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均墓在虞城县利民镇杨庄商墓村。远望若峻岭,高大如山丘,在虞城县境内的墓葬中算是规模较大的一座,也是历史最悠久的墓葬之一。
商均是怎样一位人物?他和虞城的历史有着怎样的联系?他既然是虞舜帝的儿子,为什么会葬在虞城?这一切还要从中国历史的禅让制度说起。舜年老后,把帝位传给了治水有功的禹,这就是历史上任人唯贤的 “禅让制”。禹继位后,把舜帝之嫡长子义均封在了商地(即今虞城县所在地),义均又被称为商均,到商地的义均部落承袭了虞舜帝的部落称号,称有虞氏。从此,有虞氏部落开始在虞城大地繁衍生息,开启了虞城历史的先河。
由于舜帝选择了禹继承帝位,让帝子商均与帝位无缘,但却成就了虞城大地和他的不解之缘,也正是由于帝子商均的落户,虞城才被深深打上了有虞氏部落的烙印,从而使虞城从古到今都始终笼罩在帝王的光环之中,这一切均可以从典籍记载中清晰的看到。据上海辞书出版社出版的《辞海》记载:“虞城,县名,位于河南省商丘市东南。夏为虞国,秦置虞县,隋改为虞城县,以古为虞舜之后的封地得名。古迹有伊尹墓、商均墓、花木兰祠等。”另据《虞城县志》记载:“公元前二十一世纪,大禹受舜禅让后,封舜子商均于虞,称有虞氏,后称虞国。”《辞海》及《虞城县志》的记载都明示,虞城的地域称谓从商均落户时称有虞氏,到虞思掌国时称虞国,以至于秦汉时设置虞县,隋以后至今设置虞城县,其根源都是一脉相承,均源自于虞舜帝。因此,虞城县被深深打上“有虞氏”烙印的历史起源于商均部落的到来。
舜子商均是因不肖而不能继位是为“禅让制”。
从辩证的角度去分析,我认为后一种说法更符合实际。商均没有继承帝位完全是当时优胜劣汰的结果,与“禅让制”这种高度文明的政治制度联系不大。“禅让制”是一种任人唯贤的政治制度,应该是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它要以雄厚的物质为基础,以完备的社会制度和社会规范为保障,是权利人在不考虑亲情,不考虑个人利益的前提下,完全站在全局利益的角度,选择贤能的人接替权位,并且形成一种制度,可以说是一种非常文明、非常理想的政治制度。恶劣的自然生存环境和联系不很紧密的部落联盟,要想取得帝位并稳固的统治各个部落,考量的是帝王个体的智慧和能力,遵循的完全是优胜劣汰的自然法则,在这样的环境下,如果不具备帝王之才,无论是父辈的力量还是旁族的势力,都无助于他拥有帝位。舜和禹之所以能取得帝王帝位,也完全是智慧及能力博弈的结果。因此,商均没有继位不是因为“禅让制”,而是正如太史公所说的他不像其父那样贤能,自身没有足够的能力承继帝位,另一方面,外部的因素也让他无法承继帝位,原因是当时的社会经济基础根本不允许并不具备帝王之才的商均世袭罔替。因此,我认为,商均没有继位一是因其不肖,二是因社会环境所致。
商均虽然被太史公定论为不肖,没有能力承继帝位,可能不是一位出色的政治领袖,但他绝对是一位优秀的科学家。《墨子》也写到:“虞姁作舟”(姁即均,阮光羽先生的《虞舜杂考》曾作过论证)。从简单的记载可以看出,商均是舟船的发明人。可不要小看这看似简单的发明,也不要忽视舟的作用。商均所在的孟诸泽是九泽之首,一片泽国。舟船是人们出行的必备交通工具,舟船更是渔民族赖以生存的主要工具,这项发明足以让他们的生产和生活产生质的变化。可以看出,商均对华夏民族的贡献是功不可没,值得华夏子孙世代敬仰。
据说商均在他的虞国,他一心为民着想,为民造福,为民分忧解难,是一位深受百姓爱戴的有道明主,死后百姓都很怀念他,每年春秋在他的墓前举祭,香火不断,而且从各地赶来祭祀的百姓都自觉带来一兜土添在坟墓上,天长日久,商均墓越添越大,直至望若峻岭。
作者简介
1993年从事文学创作以来,先后在各级报刊发表作品3600多篇,在《人民日报》、《中国作家》等报刊发表作品1200多篇。其中获各级文学创作、写作奖46项。荣获宣传河南文学奖、省文学创作奖,享受政府津贴。2001年4月21日《人民日报》刊发《范索云和她的34位“爹娘”》 长篇通讯。2005年7月1日《中国审计报》刊发《记住故道》长篇诗报告。同年9月30日《献给祖国》长篇散文诗公开发表。2005年10月《金辉作品集》在北京出版发行。2011年10月《二十四孝的故事》在天津出版发行。2013年9月《民间百业》由中国书籍出版社出版,面向全国发行。2014年《中国商丘历史人物故事》丛书出版发行。
总策划:刘少杰
统筹:江涛
原标题:《《殷商之源·十祖圣地》之舟船祖:商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