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创 乐游天津 乐游天津
全中国唯一一个拥有明确生日的城市
与国内很多城市一样
天津在被官宣之后开始建造城墙城楼
成为京畿的卫城,也就是天津卫的由来
是南来北往的移民大城市
拥有着天然的包容性
码头文化的属性日益明显
西方文化随着西方政客、商人、传教士等一起来到了天津
西方采用泥土、石料、砖瓦、木料结合的建筑理念来到了天津
于是天津的建筑风格也发生了巨大的变化
如此天津兼具了 “码头文化”“舶来文化”
已被全中国所熟悉
而是在今天的和平区解放北路
曾经这里是英法租界的核心区域
当时百姓称这里为“中街”
当年九国租界在天津的出现
天津的建筑也出现了多样性、丰富性、复杂性
天津的西方建筑主要分为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从1860年到1919年
这时期西方建筑刚刚来到天津
主要以中古复兴式的风格为主
比如教堂、领事馆、工部局、旅店等
第二阶段大致为1919年到1930年
为古典主义、折中主义风格
(折中主义建筑:根据需要模仿和并列各不同历史时期重要建筑风格于一体)
多采用古典大理石巨柱体现出庄严肃穆
比如今天解放北路上我们看到
银行、洋行、商业公司便是如此
除此之外便于租界侨民生活的花园式建筑
也是相当流行
以五大道为主,这里曾是英租界的扩展界
这时期的也出现了折中主义风格
比如五大道的庆王府,和平路的劝业场
最为代表性
第三阶段便是从1930年到1945年
整体风格偏向摩登主义风格
摒弃了之前的古典式折中主义
更加倾向于简洁、自由、富有体积感
与雕塑感的摩登设计手法
比如:利华大楼、渤海大楼、中国大戏院...
日本作家谷崎润一郎1918年来过天津并被当时天津独特的城市空间与都市文化所感染,曾在其小说中写道:“走在天津城里最气派、最整洁、最美丽的街区,令人仿佛来到了欧洲的都会。”
天津的发展离不开“融合”二字
饮食上融合南北特色 ,成为独特的“天津味儿”
曲艺吸收京津冀之长,形成自己的天津风格
在建筑上博采中西之长,成为万国建筑博览会
天津这座600多年的城市,从建筑的多样性便能看出城市的多样性,从建筑的包容性便能看出城市的包容性。
文中图片来自网络
原标题:《从老建筑看天津,你如果知道这些我就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