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敌敌畏养的海参,还能吃吗?

原创 象妹 小象君 AnimalDialogue

作者/周麟、李嘉铭

编辑/JJJJ

近日,央视“315”晚会曝光了山东即墨“敌敌畏海参”事件。

在海参养殖场旁发现的整箱用完的敌敌畏

来源:央视《2020年3·15晚会》

根据报道,养殖户为了清除池塘中不利于海参生长的其它生物,会在每亩池子中加入多达两公斤的敌敌畏。记者发现在使用了敌敌畏的池塘中,鱼虾蟹“几乎灭绝”。

不法商家为了节省成本图方便,在管制范围外使用敌敌畏,将消费者安全置之不顾。海参被很多人视为补品,如今却可能沾上农药,手里的海参顿时就不香了。

事件一经报导,小象君赶紧调查了清塘过程中加入敌敌畏对食品安全的危害。

值得庆幸的是,敌敌畏与水反应会分解,池塘中的微生物也可以分解一定量的敌敌畏。一项研究表明,加入池塘的敌敌畏在24-36小时后有半数会降解。

由于海参养殖户往往是在进行养殖活动前加入敌敌畏,并在使用敌敌畏后暴晒池塘几天,等海参进入池塘的时候,水中敌敌畏含量已经降低不少。加上敌敌畏仅在较高剂量时对人体有毒性,具体反应为急性恶心、焦虑、无力等。

所以,即使海参里含有敌敌畏残留,食用少量“敌敌畏海参”对人体健康影响较小,大家也不用太担心上个月在某个餐厅吃的一口海参。

不过,在购买海参时仔细判断甄别出健康无毒的海参还是非常重要的!

但是,解决了食品安全方面的顾虑,就解决了“敌敌畏海参“事件的所有问题吗?

正如前文所讲,池塘中的其它生物完全暴露在敌敌畏的毒害之下,大量死亡。它们的生存问题不是像消费者们不吃海参就能避免的。

更加糟糕的是,根据“315”晚会报道,部分海参养殖户将含有敌敌畏的池塘水不加处理就直接排入大海,进一步影响海洋生态。

如此违规滥用农药对周围水质与生态造成的恶劣影响不容忽视。

农药管控的难题

化学药剂在人类社会的广泛使用大致可以追溯到上世纪四十年代,其中农业上用于防治病虫害及调节植物生长的一类统称为农药。

农药的英文pesticide一词由pest和后缀-cide两部分构成,最初泛指能杀死害虫的药剂。

随着生产活动的长期发展,化学品的负面影响逐渐被披露,在各类定义中逐渐换成了“调节”、“改善”、“抑制”等语气更为缓和的动词,更强调合理、适度。

有机氯类杀虫剂DDT曾被认为“百利而无一害”,频繁出现在新闻节目、广告和海报当中。

随着1962年《寂静的春天》一书的问世,人们才开始重新审视化学品的利弊,轰轰烈烈的环境运动自此拉开了序幕。

被宣传成人畜无害“纯良”的DDT

在我国,农药用量的管控一直是个棘手的问题。

一方面,在过去部分农民文化水平不高,可能会出现不知道病害的具体种类、不知道该如何处理、不知道应向谁求助的“三不”困境,无法完全做到适时用药和适量用药。

为了确保农作物成活率、增加产量,甚至存在“只要杀不死庄稼,农药撒的越多越好”这样的错误认知,盲目选择施药时机、加大使用剂量、提高浓度。

尽管短期内可能带来更高收益,但是大量残留的有机磷、有机氯更有可能给土壤微生态带来长期的负面影响。

农药滥用威胁环境和人类健康 © 扬子晚报

另一方面,农药经销商也会在无形中推波助澜。部分从业者为了推广自身产品,过分夸大药效。

难以辨别实际情况的农民信以为真,一股脑倒入这些“包治百病”的神药,等到病虫害仍频繁出现的时候才意识到问题所在,不得不再对症下药、亡羊补牢。长此以往,这样的“无用功”也给周边环境带来了很多额外负担。

值得欣喜的是,对于化学药剂在种植业中的使用和潜在危害,我国目前有较为完善的配套措施。

国家已经颁布了多份条例、实施办法等各类文件指导大众合理使用农药,同时在很多地区委派干部和专业人士进行针对性宣传和指导。

在农产品流向市场前,各个层级的质检部门还会抽样进行农药残留检测,以保障万无一失。

农药残留监测 © 搜狐网

然而,与发展较早的种植业相比,水产养殖业在农药使用方面目前仍缺乏严格规定和配套监管措施,相对而言受到的关注也要小很多,这也是开头“敌敌畏海参”事件出现的原因之一。

水产养殖的其它问题

除了农药,水产养殖还可以通过其它方式影响周围水质与生态。水产养殖会产生大量代谢废物(比如鱼的便便)与残余饲料,可能污染下游水质并且增加水体富营养化的程度。

每年的山东沿海海滩都会出现因为水体富营养化造成的浒苔泛滥,当地居民们就在这样的环境下游泳戏水……

藻类由于水中营养成分过剩疯狂生长,进而抢夺水中氧气,威胁水中其它生物存活。

另外,水产养殖过程中生物高密度的堆积也使其成为寄生虫的温床。一个例子便是寄生于三文鱼身上的海虱。

拥挤的三文鱼池中海虱可能大量滋生,甚至能跳跃到游经养殖区域的三文鱼身上。一些刚刚出生的年轻的三文鱼无法抵挡海虱的围攻而覆灭。

近来总背锅的三文鱼

水产养殖场若与天然水系相连,大量含有有机污染物、寄生虫、微生物的废水将会汇入河道,逐级污染水系周边环境,并最终在湖泊或海洋中蓄积。

近些年比较著名的案例当属云南滇池的污染问题。

上世纪七八十年代以来,大量生活污水、农业和工业废水长期排入滇池,致使生态环境遭受严重破坏——

水体呈现出诡异的墨绿色,不时漂浮着各类污染物,接近20年的时间内属于劣V类水质,即评价标准中的最差一类,处于重度富营养状态。

上世纪80年代,滇池污染严重 © 中央广电总台

为重现这颗“高原明珠”的原来面貌,各方可谓是花了大功夫和大价钱。

习近平总书记也从2008年起多次前往昆明进行考察,反复强调了“生态文明”、“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等科学论断。

此外,抗生素的滥用在水产养殖中也非常普遍,今年的“315”晚会同时曝光了海参养殖中为了避免疾病过度使用土霉素的现象。

小象君上周的一篇文章正好提到了滥用抗生素致使“”出现的风险,没想到就与这周的热点新闻直接挂钩了(真是与时俱进啊哈哈嘿)。

80%的抗生素被用于禽畜养殖,抗生素耐药性从我们的食物走向餐桌

抗生素作为人类对抗细菌为数不多的武器之一,虽然能去除大部分细菌,但是也给了少数对抗生素有耐药性的细菌大量繁衍、传播耐药性基因的机会。

在不必要的情况下使用抗生素只会促进耐药性细菌的繁殖与进化。

水产养殖过程中滋生的超级细菌通过各种途径传播耐药性基因,影响各个生态环境里的各种生物,最后甚至反扑到人类身上。

当致病性细菌侵入人体,而抗生素对其几乎无效时,人类恐怕也将措手无策。

2018年,中国农大团队的文章表明,人体中黏菌素耐药基因的存在和淡水水产养殖量成正相关。

上图:黏菌素耐药基因在人群中的流行程度;

下图:淡水水产养殖量(© Nature Microbiology)

水产养殖的规范不仅关乎食品安全,也关乎着环境与生态健康。在海参养殖过程中不负责任地滥用农药与抗生素除了可能直接影响消费者健康,还可能会对池塘与海洋生态系统造成不可逆的影响。

在人类、动物与生态健康联系如此紧密的今天,对生态和动物健康的威胁同时牵连着人类健康。“敌敌畏海参”事件敲响了警钟,揭露了水产养殖管理方面的一个漏洞。

希望有关部门提高警惕,加强对水产养殖方面的管理,提高养殖人员的意识,守卫人类、动物、环境的共同健康!

参考资料:

央视《2020年3·15晚会》

Agency for Toxic Substances & Disease Registry, “Public Health Statement for Dichlorvos”

Alastair Bland, “Can Salmon Farming Be Sustainable? Maybe, If You Head Inland”

原标题:《用敌敌畏养的海参,还能吃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