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郑岚 中国(深圳)综合开发研究院自由贸易创新研究中心
新冠肺炎疫情下,平台经济快速发展,各类平台充分发挥其自身特色,利用新科技、新产品、新服务,在防疫抗疫、复工复产、民生保障等方面起到了重要作用。近日,北京新发地疫情的爆发,借助国家政务平台、北京健康宝、北京市政务云等平台,北京在疫情防控方面能够快速处置与精准管控,为将来中国各地防控散发病例而又不影响社会运转提供了很好的样板。但同时,在疫情大考下,诸多数字平台也暴露出数据孤岛、协同不够等问题。处于后疫情时代,如何加强平台间的联动,是持续赋能社会治理的关键所在。
一、平台信息聚合和数据共享作用为防疫把关
新冠肺炎疫情爆发,这个重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复杂性与不确定性给社会治理提出了严峻的考验。疫情爆发初期,各种信息数据是无序、混乱且滞后的,在一定程度上阻碍遏制疫情的努力以及传播恐慌。近几个月,各级政府、科技企业等迅速行动,开发各类数字平台参与到疫情防控实践中。从服务的主体角度来看,主要分为G端政府、B端企业、C端公众。G/B/C三端平台通过大数据手段,将平台数据流通模式用于疫情防控第一线工作,实时、精准地为各政府机构应对疫情提供数据支持与技术保障,提升防疫效率。借助于平台,企业实现远程办公,远程协同调度,产业链线上供需对接,各环节协同推动复工复产,国家统计局显示,截至4月9日,限额以上单位批发和零售业企业开工率超过95%,住宿和餐饮业企业开工率超过85%,5月份,制造业采购经理调查企业中,81.2%的企业已达正常生产水平的八成以上。平台在一定程度上克服了“抗疫情”和“保民生”的双重挑战,借助数据采集与信息分析实现资源按需合理调配,优化人财物匹配的机制,加强了医疗资源的点对点分配与生活资源供应。平台同时也高效有序地组织了社会各类资源要素,进行协作分工,确保了疫情期间公众的看病、工作、学习等各方面工作正常运行。
表一 G/B/C端平台在疫情时期的功能
二、疫情下平台暴露的问题及挑战
虽然多端数字平台在疫情期间发挥了重大作用,但从此次疫情应对情况来看,仍暴露出诸多问题。平台数据聚而不通,数据共享互联程度不高,导致平台数据“横向封闭,纵向脱节”。疫情期间,平台信息仍存在独立割据,碎片化严重,信息不对称,资源难共享,横向合作零散。多端平台“野蛮生长”,标准化缺失、数据基础平台建设不足、数据安全等原因严重影响了数据共建共享,使得G/B/C多端平台纵向脱节,导致数据资源要素流通不畅,给社会经济和生命财产造成了不小的损失。
(一)横向封闭
一是缺乏深入的顶层设计。顶层设计在规划之初对于突发事件的覆盖有限,以大数据中心为代表的各地综合数据管理机构职能仍较模糊,与各委办局间的权责边界不明确,难以有效协同各参与方。疫情期间,各级地方政府和部门在开展电子政务时往往各自为政,存在信息块状孤岛,数据缺乏横向大规模整合和集成。二是缺乏统筹规划,跨部门、跨机构、跨领域之间的数据共享与协同面临挑战。各类数据的采集、分析、治理、建模和可视化输出,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必须加强统筹规划。疫情期间数据渠道分散,标准不统一,难以互联互通。数据分析处理方面,数据常常散落在不同部门存储在不同数据系统中,不同部门的系统配置及能力不一,接口标准不同,导致平台数据数据横向无法打通,难以形成合力。例如在新型疫情发生时,互联网公司出现明显的划分界限,形成“阿里系”“腾讯派”等阵营。疫情中医院传染病报告卡只能自下而上纵向传送,并不能在医院间横向共享。卫健委在疫情初期得不能到所有医院的床位数据,导致不能实时地知道哪家医院有富余的床位,什么时候可以调度出来,造成了一床难求的境况,从而导致一些悲剧的发生。
(二)纵向脱节
一是底层基础薄弱。近年来发展智慧城市,数字中心,5G基建等数据基础设施主要投射到G端市场,完成的只是部分行业和部门的信息化以及建立静态数据汇聚机制的工作,科技力量在底层应用不足。底层基础资源的不足使得一些城市及社区因信息化基础薄弱,疫情期间,信息采集、出入登记、通知传达、体温上报、疫情线索等工作多采用传统人防策略,导致疫情防控工作效率低,数据质量难保证。有些城市社区尽管建立了所谓的“智慧社区综合管理平台”,但基础信息自动实时采集、综合监管、配套服务等能力不强,在涉疫人员排查、数据分析、后续跟踪等方面发挥的作用有限,难以满足G/B/C端平台的纵向互联,导致政府数据为主,社会数据缺乏,不利于精准的疫情防控需求。二是面临数据管理监督机制不完善的困境。受限于政府体制、数据安全、数据责任不明确、权属不清等因素,G/B/C端的数据融合流通机制尚未建立,数据只上不下,政府企业社会数据的深度融合程度不高,数据双向开放难,导致数据价值释放严重受阻。
三、疫情后加强平台联动的意义和对策
尽管疫情给社会和经济带来了很大影响,但与此同时却倒逼我国加快数字化进程,给平台经济的发展按下了快进键。数字平台不仅在抗疫中起到重要作用,也能在后疫情时代,为经济发展提供新动能。疫情时期平台提供的“疫情图”为全国各区域疫情防控和复工复产提供分类治理的科学依据,疫情之后,加强平台的联动,健全数据互联互通体系,以平台数据链带动产业链、创新链、资金链和人才链,使平台继续为国家绘制“经济发展指挥图”。联动下的数字平台将发挥其高度的数据统筹共享、平台资源集聚开放特点,继续赋能社会治理,推动社会治理高效化、精细化、智能化。
针对平台在疫情期间存在的“横向封闭,纵向脱节”问题,加强平台的横向纵向联动,既要完善顶层设计工作,消除信息孤岛,打通数据壁垒,又要重视底层数字基础设施的支撑作用,促进社会数据与政府治理的深入融合。同时也要探索新型数据管理体系,加速数据在各平台的畅通流动,优化数据链。
(一)加强顶层设计
政府应加强对顶层设计的重视程度,充分提升对数字平台的治理效率。一是要做好数字平台建设总体规划。从战略和法律制度框架、实施框架及其社会价值创造等方面进行标准设定和内涵解读,以帮助各部门、各地方开展数字平台建设过程中拥有总揽性的建设布局和方案。二是加强政务数据标准化建设,有效实现数据对接,从而保障服务融合。三是构建数据开放与共享体系。深化推进政务信息系统整合共享工作,构建信息交换体系,建立覆盖各级政府部门和公共部门的数据共享交换机制,推动跨地区、跨部门和跨层级的政务数据共享。四是加快建设全国一体化国家大数据中心体系,建立完善“政-政”数据共享、“政-企”数据开放、“企-政”数据汇集和“企-企”数据互通四个方向的数据要素流通公共服务体系。
(二)完善底层基础
加快底层数字基础设施建设和运营有利于打通数据“结点”,多维度推动经济数字化转型和智能化升级。一是多措并举、有序推动B/C端的新基建。疫情给了一些平台很好的契机,有机会渗透到以往很难进入的C端如社区,同时也让B端进一步认识到园区企业管理信息化和智慧化的重要性。依靠5G、大数据、区块链等新基建,带动跟民生相关的底层平台发展,有利于构建G端政府/B端企业/C端公众平台新生态圈。二是重视B/C端底层平台的运营。要杜绝“重建设、轻运营”,基础设施建设与运营思维必须要同时进步,才能让底层平台真正发挥实效。三是推动底层设施与公共数字服务资源的多维共享,优化社会资源配置,释放社会资源基础活力。
(三)优化数据管理体系
营造便于数据要素流通的健康可持续的市场环境,是构建互联互通平台数据链的关键因素。一是建立完善社会化数据采集体系。清理、整合、统筹各级政府面向社会化机构的数据采集和信息报送渠道,依法依规建立社会化数据统一获取和合作机制,探索建立面向超大规模头部互联网企业的数据目录备案机制,推动政务数据与社会化数据平台化对接,充分发挥社会治理合力。二是建立数据标准化、资产化和商品化体系。提高平台间数据的可获得性和可交换性。三是加强平台数据监管。加强人工智能、大数据、区块链等数字技术在平台数据监管中的应用,加强数字平台经济法律保障,提高监管效率、提升监管水平。有利于建立G/B/C多端平台对数据共享的信任,促进平台数据的使用和流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