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有多美】李太生:北京协和医院援鄂医疗队的“定海神针”

2020年4月15日,北京协和医院国家援鄂医疗队凯旋回京。李太生选择留守武汉,属于他的战斗,还在继续。

面对这次新冠肺炎疫情,李太生形容自己是“老革命”遇到了“新问题”。

北京协和医院感染内科主任李太生

2020年1月21日,新冠肺炎被正式列入乙类传染病,按甲类传染病预防。北京协和医院感染内科主任李太生领衔30位专家拟定了《北京协和医院关于“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诊疗建议方案》,前瞻性地提出可考虑应用免疫球蛋白以及康复期病人血浆治疗的方法,为后期实际诊疗提供了参考方向。

诊疗方案很快向全国推广。但诊疗方案中一条“规矩”却被李太生自己打破了。

疫情暴发之初,李太生就报名支援武汉,可直到第二批名单时,仍然没有他的名字。“年纪偏大、有基础病的人如果感染了,很容易转成危重症,而医护人员的感染风险又大,所以我们在方案里明确要求,55岁以下职工才能申请上一线。”57岁的李太生,明显超龄了。

“研究了几十年传染病,我的经验更丰富一些,科里5名同事在前线,我这个当主任的怎么能不去!”2月7日,李太生如愿以偿,带领协和医院第二批医疗队飞抵武汉,与第一批医疗队共同接管武汉同济医院中法新城院区C9西病区ICU。

最艰难的时刻,李太生像一枚“定海神针”,给了大伙儿信心。

作为一种新生的疾病,患者身上有时会出现怪异的现象。有一次,李太生查房时发现一位病人出现了“黑脚丫”的症状,同时还有七成左右的患者手指、脚趾末端出现了不同程度的紫绀,类似干性坏死的黑点,“不是休克引起的,到底为什么?”

通过和协和医院后方的血液科专家沟通,李太生发现了新冠肺炎的发病机制:病毒会引起炎症,同时引发血液高凝状态,从而进一步激发炎症。如果干预不及时,可能会很快就发展为弥散性血管内凝血。“应该尽早进行抗凝治疗。”李太生决定利用低分子肝素药物,尝试对“黑脚丫”患者开展治疗。很快,患者的肢端缺血得到了控制,再后来病症更是很大程度好转了。由此,李太生和同事们把抗凝治疗加入到基本治疗方案中,“而且低分子肝素这种药价格便宜、易于监测,安全性也有保障。”发现了有效的治疗办法,李太生的声音里透着兴奋。

在武汉,李太生几乎没在晚上12点前睡过觉。高强度的工作让他瘦了许多,体重从最初的120斤掉到只有104斤,左臂肩周炎复发,要吃止疼药才能入睡……可即便如此,只要出现在病房里,李太生永远精神抖擞,身边的医护人员常常看到他隔着厚厚的防护服,声嘶力竭地喊病人的名字,和他们说话,安慰鼓励他们。“大声喊病人的名字,他们能听到,就会知道医生没放弃,就会愿意配合医生坚持下去,这对治疗很重要。”李太生说。

鏖战81天后,北京协和医院援鄂医疗队最后一批撤离,但李太生和5名同事却留了下来,继续救治重症病人。如今新冠肺炎患者清零,李太生感到欣慰:“总算不辱使命,不负国家所托!”

抗疫感言:

作为一名在武汉抗疫一线奋战了80多天的感染疾病学专家,看到武汉的新冠肺炎重症患者终于清零,看到武汉街头从之前的空无一人到现在又重新热闹起来,看到街头老百姓的脸上又露出了笑容,我和每一位医护人员一样,感到非常骄傲和自豪!感谢英雄的武汉人民!

来源:学习强国“北京学习平台”

编辑:范恬宇

原标题:《【你有多美】李太生:北京协和医院援鄂医疗队的“定海神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