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物多样性·小百科(57) | 脊椎动物·草鸮:猴子脸的捕鼠小能手

今天

要带大家了解的是

脊椎动物·草鸮

草鸮(xiao),脊椎动物,鸟纲,鸮形目,草鸮科,国家二级重点保护野生动物。广西、云南、贵州、安徽、浙江、江西、湖南、福建、台湾等地有分布。照片摄于德宏盈江。

草鸮属夜行性鸟类,多在黄昏及夜间活动,白天则隐藏在茂密的草灌丛中。受干扰时,只能短距离飞行,飞时左右摇摆,很不规则。它们栖息于山坡草地或开旷草原,嗜食鼠类,有益于农林生产。每年9—10月是草鸮繁殖的高峰期,此时雌雄形影不离。

它们还有一种称呼,叫做猴面鹰,原因很简单,因为它们是一群有着猴子脸(心形面盘)的猛禽。草鸮虽长相怪异,但却是不折不扣的猛禽,身体结构和功能都很适应于黑夜捕捉老鼠,有益于农林生产。

郑山河,云南省德宏州民族初级中学教师,自然影像中国摄影师,中国野生动物保护协会生态影像文化专业委员会委员,全国菲氏叶猴最大种群发现者。

(来源:云南网)

原标题:《生物多样性·小百科(57) | 脊椎动物·草鸮:猴子脸的捕鼠小能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