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注|热播剧《花繁叶茂》的原型村,为何被称为“最美红村”?

近期,随着电视剧《花繁叶茂》的热播,让更多人看到了贵州省遵义市播州区枫香镇花茂村这个黔北贫困农村的华丽蜕变。

昔日花茂村别名“荒茅田”,茅草遍地,一片荒凉。通过大力发展乡村旅游,这个曾经“增收难、留人难、村容差”的贫困村已经变成花繁叶茂的“中国最美红村”和“全国度假社区”。

留住乡愁

走进花茂村,干净整洁的黔北民居式住宅楼错落有致,宽阔平坦的柏油村道贯穿整个村庄,高大的行道树和鲜花分布两旁,一条蜿蜒的白纳河绕村淌过,一股浓厚的“乡愁”味道扑面而来。环境好了,村子美了,慕名而来的游客也渐渐增多了。

为让旧貌变新颜,2014年以来,花茂村在各级党委、政府的坚强领导下,抢抓“四在农家·美丽乡村” (富在农家增收入、学在农家长本领、乐在农家爽精神、美在农家展新貌)的创建机遇,因地制宜大力发展以“乡愁”为主题的乡村旅游经济。

花茂村树立经营乡村理念,把村庄作为景区来打造,通过改建黔北民居、提高串户路硬化率、种植绿化树木、治理生态景观河道来优化村庄环境,全面改善花茂村的村容村貌,成为贵州省“四在农家·美丽乡村”示范区。

花茂村在改造初期坚持以小青瓦、坡屋顶、转角楼、三合院、雕花窗、白粉墙、穿斗枋等七元素为基调改建民居,不仅保持了村庄传统的风貌,而且与自然风光浑然天成,形成了一道“乡愁”风景线。

近年来,花茂村还通过“一事一议”财政奖补政策,整合资金全面改善了村里的水、电、路、讯、气等基础设施,建了游客服务中心,核心区域还实现了免费无线网络和“天网工程”全覆盖。

多业融合

近年来,花茂村以遵义县(现为播州区)开发苟坝会议会址红色旅游为契机,深入挖掘红色文化、农耕文化、土陶文化、造纸文化,推进红色文化与乡愁文化结合,发展红色游、田园游、智慧游,以多产业融合带动乡村旅游发展。

始于清代光绪年间的花茂陶瓷业,距今已有140年的历史。为传承陶艺文化,把陶艺文化打造成花茂村的特色品牌,花茂村兴建了陶艺文化一条街。

每到周末,母氏陶艺馆前的游客便会排起长队。馆长母先才介绍,开陶艺馆不仅是为了赚钱,也是传承陶艺的一种方式。

除了陶艺文化一条街,花茂村还建成了苟坝会议陈列馆、乡愁小道、九丰农业公园、柳溪营盘教育拓展培训基地、顺然农场健康养生产业园等特色旅游载体。

大众旅游时代,体验式旅游成了游客的新选择。花茂村随即衍生出特色陶艺吧、乡村创客艺术中心、“古法造纸特色+商品馆”等各式体验互动项目10余种,增强游客体验。

增收致富

如火如荼的乡村旅游建设工程吸引了一批在外打工的村民返乡创业。

“红色之家”经营者王志强是花茂村第一个返乡创业的党员农民工。他看准家乡改变带来的希望,带着自己多年的积蓄返乡创业,翻新自家老房子,搞起了农家乐和乡村旅馆。如今,“红色之家”生意火爆,一年收入达100多万元。在花茂村,越来越多的村民像王志强一样吃上了“旅游饭”。

同时,花茂村在上级政府的帮助下,成立“互联网+”服务中心和青年创客中心,大力发展农村电子商务,入驻乡亲淘、爱特购、农村淘宝、主题邮局等6家电商平台,带动农民利用自家房屋开办网店,宣传推广当地旅游产品,真正让老百姓增收致富得实惠。

目前,花茂村已建有乡村旅馆42家、特色农家乐18家、电商10余户,有100余户500余人从事旅游业。该村2019年接待游客180余万人次,65户310人全部实现脱贫,被评为省级同步小康示范村。

花茂村党总支书记彭龙芬表示,接下来要把乡村旅游做得更大更强,让村民都吃上“旅游饭”,把一栋栋黔北民居变成产业“孵化器”,让村民在家门口就能挣到钱。

内容来源:人民日报 遵义发布 中国旅游报

文:徐夏夏

原标题:《关注|热播剧《花繁叶茂》的原型村,为何被称为“最美红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