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0天徒步1800公里:人类首次仅靠双脚抵达南极难抵极
14:54

有一位中国80后姑娘名叫冯静,她柔弱的外表下,隐藏着惊人的毅力和能量,她独自闯入一百多年来一直由男性探险家占据的南极探险领域,两次徒步征服南极大陆:

第一次,2018年初,冯静和一名外籍向导历时52天,徒步穿越1130公里南极大陆成功抵达南极点,成为完成此路线的中国女性第一人。

第二次她创造了人类历史。今年1月25日19点18分,她和两位外籍助理一行三人历时80天,徒步1800公里,抵达了南极大陆的“难抵极”。这是人类首次仅靠双脚到达“难抵极”!抵达后她做的第一件事就是竖起五星红旗。为了这一刻,她整整奋斗了5年。

那么,鲜为人知的“难抵极”到底是一个怎样神奇的存在?冯静又为什么要两次远征南极大陆?这期间她克服了哪些常人难以想象的困难呢?

所有人反对

抵不上“难抵极”梦想的召唤

南极大陆“难抵极”,简称POI,是距离南极大陆所有海岸线最远的点。

1911年12月14日,挪威探险家阿蒙森的探险队在人类历史上首登南极点。47年后的1958年,苏联远征车队才第一次抵达南极大陆难抵极。“难抵极”不仅位置偏远,而且海拔3715米,高出南极点近900米,氧气含量和气温都大大低于南极点,因此被冠名为“难抵极”。至今全世界仅有8名男性探险者,依靠风力以风筝滑雪的方式成功抵达过“难抵极”。

而冯静的“难抵极”徒步之旅,其难度可想而知,那她怎么会想着去征服“难抵极”呢?

冯静是一位80后的北京姑娘,毕业于北京大学国际关系学院,工作一段时间后辞职成为一名独立环球旅行者和探险者,曾以背包、自驾、帆船等方式深度旅行,足迹遍布去除南极外其他大陆的130个国家和地区。

北大校友冯静,到达“难抵极”一直是她的梦想

远征南极的梦想诞生在2014年年底。那时冯静正在进行一次长线的环球旅行,去南美洲乌斯怀亚的途中,一路上也在研究南极大陆的信息。发现一些游客在抢邮轮公司“最后一分钟”甩卖的船票。这是一种优惠船票,带游客到南极大陆去体验南极风光,冯静也有些心动。但是作为一个资深驴友,这种“浅尝辄止”的旅游体验缺乏挑战性,显然没法吸引她。于是冯静下决心对南极大陆来一次深刻的体验,满足自己多年来对南极大陆的好奇心。她甚至考虑过在南极的考察站找一份工作,但最后还是决定像前辈探险家一样,来一次徒步探险,目标锁定“难抵极”,而不是大家熟知的南极点。

冯静告诉紫牛新闻记者,所有的亲朋好友都表示反对她这个决定,认为她头脑发热瞎胡闹。大家觉得一个女孩身体单薄,身高只有1.64m,没有任何一项运动特长,从来没有滑过雪,这个目标完全是一件不现实的事。

其实这个梦想的产生有一个长期积累的过程。冯静研读过很多南极早期的探险家(包括女性探险家)的日记或传记之类的著作,其中被评为“20世纪最有影响的探险家”沙克尔顿乘坚韧号赴南极探险的经历对冯静的影响最为深远。冯静还仔细研究过人类第一次和第二次抵达南极点的探险家阿蒙森和斯科特的传奇经历,分析他们的经验教训成败得失,做了大量的笔记。

冯静研读过很多南极早期探险家的日记或传记之类的著作

“一无所长”小女子

幸遇顶级极地教练收留

一旦进入物质和技术层面的准备,女性探险家的意志坚韧、细致周密的特点也发挥得淋漓尽致。冯静为实现目标制定了详细的步骤计划。没有资金赞助,自筹!不会滑雪,从零学起。其中,最关键的环节就是找到最专业的极地探险导师来训练指导自己。

可是一百多年来,南极探险从来都是男性“雄霸”的领域。这时突然闯进一个 “一无所长”的瘦弱小女子,结果可想而知:14位专业极地向导都不看好冯静,直接拒绝了冯静的请求。直到冯静找到了加拿大籍的退休向导“PAUL”。

冯静和她的外籍向导

“PAUL”在极地探险领域非常知名,带队完成过很多次极地远征项目,其家族公司专门提供极地探险服务。他给了冯静一个建议:先远征南极点,获得极地经验后再考虑远征“难抵极”的事。冯静接受了他的建议。

去南极点之前,“PAUL”带着冯静在挪威训练了两次,每次两到三周。训练内容就是在极地环境中的生存技巧,如何照顾好自己,克服伤病,分配体力策略。

在此期间,冯静还两次到新西兰训练,一次是找专业登山教练学习“冰隙救援”:落入冰隙后如何克服恐慌心理,配合同伴救援或自救。还有一次到新西兰自训,做模拟雪地环境的训练。

征服南极点

在她心目中只是一场实战演练

冯静是个不走寻常路的女子,第一次远征南极点,“PAUL”提出有两条线路可选,一条近一条远。冯静很果断:既然是实战演练,越接近实战越好,选远的。

2017年年底,在教练兼向导“PAUL”的陪同下,冯静从南极大陆海岸线的大力湾出发,历时52天5小时,以越野滑雪的方式成功抵达南极点,成为中国完成此线路的第二人,女性第一人。这一成就让她入围当年的中国户外金犀牛奖最佳户外奖。

通过远征南极点,冯静增强了远征“难抵极”的信心,也对每一种装备的优劣和实用性有了切身的感受,积累了宝贵的经验教训。“没有南极点的经验,远征‘难抵极’不可能准备得这么好。”冯静说。

征服难抵极途中

自制颈托赢得“厘米之战”

2019年底,经过近两年的训练和各项准备,由冯静发起的“行则将至”远征队一行三人(另两人是向导和助理,其中一位是“PAUL”的女儿),从南极大陆的俄罗斯新拉扎列夫考察站附近的海岸线出发,开始进行越野滑雪穿越1800公里的‘难抵极’之旅。

冯静发起的“行则将至”远征队一行三人

冯静告诉紫牛新闻记者:两次远征南极,没有遭遇过命悬一线(如跌入冰隙)的危机时刻。远征的困难是来自于每一天的磨难。失败的远征通常是这种情况导致:窗口期只剩下8天了,而剩余路程紧赶慢赶也要走15天。因此,必须克服一切困难,推进每一天的进度。

历时80天的难抵极行程中,最艰难的路段出现在初期的第二十天到第三十天之间,海拔从两千多米上升到三千多米,连续爬升路段加上连续大风天。每天都是6、7级的狂风,拖着雪橇顶风爬升时,身体必须一直保持脖子向前探的姿势,就像马拉车的姿势。狂风卷来大量松软的雪,雪橇陷入雪中,往前拉雪橇时就会一顿一顿的。每天持续十几个小时这种拼命用力的姿势,导致脖子“罢工”。有一天连咽口水都觉得疼,那天冯静什么东西都没吃,连水都没法喝。正常每天行程必须走满十小时,但那天冯静第一次提前叫停行程,提前两小时扎营。

当时脖子的状态是既不能上下动也不能左右摆,要转动脖子,必须用手扶着脑袋。最好的办法就是休息,但是行程又不允许停下来休息。但强行走使脖子损伤更严重,也可能导致远征失败。冯静告诉紫牛新闻记者:必须想办法减轻脖子负重。危机关头,冯静又一次发挥点子多、动手能力强的特长。她剪了一块睡垫,卷起来做一个颈托,用一根带子系在脖子前面,卡在下巴和锁骨之间形成一个颈托,24小时连睡觉也戴着,让颈部的肌肉得以休息。但也有个副作用,就是南极高原上本来空气稀薄呼吸困难,颈托一卡气更短了。就这样这个颈托一直戴了很多天,终于有一天,脖子肌肉恢复正常。

冯静自己做的颈托

这个爬升阶段真可谓“厘米之战”。顶着大风,晃晃悠悠迈出去一步只有几厘米,冯静瘦小的体格,在七级大风中,挥舞着雪杖歪歪扭扭挣扎着前进。有时突然一股强风,还能把她直接拍倒在冰面之上。冯静告诉紫牛新闻记者,在那段最艰难的路段,每天自己的心情也非常沮丧,充满挫败感。晚上计算进度,最多一天走12小时,一算进程只有16公里,一小时只有一点几公里。

爬升路段终于走过去了。进入相对平缓下降的路段,这时大风天也结束了,最艰难的时刻终于挺过去了。余下的五十天行程,遇到的困难都没有超过这段“厘米之战”。其中12月初到12月21日之间还有一段令人欣喜的好天气:太阳直射南回归线,气温越来越暖和,最适合徒步远征。

到达“南极点”,插下五星红旗

“我最厉害的武器

就是拼上一切的决心”

冯静有着北京姑娘的典型特征:直爽,快人快语。采访中她常说:“我身体条件很普通,没有任何天赋异禀,我最厉害的武器是拼上一切的决心。”有几件事可以说明这一点。

远征“难抵极”出发前,冯静失去了经济支持,但并没有动摇她的远征决心。远征“难抵极”按计划是2019年11月出发,承办南极探险的公司要求提前一年付费,也就是2018年11月之前付费。但是当冯静向签约的经纪公司要求打款时,经纪公司却不肯。按照经纪合同约定,经纪公司应该赔偿100万违约金。为了集中精力备战远征,冯静主动要求放弃违约金并立即解约。最后冯静的远征费用都是通过借款筹集的。

远征需要每天拖着雪橇行进十个小时以上,体能消耗极大。为增强体能,保持核心肌肉的力量,冯静创造了一套自训方法:负重十公斤在街上拖个大轮胎前行。为避免惊扰路人,冯静每天凌晨不到一点出门,四五点结束,每次拖行3个多小时。

冯静在“难抵极”留影

“梦想的实现

是由每一个细节组合而成”

冯静告诉紫牛新闻记者,在极地越野滑雪不同于一般的越野滑雪。南极有种特有的地形名为“雪波”(来自俄文,汉语没有对应词汇),是常年极地大风形成的一种沟壑地形。“雪波”如同一个个大墩子杵在地上,大如房屋,必须得绕过去。但是很多时候,太阳被遮挡住,只有天地混沌白茫茫一片,地上所有物体没有影子,探险者就看不见“雪波”,走着走着就会摔下“雪波”的沟壑中,影响行进速度,严重的话还会摔坏滑雪板等装备。要经过一定训练积累,才可以凭脚感或凭手杖感知出来。

冯静充分发挥作为女性细致耐心、动手能力强的特点,除上面提到的颈托,冯静还在面部保暖和进食技巧方面做了几个小小的改进。极地徒步中,雪镜起雾是一个特别大的麻烦,一直困扰着冯静。她动脑筋用潜水服面料和抓绒面料制作了一种眼罩,配合雪镜使用,可以吸附雪镜里产生的雾气。后来,冯静把眼罩升级为2.0版本,将眼罩中的潜水服面料放长,把整个脸罩住,防止大风直吹面部。

冯静用潜水材料改进了雪镜

由于戴手套戴面罩吃饭不方便,冯静还用斜劈开来的竹筒作为喂饭工具,喂饭的准确性得以提高。这些小改进提高极地生存质量。对冯静来说至关重要。对此“PAUL”也很夸赞。

冯静用斜劈开来的竹筒作为喂饭工具

两次远征南极的冯静为什么如此重视细节?她告诉紫牛新闻记者:人类首位抵达南极点的探险家阿蒙森的日记可以看出,他对细节的重视令人吃惊。他出发前已经准备得非常充分了,但是到了南极行程中还在反反复复进行装备改进。冯静自己的体会是,除非发生掉冰隙这种重大灾难事故,正常情况下往往由于某个细节不够完善拖延了行程,以至于错过了抵达目标点的最佳时间窗口。“远征的成功是由每一个细节组成的。把所有的小事情都处理好,通过无数微小的努力才能获得你想要的结果。”

紫牛新闻记者|杨志敏

编辑|张冰晶

剪辑|万惠娟

主编|陈迪晨

图片来源 受访者提供

扬子晚报·紫牛新闻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转载拒绝任何形式删改

否则保留追究法律责任的权利

紫牛新闻常年法律顾问:北京大成(南京)律师事务所唐迎鸾律师

原标题:《【紫牛头条】人类首次徒步抵达南极"难抵极",创历史的中国姑娘:我的秘诀是"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