既是乡土文化也是重要旅游资源的妈祖文化,是凝聚两岸同胞的一条纽带,要充分发挥其在促进两岸交流合作中的重要作用。
——2011年3月,习近平同志在参加全国人大会议福建代表团审议时强调
“灵妃一女子,瓣香起湄洲。”妈祖文化肇始于对一位真实历史人物的纪念。
据宋代文献记载,妈祖原名林默,宋建隆元年(公元960年)诞生于福建莆田。成人后,识天文、懂医理,急公好义、见义勇为。曾经点燃自己的屋子作为灯塔,帮助风浪中的船工渔民脱险回港。宋雍熙四年(公元987年)农历九月初九,因救助海难献出了年仅二十八岁的生命。
莆田市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保护好湄洲岛的重要嘱托,成立领导小组,出台实施方案,市委常委会定期研究,进一步传承和弘扬妈祖文化,努力把湄洲岛打造成台胞台企登陆第一家园的“桥头堡”,实现妈祖文化更加繁荣,两岸同胞心灵更加契合、人民生活更加幸福。
奉献即道 大爱无疆
妈祖一生以海为伴,奉献于海。从林林总总的史籍记载中,可以了解到妈祖与海洋气象、航海航行、海上贸易、海洋外交、海上漕运、海洋融合开发等各个方面存在无法割舍、息息相关的联系。
妈祖文化的起源,与我国航海事业的发展息息相关。随着宋元时期拓展海疆、明代郑和下西洋以及清代海上贸易的繁荣,妈祖信俗从福建莆田的湄洲岛走向世界。
妈祖的一生,没有留下什么著作,没有所谓训诫或神谕。妈祖的真人形象在历代文献资料中也没有留下更多记载。在妈祖的传说中,没有一句说到妈祖的真实相貌。所谓“显灵”,很多时候就是风浪中的一盏红灯,一只带路的小鸟,或者一声吼,“喝声风,风就不见了风;喝声浪,浪就不见了浪”(《三宝太监西洋记》)。
在妈祖文化的原始记述里,没有对他人的过多训导,更没有对别人的压迫与控制。她的追求,简单而直接,就是帮助别人、救助别人,而且不惜牺牲自己。
历代文献都指出,奉祀妈祖,目的是“崇德报功”。这一信俗,一方面,包含了妈祖生前的“温良泛爱,振穷周急”、舍己救人的美德;也包含着妈祖被神化后,和人们一起战胜自然灾害,又努力实现与自然和谐共处的传说。
作为“中华三大祭典”之一,湄洲妈祖祭典于2006年被国务院列入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文化为魂 世代传承
妈祖文化以著述、档案、匾额、楹联、壁画、摩崖石刻、碑刻、诗词、戏曲、音乐、舞蹈、礼俗和服饰、饮食、建筑、工艺品等形式表现,已知的历史文献资料超过千万字,建筑、工艺品和文物等不计其数。
对于当地人而言,妈祖文化已经融入他们的衣食住行。
发祥于福建莆田湄洲岛的妈祖文化,蕴含着“立德、行善、大爱”的精神内涵,“和平、勇敢、友善”的核心理念,“平安、和谐、包容”的价值取向,反映了中国海洋文明的鲜明特征,已成为海峡两岸、海内外华人“民族认同”的精神力量,世代相传,生生不息。
联通是情 誉享四海
妈祖是海峡两岸最早联络的使者,所谓“两岸不通妈祖通”,只要谈及妈祖,两岸同胞就没有什么隔阂。
1997年,湄洲祖庙护驾千百年来从未离开过湄洲岛的妈祖金身,跨越海峡,在台湾岛内进行了102天的巡游活动。2017年,在暌违20年之后,湄洲祖庙再次护驾妈祖前往台湾巡安交流,在台17天巡经11个县市,91家宫庙,超500万人次的信众朝拜,再次轰动两岸。
妈祖文化的足迹亦远播世界,庙宇遍布46个国家和地区,达上万座,敬仰者3亿多人,成为了一种带有世界性的民间信俗文化。因此人们常说,全世界有海水的地方就有华人,有华人的地方就有妈祖敬仰。
2009年9月30日,“妈祖信俗”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标志着妈祖文化成为全人类共同的文化遗产。
随着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开启,妈祖文化的传播和发展迎来新机遇。妈祖文化的精神理念,与旨在促进不同国家、不同文明、不同族群之间沟通共赢的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精神,有着内在共通的文化逻辑,彰显出中国人倡导建设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智慧。
如今,作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有机组成部分,历经千年的妈祖文化,已经成为东南亚乃至海内外华侨华人的文化共识而愈加兴旺。
供稿 | 涵江区纪委监委 湄洲岛纪工委监察工委
原标题:《妈祖文化,闪耀世界的“福建名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