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秋时期,在空桐泽的北邻,有一个宋国的封国——多鱼邑。这是个奇怪的名字,其实这是一个叫“鱼”的公子的封邑,“多”为发语词,类似居巢中的“居”,空桐中的“空”,无实际意义,多鱼邑即鱼国。“鱼”又是哪位公子呢?即是春秋中前期宋桓公的庶长子目夷,子姓,故字称“子鱼”,为宋襄公的庶兄,宋国公族,宋桓公在位时国人俱称其贤。
作为子鱼的封邑,多鱼邑具体位置在哪里呢?对此,史料记载颇详。《中国历史地名辞典》:“多鱼邑:春秋宋地,在今河南虞城县东北。”《中外地名大辞典》:“多鱼:春秋宋地,僖公二年,齐寺人貂漏师于多鱼。当在河南省虞城县境。”《商丘地区地名荟萃·历史地名》:“多鱼:古邑名。故址在今虞城县城北14公里,八里堂北。春秋宋邑。《左传·僖公二年》(公元前658年),‘齐寺人貂始漏师于多鱼。’即此。”即是位于今商丘新区八里堂村北侧。
作为宋国的公族,子鱼(目夷)的一生多生活在空桐泽畔,他怀智守仁谏襄公“图治兴宋”,围绕宋国的风云变幻演绎了跌宕起伏的生涯。
避位:行仁爱兴宋大治
公元前651年,宋桓公将崩,招二公子目夷、兹甫于榻前。兹甫本为嫡长子,按照宋国君位继承制度,当继宋公之位,却为了显示自己的仁义,以目夷贤能,竟欲让位于目夷。
宋桓公很喜欢目夷,也曾想过改立他为太子,但由于兹甫也一向表现良好,所以才最终作罢。早年南宫长万凭绝力作乱于宋国,事败后逃至陈国受庇,宋桓公准备派人去陈国讨回诛杀。年仅五岁的目夷对宋桓公说:“长万不来矣!”桓公问其原因,目夷解释说:“勇力人所敬也,宋之所弃,陈必庇之。空手而行,何爱于我?”宋桓公大悟,遂让使者持重宝行贿于陈君,方才捉回了长万。
兹甫要把自己的太子之位让给兄长目夷,他对宋桓公说“请使目夷立,臣为之相以佐之。臣自知不足以处目夷之上。”目夷固辞不受,他认为“无规矩不成方圆”,只有坚定学习周人的“嫡长子继承制”,才能摆脱内乱让宋国平稳健康地发展下去,他在为宋国政局的平稳过渡保驾护航身体力行。公子兹甫即位,是为宋襄公。襄公即位后,以公子目夷为司马。《左传》记载“宋襄公即位,以公子目夷为仁,使为左师以听政,于是宋治。”目夷很有才干,把宋国的国政打理得井井有条,各诸侯都看在眼里。兄弟二人“性仁爱”、“留贤德”,行“东宫图治”,宋国国力得到进一步提升。
诤言:勿人祭韬光养晦
目夷在辅佐宋襄公的整个过程中竭尽忠诚和智能。 在襄公的创霸活动中,他多次劝谏阻止襄公所采取的错误策略行为。在襄公准备扶立公子昭为齐君而创霸前,他分析了宋国创霸条件的不成熟;在襄公杀烹鄫君、派兵伐曹和谋借楚力聚会诸侯前,他都表示了自己相反的意见;在襄公盂地会盟前,他坚持要率兵赴会,以防不测;后来又劝阻襄公伐郑战楚。这些建议均未被襄公采纳,导致了宋国在政治斗争中的屡屡失策和失利,宋襄公在伤重临死时追悔说:“吾不听目夷之言,以及于此!”表示了对目夷先前建议之正确性的肯定。
公元前643年,齐桓公死后,齐国诸子争立,宋襄公帮助齐太子昭平定了齐国之乱并登基。襄公自以为功高德昭诸侯,企图仿效齐桓公称霸。目夷及公孙固认为宋国国力还未足够强大,不能威慑诸侯;信义也未远播,不能联络诸侯。宋襄公却好高骛远,不听目夷等人之言。公元前641年,宋襄公邀请滕、曹、邹、甑四个小国家的元首聚会,要他们推举自己做盟主。鄫国国君迟到了,宋襄公把鄫国的国君抓住后,把活人当祭品。事情发生后,大家都看不惯。当时目夷就站出来说劝阻祭神不用人祭,要德施于天下韬光养晦收服人心,而襄公不听,把鄫君杀了祭河。当时的诸侯国几乎都对宋襄公的做法极为不满,并且有了相应的提防。
守国:出奇谋四进谏言
杀人祭神这件事,大大地降低了宋襄公的威信。然而面对这种尴尬局面,他竟然视而不见,紧接着又以霸主的身份做了一件事:盂地会盟,而最终让他颜面扫地,受尽了屈辱。周襄王十三年(公元前639年)春,宋襄公把齐孝公拉来一道同楚国在鹿上(今安徽阜阳市南)相会,约定秋天在盂地(今河南睢县)结盟,目的想要求归附楚国的诸侯国奉自己为盟主,楚国表面上表示同意。目夷进谏:“宋是小国,小国要争当霸主会招来灾祸的。再者,楚成王其心难测,我担心你会被他欺骗”。襄公不听,传令征会。
此年七月秋时,楚、陈、蔡、郑等诸侯国到宋地盂地会见宋襄公。宋襄公乘车赴会,目夷进谏:“楚国强盛而无义,你要多带些兵、马去,以防不测。”襄公不听。目夷见襄公执迷不悟,退一步进谏道:“你以忠信先乘车去,我带一路兵马在三里之外埋伏,可防不测。”襄公又不听。目夷最后无奈地进谏:“你万一发生不测,我在国内再去接应之。”襄公唯恐目夷失了他的信义之道,于是命令目夷随同他一道赴会。结果会上,楚成王派人将襄公武力劫持至楚国拘押。目夷趁乱逃回宋国。大夫公孙固让目夷假意即宋国君位。楚成王攻宋,宋国将士在目夷带领下坚守城池。目夷那句“宋国虽小,然虽战至最后一人,也绝不侍虎狼之师”让人热血沸腾。楚国攻城池不下,又见宋国又新立国君,遂放宋襄公回国,目夷随即去位,使襄公复君位。襄公后悔不听目夷谏言。
致仕:错良机饮恨泓水
宋襄公图霸计划彻底破产,回国后意欲报仇,扩大宋国的军队编制,设立左、右二师,其中宋襄公自将右师,目夷将左师。公元前638年,宋与楚战于泓水(今河南柘城西北),当时楚兵强大,目夷劝襄公趁楚人渡水之时截杀之。此时襄公却大讲仁义,要待楚兵渡河列阵才攻击之。当楚军上岸时,目夷又劝宋襄公趁楚军此时阵列尚未成形时袭杀之,襄公再拒绝。结果宋师错失最佳攻击时间,大败而回,宋襄公亦受箭伤。
宋国人都埋怨宋襄公不听目夷之言,襄公却说“君子不趁人之危使人窘迫,不攻击没有排好阵势的敌人。”目夷反驳道:“用兵打仗以取胜为功绩,何必墨守庸人的陈词滥调呢?如果像你说的那样,干脆去楚国当奴隶算了,又何必与楚国交战呢?”第二年,宋襄公因伤去世。不久,目夷亦告老致仕,其子公孙友继立为左师。子鱼之后称鱼氏,代代为卿且世袭左师之位,是构建桓族(宋桓公之族)重要的政治力量,直至前576年,华元驱除桓族,鱼氏才退出宋国政坛。曾孙鱼石、鱼府。
目夷是宋襄公手下的首位大臣,是宋国君臣中较有才智、头脑清醒的人物,但他对传统礼仪的过分遵从限制了他才能的发挥。目夷墓位于微山东峰,墓前立一石碑,乃宋神宗熙宁五年(1072年)徐州知州傅尧俞所立,正面阴刻有篆文:“宋贤目夷君墓”。《左传·僖公二十二年》辑有《子鱼论战》一文,后收入《古文观止》一书。
作者简介
总策划:刘少杰
统筹:江涛
校对:李贝贝
原标题:《殷商之源 文化沙龙|《殷宋五泽》36目夷封地多鱼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