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征“红小鬼”马忆湘往事回忆
原创 徐嘉 东方红啦

马忆湘(1923—2016),湖南永顺人。1937年加入中国共产党,1935年参加中国工农红军,同年随红二方面军参加长征。新中国成立后,历任州军区通讯总站副政委、司令部管理局副政委等职。1958年在湖南军区从事文艺创作工作,1961年完成长篇小说《朝阳花》。图为20世纪80年代的马忆湘

马忆湘出生于湖南永顺一个贫农家庭,因地主逼债,家人被迫将她送去做童养媳。受尽虐待后,她选择反抗,“死缠烂打”加入红军,成了一名剪着短发、扎着皮带、脚打绑腿的女兵。那时,她才11岁。

1935年10月,红二、红六军团从湖南桑植出发,开始长征。考虑到马忆湘只有12岁,部队决定将她留在当地。可是,马忆湘心中却始终有个念头:“今生今世,活是红军的人,死是红军的鬼!”于是,她装扮成叫花子,长途跋涉了20多天,硬是追上了部队。

“再也不用唱压轴戏了”

长征路上给马忆湘印象最深的,首先是红军严明的纪律。一路上,部队一再强调“三大纪律八项注意”,为此还处分了不少人。

一天,部队在湖南溆浦休整时,马忆湘趁空隙到河边洗衣,刚洗到一半,就听见枪声大作,便急忙收起衣服往回跑。

回到驻地,她见到省革委会主席陈希云,听到他催促道:“小鬼快吃饭,准备出发了!”“怎么就出发了?”“敌人请我们走!”

枪声越来越近、越来越密。马忆湘跟着战友们,按照红军纪律,赶紧向群众送还借的餐具、被褥等,并装上门板、捆好稻草、打扫院子,方集合准备出发。

集合后,战斗已迫在眉睫,带队的朱常清副主席仍提醒大家:“大家看看借用的东西还了没有,门板上好了没有,稻草捆好了没有,地上的草扫干净没有?负责纪律检查的同志,赶快去检查!”纪检干部检查完毕,部队才迅速离开驻地。

中国工农红军长征路线图

由于条件艰苦,红军战士没有钱买鞋子,都是自己编草鞋。马忆湘因为年纪小,不会打草鞋,碰到下雨天翻山越岭,只好光着脚赶路,常常跟不上队伍。

起初,部队担心马忆湘等小女红军掉队,安排她们随先头部队出发,结果每到傍晚,她们就落到队伍后面,成了收容队的“常客”。

一次,收容队员又见到马忆湘,便打趣说:“你们这几个小鬼呀,每天就是两出戏:早晨轰台,晚上压轴。”马忆湘反应了半天,才明白这是在用湖南土话嘲笑她们是爱哭鬼,因此羞愧不已。

到宿营地,马忆湘疲惫极了,往稻草上一倒,便睡着了。睡得正香时,却被战友文新妹给拉了起来。“忆湘,忆湘,起来洗洗脸,洗洗脚,洗一洗好吃饭。”文新妹对她说。马忆湘当时觉得什么也不如睡觉,便摇摇头说:“不洗了,饭也不想吃。”“那可不行,明天还有九十里呢。”

“九十里!”马忆湘一听明天的路程很短,非常地兴奋,高兴地端起碗吃饭,说道:“明天终于不用唱压轴戏了。”原来,她是不想再拖队伍的后腿,再被收容队嘲笑是“爱哭鬼”。

红军翻过的夹金山

雪中翻山

1936年1月,马忆湘随队由湖南往贵州前进,挡在前方的是一座大山。时值隆冬,山上正下着雪,到处都结冰。此时,前方部队正在与敌交火,马忆湘等人只好在山顶上等待。

山顶上,狂风呼啸,雪花乱飞,马忆湘等人没有棉衣,冻得瑟瑟发抖,想要烧火取暖,又怕暴露目标。大家又冷又饿,只好刨开地下的雪和冰,垫上被褥,背靠背坐着取暖。

没多久,一声清亮的军号声使马忆湘惊醒,只见大家起身用棍子敲掉身上结的冰。马忆湘也准备起身,忽然发现无处使劲,腿不知道哪里去了,便大声失色说道:“哎呀!我的腿呢?”

一个同志指了指她满是雪花的腿,说:“这不是你腿吗?”“这不是我的啊!”马忆湘摸了摸那腿,没有任何感觉。众人都笑了,有人说道:“快起来吧,你这是腿冻麻木了,赶快活动活动。前面敌人被我们打跑了,快下山吃饭去吧。”

马忆湘几次试图起身,最终都瘫坐在地上。一个同志伸出手说:“来,我拉你吧。”结果,手拉起来了,头却没起来。原来,她躺在地上,导致头发和杂草冻在一起了。一扯,马忆湘感到撕心裂肺的疼。直到大家把头发和杂草一起砍断,马忆湘才缓缓坐起,腿依然麻木到无法站直,只得在战友搀扶下往前挪步。

走了一段路,马忆湘的腿渐渐有了知觉,头上的冰碴子也化开了。两天一夜没有进食,她又累又饿,便顾不得许多,腿一软,顺着下坡路,就躺着溜了下去。滚到山下,她发现自己满身是泥,腿脚都留下了冰块割破的痕迹,血流了一地。这时的她,还不满13岁。

红军走过的水草地

躲避轰炸

1936年初,部队来到云南境内,战事日益频繁,伤员也一天天增多。部队将马忆湘等几个女战士调到了卫生部,从事看护工作。以往,“红小鬼”马忆湘到了宿营地,还有大人照顾,帮助打水做饭。此后,她必须迅速成长,学会照护伤病员,为他们服务。

在云南时,国民党军不断派出飞机轰炸、扫射,造成红军很大伤亡。一天,马忆湘等正在山坡上休息,忽然来了几架低空飞行的敌机。伴随着轰鸣声,无数炸弹从天而降,落到红军营地。炸弹一接触地面,便升起一个“直冲云霄”的大土柱,在地面挖出一个大深坑。

马忆湘随人群紧急疏散,就连马匹也习惯了轰炸,匍下身子求自保。马忆湘和卫生部一个12岁的“红小鬼”一起趴着。只见一个个大土柱起起落落,眼看就要向他们压过来了,马忆湘大喊一声:“炸弹来了,快散开!”随后,便一翻身滚进了侧旁的大土坑中。身子刚到坑底,随着一声巨响,马忆湘感觉自己浑身如同散架。转头一看,才知压在自己身上的是一堆厚厚的黄土。

她准备起身,发现原来身下还压着好几个人,爬起来一看,大家都身处万丈悬崖的最边缘。她不禁后怕,要是身下的人先动一动,说不定自己就滚入深涧摔死了。马忆湘忽然想起“红小鬼”,便顾不上拍掉身上的土去寻他。

他们一起趴着的地方已经出现了两个深深的炸弹坑,“红小鬼”双目睁开,躺在坑旁一动也不动,泥土都被鲜血浸成了深红色。“红小鬼”牺牲了。

刚才还鲜活的生命就这样消逝了,这是她第一次如此近距离接触死亡。13岁的她本能地感到害怕,害怕死亡,更害怕离开部队,不能完成革命任务。

轰炸过后,马忆湘与人一起将“红小鬼”等牺牲的战士葬在炸弹坑中,随后拍打掉泥土,擦干血迹,继续走上了征程。

忍饥挨饿,坚持到底

长征的条件异常艰苦,部队爬雪山时,每天都有人牺牲。有时,雪山一座连着一座,有的人经不起考验,便在中途悄悄离开队伍,不告而别。1936年,红二、红六军团与红四方面军在甘孜会师。会师后不久,两支部队决定穿过草地,共同北上。在草地里,马忆湘与战友们遇到了长征以后最大、最可恶的敌人——饥饿。

由于粮食不够,大家只能靠吃草充饥。他们每人在甘孜收到七八斤青稞炒面粉,成为吃草的引子。草地上虽然遍地是草,但人能吃的却不多,大多是些连牲口都不爱吃的枯草,有的甚至有毒。为了辨别毒草,许多战士还献出了生命。

行军时,马忆湘边走边寻找收集嫩草叶。宿营时,就把草放到瓷缸里煮熟,再撒上青稞粉搅匀,便是一顿饭。越往前走,嫩叶就越来越少,只剩干枯干涩的叶子,连草根也找不到了。

被饥饿笼罩的部队,把能杀的牲口全杀了,就连贺龙心爱的枣红马,也杀掉给大家充饥。在马忆湘眼里,马骨头也是宝贵的,放在火里烧一烧,等到焦黑酥脆了之后再拿出来啃,啃到啃不动时再拿去火里烧……

经过20多天行军,他们到了四川阿坝地区,终于见到人烟。部队便在此开展筹粮,准备过下一片草地。阿坝虽说有家,但除了一些老人和空屋,年轻力壮的老乡和牛羊粮食都已不见踪影。马忆湘只好在麦田里拾老乡打过的麦秆,寻找残存的麦粒。

辛苦了两天,拾到的麦粒连壳带皮却也不过三斤。过上一片草地,有八斤青稞粉都差点饿死,如今只有不到三斤麦粒,马忆湘心里十分焦虑。夜里,她顾不上睡觉,四处寻找,来到了一座寺庙。

饥肠辘辘的她看着庙里“肥头大耳”的泥菩萨,气不打一处来,指着骂道:“谁叫你这么胖?”说完,手指往前一捅,将泥菩萨“肚皮上”的一块木板捅掉了,从“肚子”里居然掉出了几粒麦粒。

马忆湘不敢相信自己的眼睛,对着“肚皮”连拍数下,又掉出了不少。虽然这些麦粒都被虫蛀了,但马忆湘还是如获至宝,高兴得不得了。

后来,马忆湘从部队又分到一袋青稞。她熬了一夜,磨好青稞,将它们连皮带壳装进袋子,抱着往营地赶。然而,在经过一座窄桥时,由于雾气重、桥面湿,她不慎滑倒,双手抓住了桥,却丢掉了粮食。粮食顺着湍急的水流消失了,马忆湘瞬间大悲,坐在河边痛哭。

班长顺着哭声过来寻她,她抽泣着将情况告诉了班长。班长听后,说道:“忆湘,不要难过,我那还有五六斤干粮。咱们一起吃,活,活到一起,死,死到一块。”马忆湘听了,觉得自己脆弱得不像战士,便答道:“你放心,我一定坚决跟着大家走,没粮食,只要有草吃,一定能度过草地。”

夜里,马忆湘寻了一些野草,用开水烫熟去毒,放在火堆旁烤干。她边烤边想:和大家一起坚持了这么久,受了那么多苦,见到那么多牺牲的战友,都挺了过来,还有20多天,怎么就过不去呢!一定要坚持到底,看到革命胜利的那一天。

接下来的路上,她每天只吃很少的粮食,坚持了十几天,直到剩下最后一把。望着最后一把粮,她犹豫不决:吃了吧,可就再也没有了;不吃吧,肚子已饿得寸步难行了。最后,她把心一横,将它一口吃掉。

吃完粮食,马忆湘绝望地想着,还有数日的行程,草地肯定是走不出了,死不怕,舍不得的是离开红军啊。她硬撑着最后一口气,边走边张望,这一草一木,显得那么亲切,代表着她对世界最后的留恋。忽然,她眼睛一亮,伸手捡起地上的“宝贝”,是两块牛皮。

马忆湘心中豁亮,高兴得几乎跳了起来,她烤了牛皮,做上记号,按计划每天啃一口,总算又缓了过来。过了五六天,她终于随部队走出了草地。那时,她只有一个感觉:天也明朗了,人也长高了,就像死去的人又获得了新的生命。

参考文献:

[1]中共中央党史研究室第一研究部编. 巾帼红军忆长征 上[M]. 北京市:中共党史出版社, 2017.07.

[2]《红六军团征战记》编辑组编. 红六军团征战记 下[M]. 北京:解放军出版社, 1994.06.

图片来源于人民网

作者:徐嘉,中央党史和文献研究院

责编:小林

网编:宋莹

监制:方丹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