进击之路,中国高校100年

原创 星球研究所 可视化星球 来自专辑城市与工程

“我们今天是桃李芬芳,明天是社会的栋梁。”

2020年的夏天,是延期的高考、依旧安静的校园、云端的一场场毕业典礼。

1898年的冬天,是山雨欲来风满楼。光绪帝被幽禁,戊戌变法失败,改革回到原点,唯有京师大学堂如期开学。它被视为我国近代的第一所国立大学。

在之后的一百多年里,高等教育正在快速改变着这个国家的面貌。

01 星星之火

据《第一次中华民国教育年鉴》统计,在1925年,国内的国立、私立及省立大学仅有不到50所。

2019年,中国各类高校数量增加到了2956所。

▽ 中国近代以来大学分布变化 | 制图@Monologue/可视化星球

从京师大学堂到北京大学,从清华学堂到清华大学……

那些历史悠久的高校基本继承了历史的地位与名声,时光荏苒弦歌不辍,历经风雨生生不息。而有的高校几经辗转,最终落定于海峡对岸,如中央大学。

随着教育投入的增加,相较于过去的简陋,如今的大学充满了现代化气息。在建设标准上,越年轻的大学,往往意味着更宽敞、更智能化的环境。

▽ 1992年与2018年高校建筑指标对比 | 高校人数、面积的扩大促进了规划建设指标进行相应的改变。1992年的高校建设标准以5000人的办学规模为最高等级,而2018年5000人已成为主要高校的最小办学规模。同样的5000人规模高校,2018年的生均建筑面积较1992年有了相应的提升。 制图@Monologue/可视化星球

02 莘莘学子

自20世纪80年代起,高等教育开始改革。1981年至1990年,从各级学校走出的高等、中等专业人才多达1200多万,超过50年代至70年代的总和。

2004年起,中国高等教育规模保持着世界第一的位置。

高校招生数量连年增长,2019年高校毛入学率达到了51.6%,也就是说,这一年进入高等教育阶段的学生占了我国18-22岁居民总体的51.6%。20年前,这一数据是10.5%。

▽ 历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数量变化 | 制图@Monologue/可视化星球

一百多年里,中国高等教育经历多次院系专业调整,以适应新时代的人才培养需求。

民国时期,文、法、理、工这类基础学科占据了主导地位。

▽ 民国时期院系学科设置 | 制图@Monologue/可视化星球

步入新中国后,工业类政府部门为了培养人才,办了一百余所附属大学,例如属于原航空航天部的哈尔滨工业大学,属于原兵器部的北京理工大学。在之后的大学合并潮中,这类院校中超过半数被合并进综合大学。

将近年毕业生按学科进行分类,不难看出,工学依旧占据了大多数。

▽ 分学科毕业生数 | 制图@Monologue/可视化星球

影响学生们选择的,是新时代的就业压力,也是父辈的传统观念。

03 学术力量

“所谓大学者,非有大楼之谓也,乃有大师之谓也。”

评价一所大学的实力,主要方面还是在它的师资力量和学术水平上。

在《教育部2016年工作要点》中,首次提出加快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它吹响了中国大学冲刺国际前列、打造顶尖学府的冲锋号。

▽ 双一流大学分布 | 目前我国共有一流大学建设高校42所,一流学科建设学科140个。制图@Monologue/可视化星球

作为中国科技方面的最高学术机构,中国科学院与中国工程院的院士称号是学者的顶级荣誉。院士曾经就读的高校、任职的高校,无一不会将其视为本校的荣誉。

2009年至2019年增选的两院院士中,超过半数的院士在高校任职。这些院士来自于119所高校,其中一半来自于国内知名大学。

▽ 2009-2019年增选两院院士任职高校 | 制图@Monologue/可视化星球

校训校风彰显着高校的办学之道。

在众多高校的校训中,“博学”是出现频率最高的词。知识,是大学之本。“创新”“求实”也体现着新时代对于人才的要求。

▽ 高校校训词频分析 | 制图@Monologue/可视化星球

04 差距与展望

当我们再回望风雨飘摇的19世纪,国内的高等教育正牙牙学语时,国外的高等教育已经历了200余年的发展。

差距会激励奋进。

世界几大高校联盟中,美国常春藤联盟成立于1954年,一直被视为世界顶级学府的集合。中国的首个大学联盟——九校联盟(C9)于2009年启动,旨在共享资源、加速发展。在这之后,九校联盟在世界被引前10%论文中的占比得到了快速提升。

▽ 论文被引前10%的高校联盟占比 | 制图@Monologue/可视化星球

在社会快速腾飞的20年里,教育也在快速腾飞。但在这过程中,也会存在着许多问题。

2020年2月,教育部、科技部发文以规范高校SCI论文相关指标使用,意在破除“SCI至上”的顽疾,建立科学的评价体系。成果如何,现在还是未知。

高等教育从最初的精英教育发展到如今的普及教育,还记得不负初心吗?

“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

这句诞生于北宋的名句,千年之后,依然振聋发聩。

-End-

撰稿 | Monologue

制图 | Monologue

审校 | 黄超

参考文献:

1.喻本伐. 中国近代大学“第一”之争剖辨[J]. 教育研究与实验,1995

2.欧阳雪梅. 中华人民共和国文化史(1949-2012)[M]. 当代中国出版社, 2016

3.黄翼. 基于主观评价的高校校园用地规模研究[J]. 华南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6

4.杨卫. 走向转型的中国科技论文——2020年:中高质量、中高影响、诚信规范[J]. 科技导报, 2015

原标题:《进击之路!中国高校100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