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住江之头,君住江之尾,彼此情无限,共饮一江水……”1977年,一首代表中缅友谊的《赠缅甸友人》唱响中缅两个国家,深刻诠释了中缅两国的胞波渊源。·今年6月8日,是中缅建交70周年,对于中缅两国建交的历史,身处中缅边境的各族人民更多的回忆就是:中缅边民大联欢!这是一个历史性的时刻,也是人们认识德宏、认识畹町的时刻,而在瑞丽畹町经济开发区,参与当时各项保障工作仍健在的老人不多,王金希就是其中的一位。
走进位于畹町经济开发区国防社区王金希老人的家,硕果累累的荔枝树首先映入眼帘,想起 64年前畹町桥上与周恩来总理和吴巴瑞总理的“特别”的见面,86岁的王金希老人仍历历在目,激动不已。1956年12月,是畹町历史上最特别的一个月,为促成中缅两国正式签订边界条约,周恩来总理到緬甸访问,期间,周总理提议在中缅边境的德宏州首府芒市举行中緬边民大联欢,得到当时缅甸总理吴巴瑞的赞同。
12月15日,周恩来总理和缅甸总理吴巴瑞从缅甸九谷经畹町桥步行入境,在畹町稍事休息后,两国总理赴德宏州州府芒市参加“中缅边民联欢大会”,掀开了两国友好关系的新篇章,畹町由此成为新中国成立后中缅友好关系的生动实践地。这是周总理一生中唯一的一次从陆地口岸步行回国。而王金希老人就是当时两国总理在畹町休息时的生活保障服务人员,成为了当年周总理和吴巴瑞总理从缅甸经中国畹町陆地边境口岸进入中国的历史见证者。
1956年,当时22岁的王金希老人,在畹町工委农林局工作,因为两国总理的入境事宜,被临时抽调到后勤保障组,负责两国领导人及队伍的衣食住行以及安保等接待工作,接到工作任务时,他激动不已,心想着“终于能见到周总理了!”
“我当时是搞行政工作的,负责接待和后勤保障工作,保证周总理和吴巴瑞总理一行的衣食住行,足足准备了3个月的时间。我还记得,当时周总理走进来时,身穿一套中山装,与吴巴瑞总理一起,在畹町桥头听取了畹町桥的介绍,我参与在那里搭了一个讲台,让两国领导人在上面讲话,可惜当时没有照片。”王金希老人充满自豪地说道。
王金希老人告诉我们,周总理和吴巴瑞总理从畹町桥进入畹町后,就在畹町桥头举行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旗升旗仪式,两国总理一起检阅了我国的仪仗队,两国的边民群众身穿各种民族服装,打着铓锣、敲着象脚鼓,手捧鲜花,舞动着中缅两国国旗,不分中国和缅甸,真正的像一家人一样。“周总理带着和蔼可亲的笑容,从群众中走进来,从夹道欢迎的群众中沿着国防街走到海关门口……现在想起周总理的笑容,依然觉得十分亲切。”王金希老人回忆到。
为了让远道而来的两国领导人能够方便会谈,当时,畹町建造了一座两层阁楼的“中缅友好纪念馆”。“周总理那个纪念馆,我最熟悉,当时房屋的设计与规划我都参与了,一砖一瓦我都参与在其中。当时,周总理还带来了两颗代表着“中缅友谊”的缅甸品种的荔枝树,种在纪念馆,让“中缅友谊”生根发芽、茁壮成长。” 老人带着我们来到了畹町“中缅友好纪念馆”,回忆着当年的情景,深情并茂地描述着。“现在我家里也种着缅甸品种的荔枝树。”
现在,纪念馆里还留有王金希老人捐赠的周总理当时用过的菜盘子。
“周总理休息的这里原来有卫生间,当时,抽水马桶的试冲水还是我来试的。”王金希老人指着周总理当年休息过的房间说道。当天,周总理和吴巴瑞在纪念馆里进行了会谈,稍事休息后便启程出发去芒市。老人告诉我们,那“3个小时”是他一生中最刻骨铭心的“3个小时。”回想起那个时刻,老人仍然抑制不住内心的激动,他始终觉得能成为当年接待组的工作人员十分光荣与自豪。
历史的因缘际会,使这座纪念馆成为边境城市中最神秘的一隅,演绎了畹町记忆中最传奇的故事。
12月15日至17日,经中缅两国领导人商定,举世瞩目的中缅两国边民联欢大会在芒市如期举行,包括周恩来、吴巴瑞在内的两国领导人、边民约15000人参与盛会,成为了中缅两国关系发展的重要里程碑,为中缅两国1960年顺利签订边界问题协定,发展中缅两国的长期睦邻友好关系奠定了基础。
“今年是中缅建交70周年,离两国领导人到畹町也过去60多年,现在,畹町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缅甸的发展也变快了,中国和缅甸两国人民的生活也越来越好,去年习总书记访问了缅甸,增加了两国之间的情谊,我也希望中缅两国的友谊越来越好,胞波情谊万古长青。”望着写有《赠缅甸友人》歌词的墙,王今希老人缓缓向我们说到。
“我吸川上流,君喝川下水,川流永不息,彼此共甘美,彼此为紧邻,友谊常积累……”如今,中国和缅甸的胞波情谊依然像瑞丽江水一般源远流长。
来源:瑞丽市融媒体中心
编辑、推送:杨腾荣
复审:王 磊
原标题:《【共饮一江水-中缅建交70周年】64年前,他见证了中缅边民大联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