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塞:德国浪漫派最后一个骑士,孤独策马在永恒的寻乡之途

赫尔曼•黑塞(Hermann Hesse,1877—1962),出生于德国,一生文学创作颇丰,涉及小说、散文、诗歌、评论等。1946年获诺贝尔文学奖,颁奖词写道:“自从里尔克和格奥尔格去世以后,他就是当代德国首屈一指的诗人”。黑塞的创作生涯始于诗歌又终于诗歌,作品追寻“灵魂的故乡和青春”、“一切信仰和一切虔诚善行的共通之处”,以独特的内省魅力复兴了德国古典浪漫派诗歌的传统,被誉为“德国浪漫派最后一个骑士”。

“德国浪漫派最后一个骑士”

赫尔曼·黑塞(1877—1962)是二十世纪前半叶著名的德语作家(原为德国人,后入瑞士籍),曾获得1946年诺贝尔文学奖。

黑塞在我国以小说家知名,但是,他不仅是一位杰出的小说家,而且也是杰出的抒情诗人。他在一篇自传散文中说过这样的话:“我从13岁开始就明白这一点:要么当个诗人,否则什么也不想当”。因此,黑塞在他的一生中,从青年时代直到晚年都没有停止过写诗。

黑塞的诗有很多充满了浪漫气息,从他的最初诗集《浪漫之歌》的书名,就可以看出他深受德国浪漫主义诗人的影响,以致后来被人称为“德国浪漫派最后的一个骑士”。

黑塞深受歌德的影响,自不待言(他后来写过《对歌德的感谢》一文),但他的个性似乎更接近浪漫派诗人。他早年曾耽读过布伦坦诺、艾兴多尔夫、蒂克、施莱尔马赫、施莱格尔,并且特别迷恋诺瓦利斯。荷尔德林也是黑塞爱读的诗人,他曾写过一首《荷尔德林颂歌》。

 

孤独、彷徨、感伤、怀乡、哀叹失去的青春,对童年时代的回忆,梦幻、黑夜、死亡,这些常常出现在浪漫主义诗人诗中的主题,也多见于黑塞的诗中。浪漫主义诗人爱歌颂大自然,黑塞也是如此,他也写了不少歌咏自然景色的田园诗。浪漫主义诗人爱向民歌学习,黑塞的诗也有很多具有民歌色彩。浪漫主义诗人常发思古之幽情,怀念中世纪,而黑塞则常把古代希腊、埃及、东方的印度和中国作为他怀古伤今的寄托。

黑塞的诗不仅常用浪漫主义的手法,而且有时也用印象主义和象征主义的手法。黑塞爱读法国象征派诗人魏尔仑的诗,并且译过他那首名诗《我常做的梦》,但是在应用这种手法时,他并不是机械地模仿,却还保持他自己的独特风格。

黑塞的抒情诗富于音乐节奏,这跟他对音乐的爱好是分不开的。早在童年时代,他的父母就给他买了一把提琴,后来他经常携带在身边。他的第一个妻子就是一位钢琴家。他还结交了好些搞音乐的朋友。他爱好音乐,爱巴赫,爱莫扎特,尤其是喜爱肖邦,他说肖邦对于他就像瓦格纳对于尼采一样。因此,他的生活弥漫着强烈的音乐气氛,音乐使他陶醉。在他的诗集中,我们读到有不少篇章都是以音乐为吟咏主题的诗歌。他有一部诗集就题名《孤独者的音乐》。

黑塞不仅喜爱音乐,也喜爱绘画,而且是一位水彩画家。他有许多画家朋友。他出过一部附有他所作的彩色画的诗集,题名《画家的诗》。他的小说《克林格佐尔的最后的夏天》和《罗斯哈尔德》都是以画家为主人公的。这种对绘画的喜爱,当然会反映在他诗中,因此,有时他的诗就充满画意,他的诗笔同时也是画笔。有人说他善于把诗情和画意结合起来,做到诗中有画,画中有诗。哦,黑塞倒真可以和我国唐代诗人王维媲美了。

 

 

黑塞是一个漂泊的诗人,因此他的诗集中有不少记行诗。他曾两次去过意大利,他在德国南部和瑞士各地旅行,而且到过亚洲的锡兰、新加坡、苏门答腊。人说他喜爱旅行,不过,他的旅行,不同于我们今天所盛行的旅游,他进入苏门答腊的原始森林,并不单单是为了游山玩水,探险猎奇,而是由于他厌恶资本主义社会的现代文明,于是想到另一些陌生的地方,去寻觅他的理想的境界,用现代时髦话说,就是出于一种“寻根”的心理。可是结果,他并没有寻到他要追寻的东西,只得仍旧绝望地回到他的隐遁的洞天里寻求他的内心世界,过他的隐士生活。

 

本文节选自《黑塞抒情诗选》前言,作者钱春绮,标题为小编所拟。《黑塞抒情诗选》,[德]赫尔曼·黑塞 著,钱春绮译,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7年5月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