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集,四十年!

1980年,经安徽省人民政府批准设立杜集区。

40年前,杜集缘煤而建,百里煤都扬风帆,豪迈起步;40年间,杜集因煤而兴,敢教日月换新天,贡献原煤4.5亿吨,抒写了功勋之区的光辉奉献历史。

建区40年来,杜集区委、区政府团结带领全区人民,艰苦创业、奋发图强,迎难而上、接续奋斗,各项事业焕发出蓬勃生机,经济社会发展取得丰硕成果。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杜集区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紧紧围绕建设中国碳谷·绿金淮北战略和新时代美好杜集总目标,全力破解“煤竭城衰”魔咒,让乌金变绿金、让煤城变美城,加快推动“田园”向“游园”、“城镇”向“城市”、“制造”向“智造”转变,全力推动干部队伍从“想干”到“会干”转变,谱写了“产城共兴、全域城市”的新时代美好杜集新篇章。

40年来,杜集区坚持经济建设为中心,经济规模迈上新台阶,地区生产总值由1999年的5亿元增至2019年的137.9亿元,三次产业结构由1999年的24.5:46.9:28.6变为2019年的6.3:47.8:45.9。2019年完成财政总收入12.1亿元,同比增长58.5%,首次突破10亿元大关,创建区以来最好成绩;城镇、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分别达到33511元、14857元,增长8.6%、10.2%,增幅位居全市第一。

“想干”到“会干”加速转变

荣誉奖励多点开花

杜集区全面推进采煤沉陷区避险搬迁、生态修复、基础设施和接续替代产业平台建设,成功获批全国重点采煤沉陷区综合治理试点区。获评全国县域数字农业农村发展水平评价先进县(区)。获批农村人居环境整治中央预算内投资项目资金2000万元,是全省申报单位中唯一以市辖区名义获批的县(区)。河(湖)长制、资源枯竭城市治理两项重点工作,首次入选省落实重大政策措施真抓实干、成效明显激励(县、区)名单。获批全省党建引领信用村建设试点区,任庄、大庄等11个村喜获信用授信金额9800余万元。段园葡萄采摘节入选中国农民丰收节100个乡村文化活动。南山、大庄先后获评国家森林乡村、全国乡村治理示范村。杜集区美誉度和影响力不断攀升。

“制造”向“智造”加速转变

工业基础逐步夯实

该区继总投资15亿元的口子东山产业园制曲、酿酒车间建成使用之后,总投资13.6亿元的口子酒业年产2万吨大曲酒酿造提质增效项目再次开工建设,预计2021年12月份建成投产。

总投资10亿元的相山海螺水泥日产4500吨熟料生产线项目全面达产,新签约的年产260万吨的水泥绿色智能示范线项目加速建设。上海电气生物质发电、中冶淮海装配式建筑、富林环保等一批项目建成投产。近两年盘活企业33家,清理低效闲置土地1600余亩,吸引中清环保、万都工贸等一批企业成功入驻。

抢抓制造强省建设和新型工业化政策机遇,推动制造业高质量发展。成套装备被省经信委认定为省首台套重大技术装备的有10套,占淮北市“半壁江山”;获评省专精特新中小企业15家、省企业技术中心4家;入选省新产品8个、工业精品5个;主持制定国家及行业标准8个,入选两化融合示范企业3家、省技术创新示范企业2家、市级企业技术中心7家。杜集经济开发区2015年成功获批国家火炬杜集高端矿山装备特色产业基地,2018年“去筹转正”,跻身省级开发区。

“田园”向“游园”加速转变

农业经济稳步发展

杜集区粮食播种面积达21.6万亩,总产达8.5万吨。划定粮食生产功能区4.5万亩、重要农产品保护区2.1万亩。建成省级现代农业示范区,规划面积10.6万亩。农业产业化企业达212家、规模以上农产品企业35家。农村专业合作组织138家,家庭农场170家,认证无公害、绿色、有机农产品生产基地11家。高策现代农业加快推进。段园葡萄获批国家地理标志证明商标和生态原产地保护产品。投入资金1.4亿元,建成美丽乡村中心村24个。南山景区、段园葡萄小镇、高岳现代农业示范园先后获批国家3A级景区。段园镇获批中国生态魅力镇。

“城镇”向“城市”加速转变

城乡建设同步推进

总投资30余亿元的淮北理工学院加快建设,喜圆“自办本科高校梦”。总投资42亿元的绿地文旅小镇项目2019年当年开工、当年两期售罄,绿地二期加快推进,段园高品质商住项目实现零的突破。吾悦广场大型商业综合体开门迎客,全市首家智慧型菜市场——万家汇智慧生活广场投入运营。

累计完成棚改投资约70亿元,建成安置房2.5万套,8万余人口“蜗居”变“安居”。全面“消灭”农村危房,贫困群众喜圆“安居梦”。农村公路总里程达588千米,较1980年增长22倍以上,“四好农村路”助推乡村振兴。“三供一业”物业维修改造基本完工,涉及人口13万余人,地矿融合进一步加强。新建雨污分流工程项目50个,建成雨污水管网105千米,城市排水管网实现雨污分流。坚持市场化运作,自2019年始,连续3年投入资金不低于3000万元,实现农村垃圾无害化处理全覆盖。

幸福美好杜集步伐提速

民生福祉日益增进

仅2012-2019年,投入民生领域资金多达71亿元,始终保持占当年财政总支出的80%以上。投入资金21.78亿元,从2007年开始滚动实施63项民生工程。坚持破解历史遗留问题,小刘庄安置房不动产权证顺利办结,成为全市首个“办证难”问题“清零”小区。在全区2079名贫困人口全部实现稳定脱贫后,持续关注边缘户发展,确保小康成色更足。近年来,投入资金2.1亿元,改造完成双龙实验小学、区实验中学等一批校舍设施。

全区养老保险参保人数达12.3万人,较10年前增长近50倍。顺利入选首批全国农村幸福社区建设示范单位。建成养老服务三级中心5个,城市社区养老服务设施100%覆盖,智慧化养老服务平台在全市率先运行。全民健身活动中心全面建成。连续举办六届段园葡萄采摘节、八届群众文化艺术节、三届环南山迷你马拉松赛。先后荣获全国群众体育先进单位、安徽民间文化艺术之乡。朔里司法所荣获全国模范司法所,石台镇人民调解委员会被司法部授予“坚持发展枫桥经验实现矛盾不上交”工作表现突出集体。

淮北市传媒中心全媒体记者 邹晨光

通讯员 聂礼保

原标题:《杜集,四十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