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书| 夏纬瑛《先秦农业考》

​夏纬瑛(1896—1987)中国科学院自然科学史研究所研究员、植物学家、科学史家、九三学社成员。夏纬瑛先生不仅在研究植物分类学方面有精深的造诣,而且对农学、中国历史、中国先秦农业史、古文字学等也有较深的研究。20世纪30年代初期,他开始研究古文字学,订正《诗经》《尔雅》等古籍中的植物名称,在采集调查中注意将本草中的药用植物联系起来,并注意到药材集散地、产地与名称之古今异同。1952年,他与石声汉一起点校了《授时通考》一书和先秦诸子书中的农学篇。

 

在夏经林先生的大力支持下,我们将夏纬瑛先生的五部农学校释的重要著作集结为《先秦农业考》重新再版,以此惦念先生。

 

编 者 说 明

 

夏经林

 

本书汇集了夏纬瑛先生所作《吕氏春秋上农等四篇校释》(农业出版社,1956年)、《管子地员篇校释》(农业出版社,1979年)、《夏小正经文校释》(农业出版社,1981年)、《(诗经)中有关农业条文的解释》(农业出版社,1981年)五部著作。为了便于读者阅读,在此谨就著作及相关研究工作,做一简要的梳理和说明。

 

夏纬瑛著作书影

先祖父夏纬瑛(1896—1987),于1916年进入北平农业专门学校(今中国农业大学前身)工作,自此开始其生物学及农学的学术生涯,迄今百又三载。其前期学术生涯更多地围绕着植物分类学工作展开。至迟于二十世纪三四十年代,其部分研究工作涉及中医药用植物药理及其有效成分的分析,而这项工作的前提是要对中医药用植物的名称做必要的考证,为此做了大量的历史资料收集,后来出版的《植物名释札记》一书就是在此基础上完成的。兼职于西北农学院(今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前身),其间对古农学典籍有所涉足,常与辛树帜、石声汉等先生进行研讨,并就中国古代农学典籍的整理做了初步的分工,即先祖父主攻先秦部分。

 

回忆夏老工作的文章

二十世纪五十年代初,郭沫若先生为编纂《管子集校》而向中国科学院植物研究所咨询其中的《地员篇》内容,该所委派先祖父做相关的研究和解释。这也即第一次用现代生物学的视角解释该篇条文,郭先生以为“新颖可从”。先祖父调入中国科学院自然科学史研究室(所)工作,自此开始专门从事生物学史及农学史的研究。1969年,先祖父被迫离京赴青海,此时因眼疾而力极衰,但他依然坚持工作,直至病倒和完全失明。1972年获返京,身体稍加恢复,即命我协助他工作。最初我只是充当先祖父的“眼睛”,将他所需要的资料读给他听,并将其口述的内容记录并经反复修改最终形成出版文字,如此完成了其后的几部著作的写作。

 

整理古籍中的科学史资料并使之可资利用,这是早期中国古代科学史研究的特点所决定的,否则科学史研究或著述即为无源之水、无本之木。先祖父也说过之所以没有去撰写相关生物学史及农学史著作,是因为“在采集史料上发生困难,不能着笔”,“因而不得不先从事与有关史料的整理工作”。

 

先祖父整理先秦农业科学史料的成绩,特别是其《管子地员篇校释》和《吕氏春秋上农等四篇校释》,在其后论及先秦生物学史和农学史著述中,鲜有不引述的。如夏纬瑛对《地员篇》“凡草土之道,各有榖造,或高或低,各有草土。……凡彼草物,有十二衰,各有所归”的解释,并绘制出地势高下与从茅到叶的12种植物分布状况的示意图,从而揭示了先秦人们所达到的植物学之认知水准。

 

夏纬瑛手稿

先秦古籍,年代久远,句法古奥,佶屈聱牙,错讹繁多,加之背景材料零散缺失,甚难理解,更有堪称“天书”者。前人注解古籍多限于文字考释,使人难悟其中科学真谛。先祖父的校释不囿于单纯的文字考证,而是立足于古籍内容的整体考察,使许多长期悬而未决的疑难字句落在实处,从而阐发清楚其中所含的科学内涵。有学者归纳其之所以取得成就的原因:渊博的汉学知识,对先秦著作研习有素,深厚的植物学知识和长期野外工作经验。集此数端于一身,穷卅馀载于整理先秦古籍中之科学史料,可谓前无古人鲜有来者。

 

上述五部先秦农学史料著作,各有其体例,本次汇编,除校订各别错误外,尽量保持原文原貌,而未在体例上做出统一的安排,在此加以说明。

 

《先秦农业考》

 

 

本书将夏纬瑛先生的五部重要农学研究著作汇编再版,包括:《吕氏春秋上农等四篇校释》《管子地员篇校释》《〈周礼〉书中有关农业条文的解释》《夏小正经文校释》《〈诗经〉中有关农业条文的解释》,均为研究先秦农业史的珍贵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