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久前,“2020全国城市传播热度排名”发布,兴化荣登县级市榜单;在全国年度“十大最美农村路”评选中,兴化市“千垛美路”也成功入围。
以“板桥故里、水浒摇篮、千垛菜花、生态水乡”闻名遐迩的江苏兴化市,近年来,持续深挖生态资源和历史人文资源,以文旅融合着力打造“生态大公园”与“人文梦水乡”相互辉映的双名片,彰显出兴化旅游的独特魅力。
盘活生态资源,“生态大公园”魅力四射
地处里下河腹地的兴化,是伴随着油菜花的清香进入大众视野的。2009年,兴化举办了第一届千垛菜花旅游节,拉开了发展旅游业的序幕。从此,去兴化看油菜花,就成了每年春天热门的观光旅游爆款产品之一。
在古时,兴化曾是茫茫沼泽。根据南荡遗址发现,为了既能防御洪水、又能利于种植耕作,兴化先民在湖荡沼泽区开挖泥土,并一方一方垒高成垛。千万个垛田分布在河滩上,形似一个个小岛。
兴化·千垛景区
也正是因为交通不便、水网遍布,工业经济大开发、大发展的机遇没有特别青睐兴化这片土地,这反而使兴化保住了原始生态的“底子”,并成为其新世纪以来发展旅游经济的很大优势。
兴化早有发展生态旅游产业的探索,但因为自身经济不够发达、资本底子薄,屡遭资金瓶颈,境内大片的人工池杉林地、茂密的森林公园、接近野生的禽鱼生长地,这些丰厚的生态资源颇有些“长在深闺人未识”的遗憾。
2009年,兴化旅游打出“菜花牌”,通过举办千垛菜花节,叫响菜花旅游品牌,一年一度的菜花节为兴化赚足了人气。人气的逐年攀升也推动了兴化旅游的全面发展。目前,兴化拥有国家4A级景区2家、3A级景区5家、国家水利风景区1家,是首批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区创建单位,获评江苏首批(苏中唯一)省级全域旅游示范区,入选全国春季踏青热度百强榜,是全国十大乡村旅游目的地、全国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综合发展实力十强县。
如今,兴化把旅游业作为战略性主导产业优先发展,力争打通全域旅游的每一公里。
以“公铁水空”立体交通为目标,根据十三五规划,兴化陆续投入170亿元对景区和旅游配套设施进行提档升级。相继建成英武大道、城市外环、西北部景区连接线等100多公里旅游风景廊道。核心旅游线路“1号水路”开辟了水上畅游兴化的特色线路,连接起湿地公园、千垛景区、碧水东罗、水上森林等多个著名景区。以长安北路为核心的66公里千垛美路将城区与景区串联为一体。
兴化“1号水路”线路图
为了让游客亲身体验“湖上买鱼鱼最美,煮鱼便是湖中水”,尝上锅口飘香的淡水鱼鲜,兴化更结合特色旅游要素打造出“一站式”生态菜园、农业观光、采摘体验等农业旅游产品活动。
今年以来,围绕“水清、绿透、文昌、城秀”目标,兴化市还在大力打造城市环境,以“城市即景区”“旅游即生活”的理念,致力为游客带来“建筑可以阅读、街道可以漫步、文化可以感悟、城市很有温度”的独特旅游体验。
挖掘人文底蕴,“人文梦水乡”韵味十足
享生态资源之富,承历史人文之丰。兴化是一个旅游资源富集之地。
在兴化全域旅游区的西北角,有一座国家历史文化名镇、渔文化旅游风情小镇,名叫沙沟镇。这里四面环水,百姓自古以渔业为生。
在沙沟镇的里下河渔业文化博物馆,陈列着200多种捕鱼工具和生活用品。从公元前206年至今,沙沟镇曾几度改名,但它的渔文化却跨越历史时空,完好地保存延续至今,展示出兴化老一辈渔民“以渔为生”的生活切面。
兴化传统捕鱼场景
近年来,技术转型下的高效养殖模式使许多原生捕鱼技法出现了“无人传承”的局面。在此背景下,“里下河捕鱼捕法”被纳入江苏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沙沟镇政府也在2018年举行“古法捕钓”十八帮开帮仪式,重现传统捕鱼技艺。
打捞历史,拒绝遗忘。就如博物馆标语所写,“让遥远的渔事鲜活在记忆里”,这些陈设和技法传承正是兴化深厚历史的写照,更放大了兴化非遗文化的地标效应。
兴化垛田一方面是里下河地区的独有景观,另一方面是代表着当地民众劳动智慧的世界自然文化遗产。这样观赏价值与人文底蕴并存的自然生态奇景,是兴化全域旅游的一个缩影。
纵观江苏六个首批省级全域旅游示范区,山林湖水都是各自的“标配”。显然,在自然资源富足的长三角,兴化全域旅游光有生态这一张“牌”,还不够。
兴化市委书记叶冬华表示,兴化旅游目前发展重点将是“致力以文润城、以文化人。结合国家历史文化名城申报,充分挖掘历史文化内涵,对垛田、垛林、垛城精准保护,对金东门、银北门、水西门,以及明清一条街、文峰塔、龙津河、昭阳陵等系统规划,逐步恢复昭阳十二景,以两令三相、板桥故里、水浒摇篮等历史文化IP为依托,精心打造城区历史文旅片区”。
正是意识到这点,近年来,兴化市打出了全域旅游的第二张“王牌”——挖掘人文历史“富矿”。兴化先后出台《兴化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规划》等文件,启动文化产业园区和博物馆建设,为非遗传承“保驾护航”。
“文物承载着一个地方的历史和文化,彰显出一个地方的气质、精神及其文化灵魂,它不仅是人们的心灵故乡,也是地方发展的特殊‘名片’。”兴化市委常委、宣传部部长刘春龙说。以人文鼎盛著称的兴化,古时孕育了众多进士和仕宦群体,明代中期就获得“缙绅之渊薮,人才之都会”的盛誉。
最让人耳熟能详的莫过于发出“难得糊涂”之慨叹的郑板桥,还有《水浒传》作者施耐庵。其实,兴化历史文化“遗珠”中具有深远影响的是“两令”。
兴化博物馆里的施耐庵像
据兴化市博物馆工作人员介绍,历史上共有105位进士出自兴化,“两令”更是兴化历史名人中的楷模。以“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名言闻名于世的北宋著名政治家范仲淹曾任兴化县令,在此修筑捍海堰、兴建学宫亭馆,开兴化“重文重学”的风气。到了晚清,“近代中国睁眼看世界第一人”魏源又在任兴化知县期间,于兴化天宁寺刊印《海国图志》,深刻影响了后来的洋务运动,提出了“师夷长技以制夷”这一著名的兴国主张。
历史古迹也见证了兴化文化的繁盛。去年10月,兴化垛田、蒋庄遗址被国务院列为第八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兴化现有各级文物保护单位93处,各级非物质文化遗产124项,其中12项被列入江苏省“非遗”保护名录,茅山会船、茅山号子、竹泓传统木船制造技艺等3项被列入国家“非遗”保护名录。
“城市文化标识具有标志性、独特性和识别性,是不可替代的地域名片和金字招牌,是增强城市文化软实力、保持城市特质、服务市民美好生活追求的重要依托。”蒋庄遗址、兴化垛田、上池斋药店、郑板桥故居、千垛菜花、李中森林等景点都是兴化特有的文化符号,对此,兴化文旅部门相关人士表示,必须挖掘、利用好这些文化符号,将人文思想、人文理念贯穿其中,让这些文化标识转化为城市品牌。
兴化市文旅部门相关人士介绍,未来,兴化将持续推进国家历史文化名城申报工作,进一步淬炼核心文化,重点做好融合垛田农业种植、鱼蟹捕捞、金东门码头漕运、街区商贸等元素于一体的“水网文化”,讲好里下河人与水和谐共生、同生共荣的故事。
兴化金东门古街区
发展“旅游+”,全域旅游前景无限
在生态原优势、政策强支持和旅游新模式下,兴化的全域旅游从发展动能到管理格局,再到旅游体系的构建都备受瞩目,“水润兴化,如诗如画”的文旅品牌越做越响。
兴化全域旅游的“旅游+”模式衍生出一批附加产业,景区的“溢出效应”正在显现。
“旅游+文化”让文化创新力渗透进旅游形式和城市生活。2019年,兴化成功将金东门老街景区、施耐庵文化园推为文化旅游新看点,打造出郑板桥艺术节、沙沟游走灯会等文化旅游节庆品牌。此外,各类品牌赛事也被提升到服务兴化全域旅游创建的高度,茅山会船节、国际象棋大赛、半程国际马拉松等各类品牌赛事活动陆续开展。
不断升级的文化体育产业与兴化全域旅游产生着共振效应。据兴化市文体广电和旅游局工作总结显示,2019年兴化全域旅游共接待游客897万人次,旅游总收入达85亿元。
在特色农产品和各类旅游节之外,龙香芋产业园、二十四节气耘朵民宿、水上森林医养综合体等新兴产业模式以“绿色安全”为发展导向,引领着兴化旅游富民的产业越做越大,景区周围的村民更是成为直接受益者。
兴化千垛景区
位于兴化西北部的千垛镇东罗村是第二批全国乡村旅游重点村之一。在兴化“1号水路”旅游线路带动下,东罗村走出一条“政府+社会资本+村集体”合作共建、共享共赢的特色田园乡村建设新路。不少外出务工的村民陆续返乡,到景区打工、创业,实现了“在家门口就业”。(图片来源:兴化旅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