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海公安文联会员作品丨积石吊桥

凡是大江大河经过的城市,大多以其著名的桥梁作为地标性建筑,在循化这个中国西部的小县城亦是如此。虽是小县城,穿越而过的却是世界闻名的九曲黄河,横跨在黄河上的积石吊桥是循化最著名的地标性建筑之一。

黄河经过循化这座小城,与沿岸的丹霞地貌共同形成了多处奇景,显得分外妖娆。神奇的清水湾、壮观的公伯峡、险峻的虎跳峡,竟使无数文人不惜笔墨,描绘这片多姿多彩的土地。

黄河以气吞山河之势穿过这里,为两岸百姓的通行带来了巨大的挑战。作为千百年来最具传统的渡河工具——羊皮筏子和索道,早已不适用于高速发展的现代社会,建跨河之桥成了社会发展的必然选择。

循化河流众多,桥梁自然也是多种多样,尤其是架在街子河、清水河上的桥梁,数量与种类更是不少。但跨越黄河的桥很少,至上世纪末,黄河上仅有六座桥,其中五座是钢索吊桥,伊玛目大桥成了与外界沟通的唯一桥梁。新世纪以来,黄河上架起了十余座独特、雄伟的大桥,其中规模较大的要数公伯峡彩虹大桥、伊玛目大桥、积石大桥。

架在黄河上的诸多桥梁中,数名气,当数建在县城的积石吊桥为最。循化人对积石吊桥独有的情怀、吊桥独特的建筑及周边宜人的风景,使吊桥像那明星般吸引着“粉丝”。

上小学时,学校组织春游,目的地是吊桥北岸的波浪滩,积石吊桥是必经之桥。去春游的几个班级“传说”的不是波浪滩依山临水的风景,而是吊桥的“险”。其“险”在吊桥是两根钢索上铺着宽度仅容一人通行的木板,还没有护栏,桥下河流湍急,风大的时候吊桥晃的就如荡秋千。这个“传说”吓得好多同学谈“桥”色变,更有个别同学偷偷跑去向老师请假。得知这个“可怕的传说”,害的老师匆忙出来辟谣。

其实,吊桥全称循化积石吊桥,坐落于积石镇,故而得名。积石吊桥历史与桥长都较短,1979年建成,长约140米,宽5米左右,桥身用悬挂钢索作为主要承重结构,桥两面都有结实的钢筋护栏。

积石吊桥原是连接县城与黄河北岸的唯一桥梁,随着桥梁的增多,积石吊桥的功能也在变化。

建桥初期只有行人、牲畜等通行,吊桥起到了最初的目的,成功连接了黄河两岸。进入千禧年后,吊桥担负起大量游客车辆通行的使命。这无法承受的使命,对吊桥的损坏较为严重,桥面的木板隔几米就有一个破洞,大小不一的破洞下就是急流,真成了“可怕”的吊桥。想要穿过吊桥,胆小一点的到了桥头,两腿发抖,感叹一声,不得不灰溜溜的绕到十余里外的伊玛目大桥通过。

修补吊桥时,两边桥头各立起数根一米高的铁柱,只有行人和非机动车能通行。修补期间,曾独自一人骑自行车去黄河北岸的波浪滩摘果子,返回时将所摘一大袋果子横绑在自行车后座上。行至桥中间,迎面驶来一辆飞速行驶的摩托,吓得赶紧将车停在护栏边。待摩托车驶过,想要抬脚蹬车,脚底却粘在了桥面,低头一看,原来桥面上铺了一层沥青。另一只脚在脚踏板上,不敢落到桥面,最后借助自行车和自身的气力抬起脚,窘迫的是鞋底粘在了桥面。无奈,脚不敢落地,踩在脚踏板上驶出吊桥,露着“天不知地知”的脚底骑车回家。

吊桥功能发生巨大的变化是在积石大桥通行后,积石大桥承担了吊桥上车辆通行的重任,吊桥再也不用承担无法承受的“重担”。

自此,吊桥华丽转身,成为循化著名景点。日出时,凭栏东望,随弯弯曲曲的河水顺下的两岸绿带,与晨光逆射而成的晶莹闪烁的河水,犹如飘舞的彩带。日落时,倚栏西眺,南山偷偷将夕阳藏于身后。看风景的人找不到夕阳,却找到了月亮,月光下的黄河诠释了母亲河的另一层含义:温和而谦虚。

韩福明

作 者 简 介

韩福明,黄南州公安局民警,青海循化人,青海公安文联会员,循化作家协会会员,作品曾发表于《青海湖》等杂志。

来源:青海公安文联

原标题:《青海公安文联会员作品丨积石吊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