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粽子起源的那些事

6月24日,网上流传出著名自媒体人李子柒在某海外平台发布的端午节制作粽子视频被下架的消息,引发网友热议。一些网友猜测,这可能跟韩国网友举报该视频有关。

但经我们了解,韩国网友恶意举报致视频下架的说法为诸多营销号的恶意炒作,并不存在于6月24日被韩国网友举报并下架的问题。

但不管如何,我们还是可以借此来说说粽子的起源问题。

粽子的起源

早在春秋时期,用菰叶(茭白叶)包黍米成牛角状,称“角黍”。“角黍”可能是粽子最早的名字。角是形状,黍是原料,从这个名字中可以看出,粽子最初是把黍做成角的形状。

粽子最早里面包裹的不是糯米,而是生长于北方的黍,也就是说,粽子的起源应是在中国的北方,而且至少在先秦时期就出现了。只不过当时主要是作为祭祀品,在日常生活中食用的并不多。“角黍”之“角”取自牛角的形状,牛角不易取得,用植物叶片包裹粮食包扎成牛角状,用来祭祀,既不失礼仪,又符合现实。

历史上关于粽子的记载,最早见于汉代许慎的《说文解字》。“粽”字本作“糉”,《说文新附米部》谓“糉,芦叶裹米也。从米,葼声。”《说文夂》:“葼,敛足也。”意为鸟飞时收敛腿爪。《集韵·送韵》:“糉,角黍也。或作粽。”

《荆楚岁时记》中关于“夏至节日食粽,周处谓为角黍,人并以新竹为筒粽”的记载表明,南北朝时代的人们已将北方的角黍和江南的筒粽统称为“粽”,这生动地反映了魏晋南北朝时期的南北饮食文化交流和民族大融合。随着历史的发展,最早作为祭祀品的粽子逐渐成为中国的一种节令食品。

今天豫西伏牛山一带的卢氏、鲁山、栾川、西峡等地还用槲叶包上黍米,端午食用,称为槲包,这简直称得上“角黍”在中原地区的“活化石”。

吃粽子应该是在端午节还是夏至?

其实粽子最初是在夏至日食用的。《礼记·月令》:“仲夏之月……农乃登黍。是月也。天子乃以雏尝黍,羞以含桃,先荐寝庙。”黍作为祭祀食物,是在夏至日食用的。古代天子还在夏至专门尝黍并用黍进行祭祖。从黍发展而来的角黍也是在夏至日食用的。

那为什么后来又变成了在端午节食用呢?

古代的端午节,是随干支推算而定在五月的第一个午日,而非固定在五月初五这一天,后代因感干支推算不便,且午、五同义,所以才出现端午的定日。而其时间固可以一日为代表,但实际转换的情况则可以更长,可以是数日,也可以是与夏至相关的整个农历五月,因此才会有所谓“小端午”与“大端午”的分别,前者是五月的第一个午日,后者便与夏至更直接扣连在一起了。总之,端午节是一个与夏至有密切关联的节气仪式,节气仪式的功能是传递季节转换的讯息,最初应该是有一段相当长的日子,后来才固定在一个特定的日子。

端午和夏至在时间上很近,以至于两个节日已然混成一个节日,渐渐,夏至衰微,而端午兴盛起来。而端午与夏至俗同,所以把夏至的祭祀搬到了端午。到了《齐民要术》的时代,引《风土记》注云:“用菰叶裹黍米,以淳浓灰汁煮之,令烂熟,于五月五日、夏至啖之。”

朝鲜民族端午节吃不吃粽子?

不吃。

随着中外文化的交流,大概在唐代,粽子传入周边国家。日本至今还保留着中国宋代流行的艾叶粽。新、马、泰诸国也在端午节食粽,且品种繁多。

韩国也称五月初五日为“重午”“重五”“端阳”“五月节”,韩国特有的词是称“端午”为“上日”,意为神的日子。中国端午节的许多习俗如吃粽子、戴荷包、划龙舟、纪念屈原等习俗,在韩国的端午习俗中并不存在。但韩国江陵地区的端午祭,同样包含了丰富的内容,祭祀、演戏、游艺是其主要内容。1967年“江陵端午祭”被指定为韩国第13号重要无形文化遗产和重要无形文物,2005年11月25日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确定为人类口头和无形遗产。

但为何东北和朝鲜半岛的朝鲜民族端午节不吃粽子呢?

角黍随着文化的交流而传入南方。但是,南方不产黍,而是盛产稻米。“角黍”到了南方,和当地的竹筒饭结合,外观取角黍之形,把角黍的原始意义继承下来。而原料则就地取材,进行本地化改造,粽中裹的不再是黍,而是糯米了。而在名称中就有了“粽”这个新的名字。

据苑利研究,作为百越之一的貊人,原居中国东南沿海一带,在周代以前携稻作文化等南方文明迁至朝鲜半岛,并建立起与北方文化迥然有异的南方型文化。秦代,又一批东南沿海居民为避徭役,进入朝鲜半岛并一举成为朝鲜半岛上的一个大族——辰韩。

虽然朝鲜半岛的稻作文化来源于长江下游,但在饮食文化的传播过程中,具体食物品种的传播要比饮食习俗的传播效率高得多。因此,虽然糯米在先秦时期就在朝鲜半岛落地生根,但是后来的食粽习俗并没有一并传入。长江以南稻作民族因为地理上的便利,文化交流和融合相对要方便得多。从中国华南和西南的诸多少数民族的食俗中,可以发现人们常有以树叶或芭蕉叶裹米做饭的习惯,这可能和筒粽一样,是粽子在中国南方的前身。

稻作文化随江南百越文化迁移至朝鲜半岛,而角黍是秦以后传至南方的,因此,在朝鲜民族稻作文化的习俗里没有食用粽子的习俗也就合乎情理了。

端午节发源地在中国,中国端午节已于2009年成功申遗,入选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但端午节在长期的流传和国际交流中,被中国周边的国家和民族所吸纳、所接受,并置于自己的文化土壤之中,形成各国、各民族独特的节日习俗,如韩国的“江陵端午祭”。

中华文化在几千年的传播发展过程中与周边各地区民族文化不断碰撞融合,延伸出了各种精彩纷呈的新元素,站在历史潮头的我们在更加珍视我们先辈留下来的宝贵历史文化遗产的同时,对于其他国家的历史文化也应该更持有一种包容、尊重的态度。只有“美人之美”,才能“美美与共”。

┃来源:中国历史研究院综合整理自:何宏《粽子起源考证》、刘石林《民俗文化——粽文化的起源及其演变》、王仁兴《中国年节食俗》、苑利《韩民族文化源流》等。

┃责编:唐希

原标题:《关于粽子起源的那些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