鄱阳湖:芦荻渐多人渐少,鄱阳湖尾水如天

原创 诗书画 东方卫视诗书画

鄱阳湖,是我国第一大淡水湖,也是面积仅次于青海湖的中国第二大湖。它西与庐山相连,向北汇入长江,烟波浩渺,水光山色,千百年来,吸引过无数文人的脚步,留下过许多有趣的故事。

北宋的苏轼就曾月夜泛舟,亲自考察湖畔的石钟山为何会自己发出轰鸣之声,写下了千古名篇《石钟山记》。

今天,我们要欣赏的就是一首与鄱阳湖有关的诗歌作品。

舟次西径

(南宋)杨万里

夜来徐汊伴鸥眠,西径晨炊小泊船。

芦荻渐多人渐少,鄱阳湖尾水如天。

南宋诗人杨万里的这首《舟次西径》,描写了诗人在游历鄱阳湖时,从夜晚到清晨的一段美好感受。

“夜来徐汊伴鸥眠”,诗人在夜晚萌生了泛舟湖上的雅兴,鄱阳湖的夜色使他流连忘返,于是将小船停靠在鄱阳湖西部,一个叫徐汊的地方,伴着湖上的水鸟,进入了甜美的梦乡。

诗人在此处的描述,不仅营造了一幅静谧隽永的生活美景,而且充分体现了鄱阳湖在中国地理版图上与众不同的特点和作用。

首先,“汊”就是水流分支的意思。而水汊众多,正是鄱阳湖的鲜明特征。正是如此丰沛的水量,使得鄱阳湖成为著名的“聚水盆”,赢得中国第一大淡水湖的美誉。

而诗人在睡眠中遇到的水鸟,也绝非是形单影只。优越的自然资源,使鄱阳湖自古以来就是鸟类生活的天堂。

如今的鄱阳湖,鸟类达到三百多种,近一百万只,成为世界上最大的鸟类保护区。

尤其是全世界百分之九十五以上的白鹤都选择在鄱阳湖越冬,使这片湖水成为举世闻名的“白鹤世界”与“珍禽王国”。

诗人在水鸟的翩飞中醒来,继续前行,在一个叫西径的地方享用了早餐。随后,展开了对清晨风光的描写。

这片广阔的水域,越往深处划行,人烟越发稀少。水草丰茂,芦苇丛丛,一派野趣横生的景象。而那望不见尽头的远方,水天一色,缥缈无涯,使人的胸怀也不禁宽广起来。

作为“南宋四大家”之一的杨万里,这首诗沿袭了他浅近明白、清新自然的风格意境。

跟随着诗人的活动与观察,在那富有生活情趣的描写中,我们似乎感受到了鄱阳湖那充满灵动、而又浩瀚磅礴的生命力量。

在我国的壮丽河山中,江河湖海的神韵往往不仅来源于自身的碧波倩影,而是在水畔的山川映衬下,越发地生动多姿。

今天我们就一起来欣赏国画大家张大千的作品《庐山图》,这是一幅长达10.8米、宽1.8米的长篇巨作。

▲《庐山图》近现代 张大千

绢本设色 1080cm×180cm

《张大千庐山图》

天津人民美术出版社

有趣的是,张大千在创作这幅作品时,竟然从未去过庐山。他将古人的诗文、庐山的地方志以及图片,和他一生游历所获得的山水体验相结合,按照自己的理解与感悟,纵情恣意,尽性挥洒,终于完成了这幅气象恢弘的作品。而这,恰恰体现了艺术源于生活却高于生活的真谛。

整篇画作从右首开始,云雾飘渺,峰峦隐现。

紧接着云散烟消,树林与亭桥屋宇,历历可见。

继而山峰上的树木被墨色泼染,如黑云蔽日。

转眼却瀑布飞泻,沐浴在明丽的阳光之中。

山峦层次分明,山势直落幽深,将观者的视线引向左端。

那烟波浩渺的鄱阳湖终于出现在观众的眼前,经历了起伏跌宕,变幻无穷的笔墨篇章,整幅作品在水天一色中归于宁静。

在如此宏大的布局中如何展现庐山的神韵?画家采用了虚实相间的手法。首先,将山石和树木等细节加以实笔,精细地勾勒、厚实地皴擦和凝重地点染。

而大山密林则施以大片的彩墨,在混沌交融中营造了浩大宏博的画面空间。

纵观全篇,笔法的“实”与墨彩的“虚”交叠互用,在雄伟与细腻之间起伏转折,将鄱阳湖畔的庐山胜景描画得苍苍莽莽、瑰丽绚烂。

张大千在创作这幅作品时,已经是一位82岁的老人。而就在作品即将全部完成,等待最后的润饰与落款时,这位被徐悲鸿赞誉为“五百年来第一人”的国画大师却溘然长逝,为整幅作品留下了稍许的遗憾。《庐山图》也由此成为张大千一生中创作的最后一幅作品。

鄱阳湖,历经岁月的涤荡,带来一方土地的山川形胜。更在那啾啾的鸟鸣与湖畔的山影中,映照着传承不息的文化血脉与丰碑。

《诗书画》同名图书现已面世

原标题:《鄱阳湖:芦荻渐多人渐少,鄱阳湖尾水如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