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族火锅
满族先民们长期生活在广袤的白山黑水之间,在征服自然的过程中,形成了独具特色、丰富多彩的生产、生活习俗。满族的饮食习俗,是随着满族历史年代、社会生产、经济条件的变化而形成和发展的。捕鱼、狩猎、采集是他们的主要生产方式,鱼类、兽类、菌类及野生植物则是他们主要的食物来源。满族人民在饮食上展现出鲜明的民族特色,饽饽、酸汤子、火锅等极具民族特色的食品,都深受满族人民的喜爱。
音频
li
历
shi
史
qi
起
yuan
源
满族火锅的起源与发展
火锅在我国已有1900多年的历史了。早在左思的《三都赋》中就有关于重庆火锅的记录,历代王朝也有火锅食用方法、使用器具的相关记载,但火锅真正兴旺起来,是在清朝。
在《清稗类钞》中有载:“京师冬日,酒家沽饮,案辄有一小釜,沃汤其中,炽火于下,盘置鸡鱼羊豕之肉片,俾客自投之,俟熟而食,故曰‘生火锅’。”
火锅在满族先民中已有上千年的历史。早在金代,女真人就有在野外狩猎时架火烧陶罐,用鸡汤煮食鹿、狍肉片的饮食风俗。塞外高寒,往往边烧边吃,这便是火锅的雏形。后来,随着金属用品的广泛应用,火锅正式诞生,成为女真人行军出猎的随行炊具。后因渔猎生活的稳定,发展用铜锅炭火,用来涮食各种肉类。
满族火锅的代表
今日北方的涮肉,原名实为“野意火锅”,是随清兵入关而传入中原的。据旧《奉天通志》记载,野意火锅的食法是:火锅“以锡为之,分上下层,高不及尺,中以红铜为火筒着炭,汤沸时,煮一切肉脯、鸡、鱼,其味无不鲜美。”
最具代表性的满族火锅
最具代表性的满族火锅有天上锅、水中锅、野味火锅和酸菜白肉火锅等。
天上锅
即飞禽锅,以飞龙为上品。俗话说“天上龙肉,地上驴肉”,“龙肉”指的就是“飞龙”,“飞龙”为满语,学名为树鸡,是盛产于兴安岭山林中一种较小的飞禽。“飞龙锅”的汤汁味道鲜美,营养丰富,是世上罕见的珍馐。
水中锅
酸菜白肉锅
宫廷盛宴
满族起源于东北,所以整个冬季大约3个月的时间,每天都会吃火锅,一直到正月十六,撤去火锅换上砂锅。
康熙第一次举行千人大宴,赋《千叟宴》诗一首,故得宴名。千叟宴最早始于康熙,在清代共举办过四次,其中康熙两次,乾隆两次。
相传,乾隆皇帝于嘉庆元年正月在宫中大摆“千叟宴”,全席共上火锅1555个,应邀品尝者达5000余人,成了历史上最大的一次火锅盛宴,这在宫中的饮食史上,十分罕见。
shi
食
yong
用
fang
方
fa
法
满族火锅至今仍保持其传统大沿火锅,锅沿上可放麻酱等各种小菜,锅内汤中加酸菜、肉片,众人围坐而食,四季皆宜。
现流行的满族火锅,更具特色。即把白肉、血肠、酸菜、粉条做好后,把锅端上餐桌,桌案上有一自动开合的圆板,将其取下,坐上火锅,把燃着炭火的火盆放在锅下,将火锅中的鸡汤用木炭火烧开后,加入元蘑、虾仁、螃蟹、酸菜等,再将切成薄片的猪肉、牛肉、羊肉,放在滚沸的汤中涮熟。每人一个酱碟,内放韭菜花、腐乳、辣椒、油、味精等调成的调料,蘸着佐料食用。肉片吃起来鲜嫩可口,别具风味。
满族火锅选用食材考究,富含营养物质,通过煮、炖、焖、煨等烹制方法控制火候,吃起来肥而不腻,鲜而不懈、淡而不薄、口味醇厚,具有香、鲜、滑、嫩等特点,颇具满族特色。
制作汤底
制作配菜食物
现在在中国,吃“火锅”已是家常便饭。无论宽敞的大街,还是幽静的小巷,随处可见“火锅”字样的招牌。即使足不出户,人们在家中也能吃上味美适口、鲜嫩诱人的火锅。
满族火锅
随着时代的变迁,人们对传统的满族美食也有了更高的追求,不论是制作工艺还是风味的改良都有了很大的进步。然而,一直传承下来的传统制法和最初的味道却一直初心不变,带着老满族人最温暖记忆,作为最地道的满族传统美食一直传承下去。
来源:白山市长白山满族文化博物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