隔空点赞,十三朝古都洛阳都说襄阳好

一个是千年古都

一个是华夏第一城池

一个地处黄河流域

一个身居汉水江畔

同为省域副中心城市的两座城

襄阳 与 洛阳

300公里的空间距离

抹不掉的是自古以来的关联

隔不断的是两座城市的情谊

“即从巴峡穿巫峡,便下襄阳向洛阳”

传唱古今

便是最好的印证

洛阳 网络图片

襄阳 资料图片

近日

兄弟城市洛阳

隔空赞美襄阳

在《洛阳日报》连发3篇通讯

报道襄阳文旅、生态、产业发展的

好经验、好做法

一起来看看都说了些啥~

文旅产业正成为襄阳开发重点、投资热点和消费爆点

铁打的襄阳 活化的文旅

——“学习外地好经验 助力建设副中心”看襄阳之一

本报记者 白云飞 孙自豪 文/图

位于襄阳的中国唐城影视基地

(向上滑动查看报道内容)

和洛阳一样,雄踞汉水中游的襄阳也是一座历史文化名城。

熟悉三国历史或是沉醉于武侠文学的人,对襄阳不会陌生,其文化遗存、历史典故不胜枚举。

从襄阳古城保护到古隆中景区提升,从唐城影视基地开发到华侨城落地……这些年,襄阳聚焦历史文化资源的保护传承和创新利用,深度挖掘三国文化、古城文化、汉水文化,使古城保护、文化彰显、业态发展相得益彰。

品读襄阳,文旅融合的味道越来越浓。

古城保护,存一颗敬畏之心

若非亲身来到襄阳古城,断难感受“铁打的襄阳”的雄浑与沧桑。

与洛阳老城相似,襄阳古城以“十字街”为中心,布局东、西、南、北四条大街。古城北面扼守汉江天然屏障,其余三面环绕平均宽度180米阔若湖面的护城河。在冷兵器时代,固若金汤的襄阳城素有“铁打的襄阳”之称,享有“华夏第一城池”的美誉。

穿越青石铺就的古城北街,尽头便是战略要津“临汉门”。城墙已然斑驳,小灌木在砖缝里生长,透出一种莫名的沧桑感。拾级而上,登临城楼,汉江滚滚东流,江北高楼林立,现代气息浓厚。回望城内,古风古韵、刀光剑影浮上心头,可谓“一墙隔千年”。

“襄阳古城,是寻觅襄阳味道的‘网红打卡地’。”襄阳日报记者刘文生在古城内工作、生活了几十年。他说,襄阳的历史文化、市井生活在这里相互映衬。在相当长的时间里,尽管城市化进程不断加速,但古城始终遵循着一个不成文的规定:所有建筑高度均不得超过古城最高古迹“昭明台”的高度。

为应对人口拥挤、设施老旧等民生问题,一场声势浩大的古城保护与发展行动全面展开。

“古城保护,着眼于城,核心在人。”刘文生说,这些年,襄阳高规格编制完善《襄阳古城保护与利用规划》,出台《襄阳市古城保护条例》,以地方立法的形式,对古城保护和利用的方向予以明确。

过去,襄阳古城内居民有11万之众。现在,按照只减不增原则,推动党政机关、事业单位迁出,在保障古城内居民舒适生活的同时,剥离多余社会功能,逐步实现古城人口规模与保护利用协调发展。

文化维系着古城的根脉。对此,襄阳强化街区保护,全面开展古城改造,在高度、体量、色彩、风格等方面保持与古城整体风貌相协调,实现“墙固、路通、水活、树绿、城美”,更加彰显古城文化、旅游、休闲的功能定位。

为了让文物活起来,襄阳还收回了仲宣楼、襄王府等单位的出租经营权,保护本体、彰显文化、植入业态,真正让历史古城“活”了起来。

塑造地标,襄阳“无处不诸葛”

躬耕陇亩、三顾茅庐、《隆中对》……襄阳堪称三国文化之乡,《三国演义》120回中有30多回发生于此。

虽然,襄阳古隆中与南阳卧龙岗关于诸葛亮隐居之所素有争论,但显而易见的是,襄阳诸葛亮文化在一步一步地发展。今年年初,文化和旅游部公布最新一批5A级景区名录,襄阳古隆中景区在列。

三国人物不胜枚举,诸葛亮的智谋与忠诚最为人熟知,也无疑是襄阳打造三国文化的核心。近年,襄阳投巨资,全力推进古隆中5A级旅游景区创建工作,提档升级景区核心景观,打造智慧旅游服务系统,丰富景区游览内容,提升旅游服务设施,改善景区外围环境,管理服务水平稳步提高。

“山不高而秀雅,水不深而澄清,地不广而平坦,林不大而茂盛,猿鹤相亲,松篁交翠。”身临古隆中景区,诸葛庐、躬耕田、三顾堂、腾龙阁等景点串联,聆听三国故事,触摸三国文化,仿佛走进了那个风云变幻、英雄辈出的时代。

古琴悠扬,纶巾飘逸,千古风流人物粉墨登场……在古隆中景区,首部大型实景话剧《草庐·诸葛亮》堪称匠心之作,通过采用现代多媒体影像技术和先锋话剧交融的展现形式,重现了刘备“三顾茅庐”踏雪寻才、黄月英出嫁、赤壁火烧连营等多段三国历史,再现了“智圣”诸葛亮传奇的一生。

《草庐·诸葛亮》的成功,极大提升了古隆中景区的旅游体验。不止于此,作为最具代表性的文化符号,襄阳可谓“无处不诸葛”。在城市核心区,诸葛亮广场耸立着18米高的诸葛亮铜像。自1993年以来,诸葛亮文化旅游节成功举办九届,以文促旅、以旅彰文,影响持续扩大。

项目引领,文旅融合成色足

2017年年底,陈凯歌导演拍摄的电影《妖猫传》在全国院线上映。与这部电影一同走入大众视野的还有坐落在襄阳的“一座城”——中国唐城影视基地。

来到唐城,眼前宫城高起、雕梁画栋、水系环绕,城楼、宫殿、街市、宅邸、寺院、水系等六大片区构筑的大型唐风古建筑群,精彩再现了盛唐繁荣气象。

影片《妖猫传》中90%的场景是在唐城取景的。此后,唐城又陆续接拍了电视剧《九州缥缈录》《将夜》、郑晓龙导演的电影《图兰朵》等,成为全国影视界拍摄唐代古装剧的一块招牌。

襄阳影视产业“无中生有”,也带动了旅游市场的火爆。在唐城,地面、水面,白天、夜晚,游客可以多角度观赏到盛唐的独特魅力。

《盛世唐城之大唐倚梦》大型嵌入行进式夜游表演项目是唐城的一大看点。夜幕降临,华灯初上,浩荡的金甲羽林军、优美的盛世舞蹈、响彻天际的大唐天籁之音、千万华丽灯束共同营造出盛世唐城不夜美景。逼真的场景,考究的服装,恢宏的场面,让游客穿越时空、梦回大唐。

“唐城已经成为‘夜经济’的一个样板,在这里,历史可摸、可触、可看、可吃,让游客真正‘游一次唐城,做一次唐人’。”唐城影视基地负责人表示,作为国家4A级景区,唐城在2018年旅游收入已超1亿元。如今,唐城二期工程正在加快推进中。

唐城影视基地的成功,是襄阳推动文旅融合发展的缩影。前不久,襄阳华侨城奇幻度假区也落成开放,成为华侨城全新一代旅游度假目的地。关圣古镇、孟浩然文化园等一批重大文旅项目先后落地,正重塑襄阳文化旅游的新名片。

“旅游离不开文化的体验,文化也需要旅游的承载。让文化牵手旅游、把文化基因注入旅游资源,在融合发展中实现良性循环、合作增值。”襄阳市文化和旅游局相关负责人表示,襄阳将从供给侧持续发力,讲好故事、谋好项目、做好产品,推出特色鲜明、高品质的“旅游+文化”产品,不断开拓文旅融合新蓝海。

和洛阳一样,雄踞汉水中游的襄阳也是一座历史文化名城。

熟悉三国历史或是沉醉于武侠文学的人,对襄阳不会陌生,其文化遗存、历史典故不胜枚举。

从襄阳古城保护到古隆中景区提升,从唐城影视基地开发到华侨城落地……这些年,襄阳聚焦历史文化资源的保护传承和创新利用,深度挖掘三国文化、古城文化、汉水文化,使古城保护、文化彰显、业态发展相得益彰。

品读襄阳,文旅融合的味道越来越浓。

古城保护,存一颗敬畏之心

若非亲身来到襄阳古城,断难感受“铁打的襄阳”的雄浑与沧桑。

与洛阳老城相似,襄阳古城以“十字街”为中心,布局东、西、南、北四条大街。古城北面扼守汉江天然屏障,其余三面环绕平均宽度180米阔若湖面的护城河。在冷兵器时代,固若金汤的襄阳城素有“铁打的襄阳”之称,享有“华夏第一城池”的美誉。

穿越青石铺就的古城北街,尽头便是战略要津“临汉门”。城墙已然斑驳,小灌木在砖缝里生长,透出一种莫名的沧桑感。拾级而上,登临城楼,汉江滚滚东流,江北高楼林立,现代气息浓厚。回望城内,古风古韵、刀光剑影浮上心头,可谓“一墙隔千年”。

“襄阳古城,是寻觅襄阳味道的‘网红打卡地’。”襄阳日报记者刘文生在古城内工作、生活了几十年。他说,襄阳的历史文化、市井生活在这里相互映衬。在相当长的时间里,尽管城市化进程不断加速,但古城始终遵循着一个不成文的规定:所有建筑高度均不得超过古城最高古迹“昭明台”的高度。

为应对人口拥挤、设施老旧等民生问题,一场声势浩大的古城保护与发展行动全面展开。

“古城保护,着眼于城,核心在人。”刘文生说,这些年,襄阳高规格编制完善《襄阳古城保护与利用规划》,出台《襄阳市古城保护条例》,以地方立法的形式,对古城保护和利用的方向予以明确。

过去,襄阳古城内居民有11万之众。现在,按照只减不增原则,推动党政机关、事业单位迁出,在保障古城内居民舒适生活的同时,剥离多余社会功能,逐步实现古城人口规模与保护利用协调发展。

文化维系着古城的根脉。对此,襄阳强化街区保护,全面开展古城改造,在高度、体量、色彩、风格等方面保持与古城整体风貌相协调,实现“墙固、路通、水活、树绿、城美”,更加彰显古城文化、旅游、休闲的功能定位。

为了让文物活起来,襄阳还收回了仲宣楼、襄王府等单位的出租经营权,保护本体、彰显文化、植入业态,真正让历史古城“活”了起来。

塑造地标,襄阳“无处不诸葛”

躬耕陇亩、三顾茅庐、《隆中对》……襄阳堪称三国文化之乡,《三国演义》120回中有30多回发生于此。

虽然,襄阳古隆中与南阳卧龙岗关于诸葛亮隐居之所素有争论,但显而易见的是,襄阳诸葛亮文化在一步一步地发展。今年年初,文化和旅游部公布最新一批5A级景区名录,襄阳古隆中景区在列。

三国人物不胜枚举,诸葛亮的智谋与忠诚最为人熟知,也无疑是襄阳打造三国文化的核心。近年,襄阳投巨资,全力推进古隆中5A级旅游景区创建工作,提档升级景区核心景观,打造智慧旅游服务系统,丰富景区游览内容,提升旅游服务设施,改善景区外围环境,管理服务水平稳步提高。

“山不高而秀雅,水不深而澄清,地不广而平坦,林不大而茂盛,猿鹤相亲,松篁交翠。”身临古隆中景区,诸葛庐、躬耕田、三顾堂、腾龙阁等景点串联,聆听三国故事,触摸三国文化,仿佛走进了那个风云变幻、英雄辈出的时代。

古琴悠扬,纶巾飘逸,千古风流人物粉墨登场……在古隆中景区,首部大型实景话剧《草庐·诸葛亮》堪称匠心之作,通过采用现代多媒体影像技术和先锋话剧交融的展现形式,重现了刘备“三顾茅庐”踏雪寻才、黄月英出嫁、赤壁火烧连营等多段三国历史,再现了“智圣”诸葛亮传奇的一生。

《草庐·诸葛亮》的成功,极大提升了古隆中景区的旅游体验。不止于此,作为最具代表性的文化符号,襄阳可谓“无处不诸葛”。在城市核心区,诸葛亮广场耸立着18米高的诸葛亮铜像。自1993年以来,诸葛亮文化旅游节成功举办九届,以文促旅、以旅彰文,影响持续扩大。

项目引领,文旅融合成色足

2017年年底,陈凯歌导演拍摄的电影《妖猫传》在全国院线上映。与这部电影一同走入大众视野的还有坐落在襄阳的“一座城”——中国唐城影视基地。

来到唐城,眼前宫城高起、雕梁画栋、水系环绕,城楼、宫殿、街市、宅邸、寺院、水系等六大片区构筑的大型唐风古建筑群,精彩再现了盛唐繁荣气象。

影片《妖猫传》中90%的场景是在唐城取景的。此后,唐城又陆续接拍了电视剧《九州缥缈录》《将夜》、郑晓龙导演的电影《图兰朵》等,成为全国影视界拍摄唐代古装剧的一块招牌。

襄阳影视产业“无中生有”,也带动了旅游市场的火爆。在唐城,地面、水面,白天、夜晚,游客可以多角度观赏到盛唐的独特魅力。

《盛世唐城之大唐倚梦》大型嵌入行进式夜游表演项目是唐城的一大看点。夜幕降临,华灯初上,浩荡的金甲羽林军、优美的盛世舞蹈、响彻天际的大唐天籁之音、千万华丽灯束共同营造出盛世唐城不夜美景。逼真的场景,考究的服装,恢宏的场面,让游客穿越时空、梦回大唐。

“唐城已经成为‘夜经济’的一个样板,在这里,历史可摸、可触、可看、可吃,让游客真正‘游一次唐城,做一次唐人’。”唐城影视基地负责人表示,作为国家4A级景区,唐城在2018年旅游收入已超1亿元。如今,唐城二期工程正在加快推进中。

唐城影视基地的成功,是襄阳推动文旅融合发展的缩影。前不久,襄阳华侨城奇幻度假区也落成开放,成为华侨城全新一代旅游度假目的地。关圣古镇、孟浩然文化园等一批重大文旅项目先后落地,正重塑襄阳文化旅游的新名片。

“旅游离不开文化的体验,文化也需要旅游的承载。让文化牵手旅游、把文化基因注入旅游资源,在融合发展中实现良性循环、合作增值。”襄阳市文化和旅游局相关负责人表示,襄阳将从供给侧持续发力,讲好故事、谋好项目、做好产品,推出特色鲜明、高品质的“旅游+文化”产品,不断开拓文旅融合新蓝海。

记者手记

满足人民美好精神文化生活新期待,很重要的途径之一是旅游。

作为历史文化名城,如何更好地挖掘展示厚重文化资源,让其为旅游业发展赋能,是一个大课题。当下,从浅层的观光到深度的文化体验,从简单的看风景到感受历史的记忆,襄阳的文旅产业正成为投资重点、消费热点和开发亮点,越来越多的游客也乐于为旅途中的文化“买单”。

襄阳经验,可资借鉴。文化和旅游的融合,绝非简单的“换个招牌”,必须破除文化和旅游“两张皮”现象,善于以文促旅、以旅彰文,真正给旅游增内涵,让文化活起来。只有真正做到系统思维、内容挖掘、项目运营、业态植入等各环节有机结合、深度融合,文旅发展方能不负“诗和远方”的新期待。

以水脉定格城市布局 以保护彰显生态定力 以治理做好水韵文章

水韵襄阳 美从中来

——“学习外地好经验 助力建设副中心”看襄阳之二

本报记者 白云飞 孙自豪 文/图

鱼梁洲景色

(向上滑动查看报道内容)

襄阳,一条汉江穿城而过,将城市分为江南的襄城和江北的樊城,可谓“一江碧水穿城过,十里青山半入城”。

作为汉江流域中心城市,发达的水系塑造了襄阳独特的城市格局,也成就了无与伦比的水韵襄阳。

这些年,襄阳以江河水脉为骨架,站位国际视野,塑造“一心四城”城市格局;以汉江治理为龙头,着眼长远发展,修复汉江自然生态;以共享惠民为目标,精心雕琢城市绿色滨水空间,奏响了一曲共抓大保护、不搞大开发的“汉江之歌”。

保持定力,守护“汉江明珠”

三千里汉江,精要在襄阳。摊开襄阳总体规划图,汉江在襄阳绕了一道弯,南岸的襄城古老厚重,北岸的樊城高楼林立,东北方是工业重镇襄州,正东是如火如荼建设的新区。雄踞江心的一方风水宝地——鱼梁洲,则是名副其实的襄阳之中、汉江之心。

“一心四城”城市格局,出自“新加坡规划之父”刘太格之手。

“2011年至今的10年时间,襄阳城市快速发展,但始终坚守‘一心四城’的格局。”《襄阳日报》资深记者沈明晶坦言,我们常讲“规划即法、规划引领”,就是要确保一张蓝图绘到底,在这一点上,襄阳做得很好。其中,最值得称赞的是对鱼梁洲的保护。

鱼梁洲,类似上海崇明岛,是汉江长期冲积而成的江心洲,洲体面积17.55平方公里。世纪之交,鱼梁洲这片“处女地”迎来开发热潮。然而,此后的多次水患,让襄阳重新审视这座小岛的未来。

在新一轮城市规划中,鱼梁洲被作为城市生态绿心予以保护。襄阳明确提出,严格控制常住人口,控制房地产开发,同时原则上不再规划新建防洪工程,并禁止对现有护岸加高。

“这些年,鱼梁洲的开发严格遵循‘先规划后建设、富规划慢建设’的理念,有争议、拿不准的,就先不动。”沈明晶说,前些年,开发鱼梁洲的呼声很高,也充斥各种观点,对此,市里始终保持定力。

直到2018年,国务院批复《汉江生态经济带发展规划》,鱼梁洲重启新一轮规划建设,致力打造城市生态绿心、汉水文化展示核心区、生态休闲度假目的地,建设用地规模不超过全岛总面积的30%,且以低强度、低密度建设为主。

如今,相当于373个标准足球场的鱼梁洲环岛景观带展露新颜,正在加快建设的中央生态公园规划面积达5平方公里,接近鱼梁洲总面积的三分之一。这种“坚持大保护、不搞大开发”的规划理念,为襄阳人津津乐道。

“所谓‘好事多磨’,可以期待,不远的将来,鱼梁洲将真正成为‘汉水明珠’。”沈明晶说。

系统发力,恢复汉江生态

“襄阳好风日,留醉与山翁。”唐代诗人王维的《汉江临眺》,道出了襄阳汉水的生态之美。

如今,漫步滨江大道,宽阔的汉江水面烟波浩渺,这边是古城墙、老码头,对岸是车水马龙的现代城市风貌,一古一今,交相辉映。

汉江是襄阳人诗意生活的绿色空间。然而,这里也曾是当地捍卫生态环境的“主战区”。

生态治理非知之艰,行之惟艰。这些年,襄阳从法规制定、横向补偿机制、区域协作、流域治理等多方面入手,硬起手腕、系统发力,推动水环境治理不断提升。

《襄阳市汉江流域水环境保护条例》是襄阳市具有地方立法权后,颁布的首部地方性法规,为加强汉江流域水环境保护工作提供了坚实的法律支撑。在此基础上,襄阳建立市内流域横向生态保护补偿机制,率先选择汉江流域襄阳段三条主要支流流域涉及的7个县区,共同筹集保证金1.2亿元,促进“上下游、左右岸”齐心协力保护流域生态环境。

唐白河作为汉江的最大支流,对汉江水质的影响举足轻重。襄阳与南阳建立了“南襄唐白河流域水环境联合监管联防联控机制”,推动唐白河水质明显好转,摘掉了多年劣五类的“黑帽子”。

磷是影响水质的重要因素。襄阳磷矿资源丰富,以磷肥制造为主的磷化工产业是当地的主导产业。过去,磷石膏利用率偏低,处置方式以堆存为主,极易污染地下水,并对汉江水体产生威胁。对此,襄阳坚持“一堆一策”,坚决淘汰落后产能,并设立专项资金,发展循环经济。

非法采砂,是江河整治的“顽疾”,汉江也不例外,一些滥采区域千疮百孔。这两年,襄阳重拳出击,高压严打,实现了汉江襄阳段全线禁采。与此同时,襄阳利刃向内、精准出击,强力推进滩地棚户区改造,坚决腾退岸线。如今,许多腾退的砂厂、违建等,经过治理成了滨江湿地生态游园。

数据为证,2019年汉江干流襄阳段水质稳定保持在Ⅱ类水平,处于全国大江大河水质第一梯队。

综合开发,提升城市品位

前不久,华中地区投资规模最大的水乐园——襄阳华侨城奇梦海滩水乐园正式对外开放。

该项目是华侨城集团结合旅游文化与当地文化推出的全新一代水上乐园,给襄阳市带来一抹夏日清凉,也成为襄阳做活水文章、推动文化旅游的新爆点。

水是宜居的灵魂所在。襄阳,因水而名,依水而兴,仅市区之内,就有汉江、襄水、唐白河、小清河等九条河流流淌,别具水乡意趣。

前些年,随着城市发展,襄阳部分河流一度干涸。这些年,襄阳加快推动汉江生态经济带建设,大力实施“九水润城”水域连通治理工程,“秀水韵襄阳、活水绕古城”的水乡美景徐徐展现。

发源于襄城太庙山的襄水,长仅14公里,襄阳因此水而得名。明清以来,襄水逐渐干涸,一度沦为排水沟。“华夏第一城池”襄阳古城下的护城河,因无活水流动,成为静水湖,水质变差。

经过系统科学谋划,襄阳通过兴建万山泵站,连通汉江、襄水和护城河。如今,汩汩汉江清水被泵站提升后,流入襄水,并在古城西南角与护城河连通。连通之后,襄水有了源头活水,建成2800多年的护城河又焕发出勃勃生机。

“流水不腐,户枢不蠹,动也。”这些年,襄阳持续推进河湖水系连通,强化洲滩、湿地保护与治理,城区水体流动性整体提高。同时,当地充分挖掘水文化资源,建设马跃檀溪、鸭湖新绿等景观节点,充分彰显襄阳厚重的水利文化、古城池文化、码头水运文化、军事文化,极大提升城市品位。

水生态治理,是一本生态账、民生账,也是一本文化账、经济账。

在治水兴水的实践中,襄阳这座古城也变得更加美丽而富有活力……

记者手记

汉江之于襄阳,好比洛河之于洛阳,人逐水而居、城与河相伴,文明的进程也沿河伸展。随着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汉江生态经济带等国家战略的实施,洛阳、襄阳两座城市在大江大河生态保护治理中的地位更加重要、作用更加突出、责任更加重大。

这些年,襄阳以水脉定格“一心四城”城市布局,修复水生态、做优水文章、盘活水经济,奏响了“汉江之歌”,彰显了新时代以水定城、以水定地、以水定人、以水定产的治水方针。其治水之决心、兴水之意志,与洛阳是一样的,而且各有千秋、各有特色。

站位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战略审视洛阳,用好重大历史机遇,立足生态资源优势,坚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让生态资源蕴藏的巨大生态价值、社会价值、经济价值释放出来,把高质量发展的主旋律弘扬起来,生态添姿、文化添韵、经济添力、民生添福,洛阳就一定能在新起点上展现更大作为。

转型强筋骨 减量轻体态 开放增活力

襄阳发展 风正劲

—— “学习外地好经验 助力建设副中心”看襄阳之三

本报记者 白云飞 孙自豪

东风汽车股份有限公司轻型商务车分公司总装车间一瞥(图片由襄阳日报社提供)

(向上滑动查看报道内容)

前不久,洛阳日报社“学习外地好经验 助力建设副中心”采访组赴襄阳考察学习,刚入住宾馆,恰逢一场“跨国云端路演”活动,遂列席旁听。这是襄阳自贸片区举行的一个北欧科技创新企业跨国云交流对接会。会上,10余个北欧国家的生命科学与智能制造项目,与湖北知名的创投机构进行实时云对接。襄阳创新、开放的城市气息扑面而来。

赴襄阳之前,记者查阅了大量襄阳经济数据,有一组令人印象深刻:2008年襄阳经济总量突破1000亿元,2017年突破4000亿元,9年翻了两番,至2019年生产总值超过4800亿元,创造了汉江流域城市群发展的“襄阳速度”。

遍访襄阳,“襄阳速度”的“密码”愈加清晰:交替领先、迭代升级的产业布局,创新驱动、减量增长的转型动能,开放通达、变革突围的发展环境,成为襄阳打造长江经济带重要绿色增长极、湖北省域副中心城市、汉江流域中心城市“一极两中心”的最大底气。

调结构 “一车独大”转向“交替领先”

20世纪80年代,襄阳抢抓“东风汽车”出山机遇,迅速从“织造”名城转型为“制造”名城,很快汽车取代纺织成为该市第一支柱产业。

这些年,传统汽车产业逐渐从高速增长阶段退坡。襄阳敏锐地意识到:如果“一车独大”的格局不改变,长远发展就会受到一定制约。

对此,襄阳审时度势提出,要坚定不移地推动先进制造业高质量发展,力争用若干年时间,使“一车独大”的格局有明显改变,形成产业“交替领先”的发展格局。

“改变‘一车独大’,并非一味舍旧图新,而是要让优势产业‘群马奔腾’、竞相发展。”襄阳市经信局相关负责人表示。

汽车产业“老树逢春”。顺应当下消费升级趋势,东风日产天籁、楼兰、英菲尼迪等高端整车相继在襄阳工厂下线,产销两旺;抢抓新能源汽车发展机遇,集聚一批新能源汽车技术平台,研发储备200余项相关专利技术,“中国新能源汽车之都”呼之欲出;把握未来智能化发展趋势,构筑“智行隆中”智能网联汽车产业集群,努力实现汽车产业迭代升级。近两年,在全国车市下滑环境下,襄阳汽车产值逆市增长。

近年,在提升汽车、装备制造、农产品加工三大千亿级产业发展质量的同时,襄阳全力推动新一代信息技术、高端装备制造、新能源新材料、新能源汽车、节能环保等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壮大,大力发展云制造、智慧生产、跨界生产服务等新模式,积极发展物联网、人工智能、虚拟现实等新技术。

目前,襄阳已累计建设243条数字化生产线、49个数字化车间、15家智能工厂和45家机器换人示范企业,全市规上企业数字化率达到50%,智能制造和智能化改造成效显著,“一极两中心”建设的产业基础更加稳固、更有活力。

减量化 产业版图镶嵌“生态之心”

在过去10余年间,襄阳经济持续保持高速发展态势,创造了汉江流域20%以上的经济总量。

然而,襄阳也有“成长的烦恼”:单位GDP资源消耗、能耗、废弃物排放等指标高位运行。

打造长江经济带重要绿色增长极、汉江流域中心城市,绿色发展、生态崛起是必由之路。对此,襄阳提出“减量化增长”理念,在增与减的逻辑中,实现产业 “添绿”、经济“飘红”,为城市发展引来“新风”。

提升产业“含绿量”。襄阳出台鼓励企业技改“金10条”等政策,推进千企千亿技改提质工程,以技术改造推动绿色发展、节能减排。2019年,襄阳累计投产千万元以上技改项目211个,涌现出一批数字化生产线、智能工厂、机器换人示范企业,成为高质量发展的一抹亮色。

与此同时,襄阳着力打造“资源—产品—再生资源—再生产品”循环发展模式,形成再生铅、再生铝、再生钢铁、再生塑料、再生橡胶及报废汽车回收拆解等多个循环经济产业链条,资源利用率超过90%。

在国新天汇能源有限公司,回收的城市污泥和餐厨垃圾,经过复杂工艺流程,转化成天然气、生物炭土和沼液。该项目日处理能力达450吨,这种“污泥变宝”的绿色技术成功入选 “中国人居环境范例奖”。

此外,襄阳大力推动新一代信息技术与制造业深度融合,在软件开发、大数据产业等领域也颇有建树。目前,襄阳已集聚了华为华中大区大数据中心、IBM华中卓越云计算中心等一批大数据企业,成为中部地区最大的数据中心集聚区。

如今,减量化增长,正在为襄阳推动转型发展高质量发展的经济版图上镶嵌上一颗“生态之心”。

扩开放 “七省通衢”激发澎湃动能

襄阳是三千里汉江的码头要地,素有“七省通衢”“南船北马”之称。如今,随着汉十、郑万两条高铁开通,襄阳全面进入高铁时代。

与此同时,襄阳加快推进汉江航运中心、机场改扩建等重大工程建设,全国性综合交通枢纽地位更加稳固。

立体交通打开了开放通道,襄阳自贸片区的设立则形成了制度创新的高地。

2017年4月,襄阳自贸片区和洛阳自贸片区同时挂牌成立,挺进全国改革开放的最前沿。

襄阳自贸片区设立3年多来,试行“两无一免”简化退税流程等7项制度,实行“49证合一、90证联办”,推行企业登记“即时办理,全时服务”,开展工业投资项目“拿地即开工”改革,企业进驻、项目建设不断提速。前不久,襄阳上线运行“i襄阳”App平台,推动政务服务从“集中办、网上办”迈入“掌上办”新阶段。

古有“三顾茅庐”,今有“隆中计划”。开放的营商环境,也吸引着创新人才纷至沓来。这些年,襄阳深入实施隆中人才支持计划,大力引进高层次人才团队来襄创新创业,建成院士工作站78个、国家和省级孵化器18个,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占GDP比重持续攀升。

在襄阳采访,“项目签约是铜,项目落地是银,项目达产才是金”的理念经常被提及。襄阳在项目建设抓落实上很有一套,全市定期举行“项目拉练”活动,以拉练为“指挥棒”,比服务、比作风,效果明显。金艺佳新材料包装生产项目于2019年3月开工建设,当年10月就建成投产。湖北乐康和邦智慧健康项目当月签约,当月动工,3个月后启动运行。

今年,面对突如其来的疫情,襄阳经济一度按下了“暂停键”。当下,一场 “千名干部进千企”活动正在襄阳全面铺开,进企业、搞服务、解难题,全力以“复”,生机勃勃!

记者手记

理念是行动的先导。

从“一车独大”转向“交替领先”,从粗放式发展到减量化增长……审视襄阳发展,抓工作的理念、方法、载体是行之有效的,并且已经反映在经济主战场的“成绩单”上。

当前,洛阳发展优势很多、潜力很大、空间很广,特别是我们有正确的思路举措。但不可否认的是,与上级要求和群众心愿相比,洛阳发展目前还存在不小差距,产业结构还不够优,开放水平还不够高,创新能力还不够强,对全省发展的贡献还有待增加,在全国同类城市竞相发展中压力较大。

问题是挑战,但也蕴含着弯道超车、换道超车的机遇,蕴含着加压奋进、负重前行的动力。

没有什么比历史机遇更能揭示一座城市的前途命运。只要我们牢牢抓住机遇,坚定克服“三种心态”、强化“三种精神”,取人之长、补己之短,苦干实干、奋勇争先,就一定能推动高质量发展行稳致远、开创副中心城市建设新境界。

来源:洛阳日报

原标题:《隔空点赞,十三朝古都洛阳都说襄阳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