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卫·人物 | 卢洪洲:时刻准备着与疫情对峙

来源自 健康报

上海市(复旦大学附属)公共卫生临床中心党委书记卢洪洲的名字,在传染病救治领域,是与很多传奇故事联系在一起的。2013 年,发现全球首例人感染H7N9;2014 年,作为上海唯一一名专家,出征西非塞拉利昂抗击埃博拉疫情;2020 年,坐镇上海市收治成人新冠患者的唯一主战场……20 多年的工作生涯中,他还与艾滋病、甲流、禽流感、黄热病等一一交手。在与各种传染性疾病的斗争中,他的使命,就是在公共卫生临床中心这个“堡垒”里,带领团队确保上海乃至全国“固若金汤”。

与疫情对峙的情形

已在心中演练过无数次

在距市中心70 公里的上海市公共卫生临床中心,记者看到的卢洪洲和照片里的有所不同,印象中饱满的脸庞此时却面容消瘦。在交谈过程中,他不时地用手指触碰着手机屏幕。因为要处理中心的大事小情,他已习惯了24 小时待命。

上海市公共卫生临床中心是上海市收治成人新冠肺炎患者的唯一主战场。1 月20 日,中心收治了第一名新冠肺炎患者。作为该中心党委书记和医疗专家,卢洪洲从那天起就拖着行李箱住在了这里。在上海新冠肺炎疫情最严重的两个月,卢洪洲与专家组的成员常常因为抢救病人而一起讨论、会诊至凌晨三四点,稍微休息两三小时,早上又接着工作。

尽管卢洪洲和甲流、禽流感、黄热病、埃博拉等病毒都一一交手过,但他坦言,这一次疫情可以说是有史以来最严重的,“今后人类的历史将会以2020 年作为一个分水岭”。但在卢洪洲脑海中,这种与疫情对峙的情形已经在他心中演练过无数次。长期在传染病领域奋战,他和同事们心中的那根弦始终绷得紧紧的。

去年12 月17 日,卢洪洲应邀前往武汉市金银潭医院,对全体医务人员进行了长达3 小时的培训,主题就是传染病防控。也正是这次被卢洪洲称为“歪打正着”的培训提前为抗疫做了重要准备,最大限度地减少了武汉市金银谭医院院内感染的发生。

而在自己的主阵地,今年元旦期间,上海市公共卫生临床中心模拟MERS 和SARS 疫情,进行了全员预备演练,确保每个流程都清晰明了。卢洪洲告诉记者,这样的演练并非为新冠肺炎特设,而是常态化工作,每年必有两次。

也是因为心头那根“未松之弦”,中心与全国各大医院建立了紧密合作,这些医院定期会将病毒标本寄送过来,进行基因测序和分析研究,这样的合作已持续了整整5 年。

在这种常态化的合作机制下,1月初,上海市公共卫生临床中心成立了针对“不明原因肺炎”的专项应急办公室,将新型冠状病毒全基因组序列快速呈现在世人面前,为新冠病毒诊断试剂研发奠定了基础。1 月24 日,上海启动“一级响应”机制。来自上海5 所三甲医院精心选调出的178 名市级专家来到上海市公共卫生临床中心,他们携手临床中心的300 多名专业医生,联合组成5大专家治疗团队。这就是被上海卫生领域传为佳话的“五军会师”。

但对于卢洪洲来说,管理担子更加重了,不仅要治疗病人,还要保护所有的专家。他每天上午都会雷打不动地在防控楼304房间内进行远程查房,每天都会不厌其烦叮嘱医生和护理人员:没有完全胜利,切不可有松懈。

在这场“战疫”中,卢洪洲把自己的角色定义为指挥员和战斗员,每一次危重病人的抢救他都参与。84 岁的老章没有想到,身染新冠病毒后还可以回归到正常生活,继续享受幸福晚年,也未曾想到离别时,卢医生还记得他有脑梗的基础性疾病,告诉他需要注意的保健要点。“虽然在指挥官兵,但是危急时也要端上机枪去杀敌!”卢洪洲说。

临床中心副教授陈军是卢洪洲的博士研究生,导师的敬业精神给他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在微信工作群里,卢老师是发言最热烈的人,各种细节都逃不过他的眼睛。”让陈军最为钦佩的是,卢洪洲发现粪便中存在新冠病毒,随即就将粪便转阴纳入新冠患者治愈出院的标准中去,所以上海的新冠患者复阳比例非常低,出院后情况普遍较好。

最终,在上海市公共卫生临床中心,卢洪洲交出了院内医护人员零感染的答卷。“我曾经做了一个研究,医务人员在负压病房工作以后,将他们的口罩取下做核酸检测,绝大部分核酸检测的结果都是阴性,这说明负压病房对医务人员的保护非常有效。”卢洪洲说。

发现全球

首例人感染H7N9

在传染病救治领域,卢洪洲的名字是与很多传奇故事联系在一起的。这其中就有他发现全球首例人感染H7N9 患者的经历。

2013 年2 月26 日一早,卢洪洲接到一个电话。电话中他了解到,一家医院收治了一家三口,3 人均患有不同程度的重症肺炎,请他尽快去会诊。

会诊之前,该院已进行了常规已知病原体——甲型H1N1、H3N2 流感、军团菌、衣原体等检测,但结果均为阴性。会诊时,作为感染科医生,卢洪洲发现3 例患者的临床表现都与重症甲型流感的症状很相似,这引起他高度重视。

于是,他做出一个重要决定,按照生物安全要求,采集3 例患者的标本送到上海市公共卫生临床中心生物安全三级实验室进行检测。随后,他立即给3 例患者使用奥司他韦治疗,且用了双倍剂量。与此同时,卢洪洲还致电实验室,建议标本收到后重点研究新的病毒可能。

会诊结束后,卢洪洲马上给在场的医生、相关领导及当地疾控负责人开了一个短会,并果断给出意见:紧急布置医院感染防控工作;请医院做好患者病历、此次会诊记录的整理保存。

对于双倍剂量的大胆用药,卢洪洲表示,奥司他韦在发病后48 小时内使用最有效,宜早不宜迟。3 例患者中二儿子病情比较重,老先生就诊比较迟,都错过了药物最有效的时间。大儿子多亏在会诊当时尽早用上奥司他韦,体温很快下来了。

经过公卫中心科研人员夜以继日的努力,病毒最终被鉴定为新型H7N9 禽流感病毒。2013 年3 月29日,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复核并确认H7N9 禽流感病毒。2013 年3 月31 日,原国家卫生计生委发布了详细的疫情信息。

2 月26 日~3 月31 日,在如此短的时间发现新病毒,实属不易。

新病毒确定后,卢洪洲更加忙碌了。作为国家卫生计生委专家组成员参与编制国家救治指南,编写上海市H7N9 救治应急流程汇编,担任上海市救治专家组组长。白天,他深入应急病房指导临床救治、去各地会诊,并作为指定发言专家频繁现身媒体,答疑解惑;晚上,他参与医务人员培训、病例讨论……

2019 年4 月20 日,世界卫生组织官员来到公卫中心实地指导工作,称赞上海防控H7N9 疫情应对迅速、高效、专业,并邀请卢洪洲起草H7N9 英文指南。之后,世界卫生组织还决定将WHO 新发传染病临床管理、研究与培训中心落户上海,任命卢洪洲为该中心主任。

一和病人说话

就变得“ 慢条斯理”

熟悉卢洪洲的人都知道,每次和患者说话的时候,他的语速都会变得特别慢,不但慢,还会就重要的事一遍一遍反复说。

曾经有位年轻艾滋病患者,受过高等教育通晓英语。因为有能力通过各种渠道了解该疾病诊治的相关知识,于是凭借一知半解的认识对服用抗病毒药顾虑重重。但事与愿违,这位患者血液中反复出现高病毒载量,频频发生机会性感染。

面对这样偏执的病人,卢洪洲一次次不厌其烦地与其交流探讨,竭尽全力想要说服他,甚至每一次邀请国外专家来医院讲课,都会请他们到这个患者床旁讲解国外先进的治疗理念,说服他放弃不适合的治疗方法。几次三番,这位患者终于慢慢摆脱了执念,接受正规治疗,并很快重返工作岗位。

其实,在国内从事艾滋病研究,并非卢洪洲的第一个选择。

1988 年,卢洪洲从安徽蚌埠医学院毕业后,曾是名心内科医生。1993年3 月到上海华山医院进修,恰逢感染病专家翁心华教授第一年招收研究生。由此,他才转入翁教授门下,正式开启感染科的职业生涯。

2001 年3 月,卢洪洲去美国从事博士后研究,目睹了艾滋病研究是怎样促进美国感染医学快速发展的,并在此期间开展了大量的科研和临床工作。

正在踌躇满志时,恩师翁心华写来信件,表示国内当时鲜有人研究艾滋病防治,更需这方面人才。

卢洪洲为老师的真情而感动,一年后回国,开始直面艾滋病这个充满挑战和艰辛的领域。2010 年1 月,他所在的上海市公共卫生临床中心成立了艾滋病诊疗中心,为全国各地的艾滋病患者提供一站式诊疗服务。

由于艾滋病及其相关疾病的复杂性,当时,在不同地区、不同医院、不同的治疗组甚至不同医师个人之间,针对同一患者都可能采用不同诊疗方案,因而具有一定的随机性。尤其国内很多艾滋病临床医生是刚刚从事和接触艾滋病领域,缺乏临床经验,急需统一的培训教材。

为此,卢洪洲带领团队,以循证医学证据和诊疗常规,结合多年来积累的临床经验,形成了一套既能贯彻医院质量管理标准,又能节约资源的临床路径,并将相关成果汇总成书在全国发行。该成果获得2016 年上海市医学科技奖一等奖。

为了更好地推广该临床路径,卢洪洲和其团队将该书的版权无偿赠与国家,更好地面向全国并加以推广。

根据国内艾滋病合并结核发生率和病死率高的现状,卢洪洲连续牵头“十一五”“十二五”“十三五”传染病重大专项,逐步搞清了艾滋病合并结核的临床流行病学,诊断方法得到了进一步验证,治疗药物和方案得到了进一步优化和推广。

在今天,艾滋病虽然已从绝症逐渐转变为可控的慢性病,但在当下社会,谈“艾”色变之人仍然不在少数。很多艾滋病患者在面对病痛的同时,还会面对来自社会的种种歧视与冷眼。甚至,很多从事艾滋病专业的医生护士都曾经或者正在经历歧视。

卢洪洲坦言,“做一名艾滋病医生真的非常难”。

首先,35%的艾滋病患者发现病情晚,感染3~5 年甚至更长时间才被确诊,会出现肺部严重感染、呼吸衰竭、呼吸道感染等复杂问题,严重的还会导致脑膜炎、败血症感染性休克,各个器官都会被牵连,更甚者还会出现肿瘤。

“而这些病症都需要从事艾滋病治疗研究的医生来解决,如果你不懂得如何用呼吸机、如何应对各种感染,那病人的治愈希望就会非常渺茫。这对艾滋病专科医生的临床技能提出了非常高的要求。”

而除了要对艾滋病患者的躯体进行治疗之外,艾滋病专科的医生和护士还要花很多心思关注他们的心理健康问题,尤其要懂得一些心理方面的基础知识。这也是为什么,卢洪洲养成了和病人交流时“慢条斯理”的习惯,付出更多的耐心,才能更好地传达尊重和爱。

临床上遇到问题

就用科研来找答案

在这次新冠肺炎疫情期间,卢洪洲是新闻记者联系最多的科学家之一,会耐心解答公众提出的各种问题。

一天傍晚,记者联系他时,他有事耽搁。未曾料到,深夜11 点时,他还主动联系,详细告知。在卢洪洲心中,科研的价值在于揭示疾病机理,为全球“抗疫战争”提供经验。将科研成果第一时间告诉公众,可以让他们解除恐慌,更好进行自我保护。

“ 如果在临床上遇到问题,那就用科研来找答案。”这是卢洪洲经常挂在嘴边的一句话。

新冠肺炎疫情期间,在治疗病人的同时,卢洪洲和班子成员们带领临床中心的科学家们发表了20 多篇重量级科研论文。中心最近牵头对全球394 例患者进行了嗅觉和味觉功能检测,结果发现四成患者有功能障碍,这也是新冠疫情发生以来,中国科学家首次牵头进行的国际多中心研究。

最近,在分子生物学家陈竺院士的指导下,卢洪洲和同事们在《自然》杂志上发表了题为《新型冠状病毒感染转归的病毒、宿主相关因素研究》的重要论文,该论文系统阐述了病毒因素、感染因素和愈后之间的关系,对未来新冠病毒患者的治疗有很好的借鉴意义。

这些年来,卢洪洲创造了数项具有国内领先水平的治疗关键技术:在发生缓症链球菌的分泌物中,发现并鉴定到了一种新的外毒素蛋白,初步阐明了缓症链球菌致中毒性休克综合征的发病机制,由此获得2004 年上海市科技进步二等奖;他揭示了甲型H1N1 流感病毒感染的整体临床特征,为防治甲型H1N1流感奠定了重要基础。

此外,他还在艾滋病治疗领域做到了多个“率先”:

率先在国内就艾滋病患者合并隐球菌脑膜炎的临床特点、脑脊液变化特点以及预后进行病例对照研究;率先在国内制定了艾滋病合并隐球菌性脑膜炎的积极有效的抗真菌治疗方法与治愈标准;

率先对艾滋病合并结核病患者的抗病毒治疗策略进行前瞻性临床随机对照研究;率先对艾滋病患者合并眼科机会感染形成完整的眼科检查、诊断、治疗流程;

艾滋病功能性治愈通过伦理审查并完成国际临床实验注册,首例患者成功实施并随访观察中……

上海市公共卫生临床中心护士王琳是卢洪洲护理学的硕士研究生,也是科研课题组成员。在临床中心轮转结束后,她主动要求回到感染与免疫科这个充满风险和挑战的领域。

亲戚朋友感到不理解,王琳却笑笑说:“艾滋病的护理工作督促我不断地学习,想要做好病人的护理,就需要有更多的知识和科学指导,我从不后悔这个决定。在卢教授带领下,我在这里有归属感、成就感。”

卢洪洲小传

传染病学专家、全国新冠肺炎医疗救治专家组成员,境外抗疫医疗专家组后方支持团队专家;上海市(复旦大学附属)公共卫生临床中心党委书记,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院长助理、内科学博士、留美博士后、主任医师、二级教授、内科学博士研究生导师、护理学博士生导师;中华医学会热带病与寄生虫分会主任委员兼艾滋病学组组长;世界卫生组织新发传染病临床诊治培训与研究合作中心主任;中国性病艾滋病防治协会副会长兼结核病学组组长;中华医学会感染病学分会艾滋病专业学组副组长;国家疾病预防控制专家委员会委员;曾获第三届“仁心医者·上海市杰出专科医师奖”。

业务擅长:发热待查;抗菌药物合理应用。以第一作者或通讯作者在国内外发表各类论文450篇,其中在SCI引用杂志包括《Nature》《New England Journal of Medicine》发表论著140余篇。

公卫中心官微

您全家的健康顾问

长按

识别二维码

原标题:《公卫·人物 | 卢洪洲:时刻准备着与疫情对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