高校教师不管名气多大、荣誉多高,都要始终牢记:老师是第一身份,教书是第一工作,上课是第一责任。忘却或丢掉了这“三个第一”,教师也就失去了安身立命的根本。作为老师,注重人才培养、提升教学技能,是我们需要修练一辈子的本领,更是我们需要用一生来完成的一份教育答卷。在以后的工作中,我会把教学当做一份追求和责任,更加注重教研相长、更加注重教学创新、更加注重立德树人,在讲台上用心书写属于我们教师自己的事业和传奇。

李晓莉 马克思主义学院讲师

很荣幸能参加第五届甘肃省高校青年教师教学竞赛,感谢学校和工会为青年老师搭建的成长平台。本次教学竞赛带给我的不仅仅是丰富的实践经验和学术智慧的视听盛筵,更有直抵人心的精神震撼!这次比赛让我懂得了教学不仅是一门职业技术,更是一项育人艺术,因为教书育人不仅要让学生觉得有意思,更要体现教育的有意义。

“点滴之水,融入江海,方不致枯竭;一己智慧,系于家国,才可济天下。”培养合格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承载着众多理论学者和一线教师的崇高理想和艰辛付出,高校教育理论与实践的发展创新是从事这一工作的老师们对家国情怀和教书育人的信念所系、使命所在、命运所连、价值所求。作为一名思政课教师,我将以:坚定的理想信念和扎实的理论功底彰显新时代师者风范;以明德的育人实践和铸魂的育人风尚体现新时代师者风韵;以守正的担当精神和创新的开拓意识展现新时代师者风貌。

王臻 新闻与传播学院讲师

2018年,我先后参加学校和甘肃省青教赛,从开始准备到最终站上比赛讲台,现在想起来,几个月的时间,在学院、学校专家老师和工会老师的帮助下,在同为竞争对手的良师益友的促进下,过得飞一般快。比赛过去,当初的忙碌和辛苦繁琐,两年后的现在再回想,留下的是对教学工作满满的推进和助力——无论是对课程体系的重新整合,还是对课程框架的反复琢磨,更不用说还有对讲授方法的反思与改进。从教十六年,很庆幸有这样一个机会让我重新出发,发现自身优势,更多的,则是审视存在的问题并一一改进。

“不要因为走得太远而忘记为什么出发”,作为一名老师,教学是需要一辈子打磨和力求精进的过程。

周一欣 经济学院讲师

时光荏苒,一晃眼已从教八年,褪去了初上讲台的青涩与紧张,有幸走上了今年的青教赛赛场。经过这次“以赛促教”的宝贵经历,在和各位优秀教师同台竞技的过程中我受益良多,对教学也有了更深层次的认识。要想讲好一堂课,绝不仅仅是讲的漂亮、引人入胜,而必须要以内容为王,有拓展、有探索、有思考、有科研,在讲授课程知识点的同时,给学生带来其所在学科、所在专业最新最前沿的知识,要让学生有“获得感”。要以打造金课的“高阶性、创新性、挑战度”为要求,不断钻研、提升和反思授课内容。带着竞赛中获得的成长与感悟,我也即将踏上新的征程,在今后教学中,将与教研组的同事一同努力践行教学改革,不忘初心,上好每一节课,做匠心教师。

杨许波 文学院副教授

参加第五届甘肃省青年教师教学比赛,我在努力准备比赛的过程中,不断认识自我、超越自我。这次比赛让我更加明确地意识到教学是需要研究的,教学内容需要打磨,教学技巧需要锤炼,教学过程需要反思。只有这样,教学水平和教学质量才能不断提高。

因为喜爱文学,所以一路求学,最后回到母校任教。能够站到母校的讲台上,讲授自己最喜爱的古典文学,觉得特别幸运;能够每天与学生交流、与书籍相伴,读书、教书、写书,觉得幸福而享受。始终相信好的教学来自于心灵,源于内心深处对学生和学术的喜爱。要永远记得立德树人的初心,真心对待教学、学生与学术,工作中保持耐心、细心、恒心,开心地站在讲台上,把积极乐观传递给学生。

吴炯炯 历史文化学院副教授

2015年冬,我参加“2015年度兰州大学青年教师讲课比赛”,获得文科组第二名,因此得学校推荐,参加了次年7月举行的“甘肃省第三届高校青年教师教学大赛”,获得人文社科组三等奖。虽然当时的我留校工作不满五年,教学经验严重不足,面对这样一次难得的机会,在省内兄弟高校参赛青年教师面前展现兰大青年教师素质、风貌,努力为校争光的思想一直鼓励着我。经过校、省两级青教赛的洗礼,从思想上更加认识到教学工作的重要性,坚定树立“以本为本”的信念,努力站稳三尺讲台。

其次,有感自己得益于学校“以赛促教”的理念,学校工会、教务处、教师教学发展中心等多部门联手,以扶持青年教师做好教学工作,促进青年教师成长的目的,从评委点评、经验介绍、课件打磨、仪态修塑等方方面面,提升参赛教师水平。在建立长效机制的基础上,推出各类教学工作坊,覆盖教学全过程,真正助力青年教师的健康成长,一批又一批的兰大青年教师,在省赛、国赛中取得了优异的成绩。

丛培昊 生命科学学院副教授

2016年,我有幸作为省理科教学的代表参加了第三届全国青教赛。此时已过数年,这一段经历却仿佛仍在眼前,成为我人生中一段宝贵的际遇。在我看来,备赛关键其实包含两个部分:小的部分是针对比赛具体要求的准备,譬如参赛节段选择,课件细节调整,讲授时间把握等等;而大的部分则是日常教学能力的养成和教学经验的积累。俗云:“台上一分钟,台下三年功”,教学比赛体现的绝不仅是为了比赛“突击式”准备的效果,更多的还是日常教学的积淀。诚然,青教赛的教学模式与课堂教学有些许不同,但是参加过国赛、省赛的教师,一旦回归普通的本科课堂,必然有莫名的轻松感,这是教学能力蜕变的体现。从初登杏坛到任教至今,我从一名懵懂的青年教师成长为一名尚且合格的中年教师,并享受着教书育人的幸福和成就感,我将以此为乐,继续把课上好、上精。

张文雅 生命科学学院副教授

2015年9月28日,我第一次踏上了三尺讲台,现在回顾第一次上课的情景,依然历历在目,紧张、彷徨、不知从何讲起、担心内容不够充实,担心课讲完了,下课时间还没到......各种忐忑。好在,一路有太多良师益友的引导、支持、鼓励和带动,一步步的,让我在教学的路上走得更稳、更远。从留校到现在,先后参加了学院、学校和甘肃省等不同级别的青教赛4场,每次比赛,都让我收获良多,能够更清晰的认识到自己的短板,也能重新审视自己的教学方式方法,基于此对教学过程进行不断反思和总结,更明确努力的方向,促进教学能力不断提升。非常感谢学院、学校为青年教师搭建这样一个优质平台,通过专家讲座培训、前辈经验分享、战友切磋技艺等全方位帮助青年教师提升教学能力和水平。经师易求,人师难得,为师之路漫漫,自当努力做好经师,也当好人师。

王勇 生命科学学院副教授

回首自己在兰州大学工作的这九年,非常庆幸自己当初能够站在青教赛这样一个高起点上来开启自己的职业生涯。正是青教赛的经历让我在最短的时间里深刻认识到了教师这个职业的光荣使命和神圣职责,同时也培养了我精益求精、严谨认真的工作作风。为了鞭策自己不断提高教学水平,我在后来的教学过程中明确了用学生的评价作为唯一标准来衡量自己的教学质量。正是得益于来自青教赛过程中养成的这种对自我的高标准、严要求的做事态度,让我在这几年的工作中迅速成长,在教学、科研等方面都取得了可喜的进步。

有人曾经问过我,你作为大学老师最自豪和最骄傲的事情是什么?我当时的回答是学生对我在课堂上表现的肯定和认可。

要说我未来的目标吗,我想努力把我讲授的课程打造成学生真正喜欢和认可的“金课”!

赵伟 生命科学学院副教授

我有幸参加了甘肃省及全国第四届青年教师讲课比赛,整个参赛过程受益良多。

首先,通过比赛我真正理解了什么是“以赛促教”。大赛准备期间,在校工会及教发中心的精心组织下,我系统学习了教案写作、教学设计、PPT制作等知识,弥补了教学技能短板。同时也对教材做了进一步的梳理,并查阅了大量文献,提升了教学内容的质量。这些经验积累让我在日常教学中更加得心应手。

其次,通过与其他参赛选手的交流,进一步明确了“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思想。我认为教学的主要目标在于传授知识,因此,一位合格的教师不仅仅要有渊博的学识、声情并茂的演说力,更应该具备因材施教的基本素养。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不应自顾自的沉浸在妙语连珠、口若悬河的说教中,更应该时刻关注学生状态,及时调整教学策略,以便最大限度的保证教学质量。

最后,科教才能兴国,这是国家和人民赋予教师的神圣使命。作为青年教师,我定会刻苦钻研,努力提高,在人才培养中贡献自己的力量。

李卓仑 资源环境学院副教授

高等教育的核心任务之一即是人才培养。作为青年教师的一份子,如何为人才培养增砖添瓦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是我一直思考的问题。通过青年教师讲课比赛,让我对这一问题有了更深的理解,借此机会,汇报一下自己的感想和体会,求教于专家和前辈:青年教师讲课比赛,是向优秀青年教师学习的重要机会,也是提升自己教学技能的重要途径、更是我努力向优秀青年教师看齐的一种鞭策和激励。在青年教师讲课比赛过程中,我虽然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通过专家评委的指点和教导,让我自己深深意识到在教学上还有很多的不足,也知道了自己的差距和今后的努力方向。教学是一门艺术,学无止境,是一个要终身学习的过程,而非是自己有知识,有科研的文章和项目,就一定能把教学做好。任重而道远,路漫漫而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

陈建军 化学化工学院副教授

非常荣幸能代表兰州大学参加第五届甘肃省青年教师教学竞赛。对我来说这不仅是一次竞赛,更是一次难得的观摩、学习和反思的机会。整个备赛过程让我对自己讲授的《有机化学》课程体系有了一个全新的认识,对知识点之间的关联有了更系统的把控,使我对“课程思政”教学理念、翻转课堂教学实践以及“金课”两性一度的标准有了更深入的理解,并摸索出一套更适合我校学生学情及人才培养目标的教学模式。这次比赛的收获对于提升我今后的课堂教学弥足珍贵。通过这次参赛,我切身感受到教师的职责不仅仅是传道、授业、解惑,更重要的是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实现“传授知识”与“价值引领”协同育人。教师更要树立终身学习的职业道德理念,不断学习先进的教学理念和教学方法,掌握本学科最新的理论成果和发展动态,将理论研究和实际教学相结合,使其相互促进、相互补充,从一名教书匠转变为教育工作者。

谢文刚 草地农业科技学院副教授

2013年博士毕业作为“萃英人才建设计划”引进人才到兰州大学草地农业科技学院工作。从踏上讲台那一刻才真正体会到了“教师”一词的分量和责任。工作7年来我参加学院、学校、甘肃省及全国专业类教学比赛6次,获得学院教学比赛二、三等奖,甘肃省青年教师讲课比赛二等奖和全国草学类本科专业青年教师讲课比赛二等奖等荣誉。7年的教学之路始终与青教赛相伴,这是一场学习、进取、修炼和成长的过程,在青教赛中学到的先进教学理论、技巧和方法让我受益终身。我更深刻体会到了教学是一个不断学习、进步和自我总结和反思的过程,要用心、用情、用爱对待教学,对待学生,把站好讲台上好课、铸魂育人作为未来事业发展的方向,教学之路没有终点,我将一直在路上。

王晨昱 基础医学院讲师

近几年,我陆续参加了院、校、省及国家等多级别教学竞赛,今年的第五届甘肃省高校青年教师教学竞赛,令人感佩至深。青教赛是青年教师展现教学风采与交流学习的平台,是机遇更是考验,从专业修养到科学素养,从授课艺术到驾驭能力,从个人魅力到仪态仪表等,要在短短的20分钟内展示出来。这也是磨砺我们和汲取营养的过程,使得教学思想、教学技能大幅提升,所思所想所得亦会回馈到日常教学的每一个环节,实为助推器和催化剂的作用。

爱教、乐教,爱生、敬业,我为是一名从事医学教育的老师感到骄傲与自豪,“医之为道,非精不能明其理,非博不能致其得”。教书育人需要有情怀、有信念、有热情;要有方法、有创新、讲奉献;同时要注重内外兼修,内是注重个人专业素养和基本素质提升与积累,外需要包容、博采众长、兼容并蓄。

在未来的医路修为旅程及平凡的教师生涯中,将前辈“大师”们作为标杆、榜样,向同行多学习请教,潜心教学,风雨兼程,胸怀温暖,坚守初心,践行使命!

王敏珍 公共卫生学院副教授

常言道“不经历风雨怎能见彩虹”。彩虹之光彩夺目,众人可见。风雨之痛苦不易,唯已知晓。“校赛、省赛、区域赛、国赛”——2018年“青教赛”我一直在路上。一年时间的集训、锤炼、观摩、讲演,超越5年三尺讲台的自我成长。同行的肯定,学生的喜爱,自我的认可,更坚定了作为新时代高校青年教师的信仰。教师是学生的引路人。学生因为喜欢一个老师,爱上一门课程,忠于一份职业。面对学生的反馈,心中有感动,有反思,更有鞭策。感动学生的成长,反思自己的不足,鞭策前行的步伐。既然选择了前方,必定风雨兼程,以新时代“四有好老师”为标准,砥砺奋进,努力成为一批又一批青年学子的人生好老师。

邵玉峰 基础医学院副教授

从初次登上讲台面对学生的忐忑心情到从容自如讲解,从每学期对课程内容的不断深入理解到课件的反复提炼和完善,“青教赛”提供的平台检阅了自己的教学能力、发现了与他人的差距、激励了教学的热情,同时也认识到将前辈们传授的“教学理论和技巧”转变为自己的教学经验远比效仿复杂,更需要用心去体会。作为高等医学教育战线的新兵,我充分认识到我们面对的学生是将来的医务工作者,神圣的职业要求他们必须有扎实的基本功、一丝不苟的工作态度和大医精诚的初心,因而教学过程必须贯穿精准的知识和高尚的道德修养。抗击突发新冠疫情彰显了医生的重要性和“健康所系,性命相托”的重要使命,为我们加强医学教育和培养质量提出了更高的要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