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4月24日
是第五个“中国航天日”
也是我国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
“东方红一号”卫星
成功发射50周年的纪念日
今天
是我们的航天日
航天人这样度过
习近平给参与“东方红一号”
任务的老科学家回信
在第五个“中国航天日”和“东方红一号”卫星成功发射50周年到来之际,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习近平4月23日给参与“东方红一号”任务的老科学家回信,向他们致以诚挚的问候,并就弘扬“两弹一星”精神、加快航天强国建设向广大航天工作者提出殷切期望。
习近平在回信中说,作为“东方红一号”任务的参与者,你们青春年华投身祖国航天事业,耄耋之年仍心系祖国航天未来,让我深受感动。
习近平指出,50年前,“东方红一号”卫星发射成功,我在陕北梁家河听到这一消息十分激动。当年,你们发愤图强、埋头苦干,创造了令全国各族人民自豪的非凡成就,彰显了中华民族自强不息的伟大精神。
启动仪式线上举行
2020年“中国航天日”主题宣传片
4月24日上午,以“弘扬航天精神 拥抱星辰大海”为主题的2020年“中国航天日”启动仪式在国家航天局网站等网络平台举行。国家航天局局长张克俭致辞,多个国外航天机构同行发来祝贺视频或贺信,中国首次火星探测任务名称及标识、年度航天日主题宣传片正式公布,2020年3位“中国航天公益形象大使”公开亮相,中国航天“航小梦”“航小天”卡通形象传递航天日旗帜。
“中国航天日”旗帜通过线上方式,由中国航天卡通形象“航小梦”“航小天”飞跃千山万水,从上届承办单位湖南大学传递给本届承办单位——厦门大学和福州大学,三所大学校长带领莘莘学子完成了旗帜交接。
中国工程院院士、“东方红一号”卫星技术负责人之一、神舟飞船总设计师戚发轫,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探月工程总设计师吴伟仁,中国首位女航天员刘洋,作为中国航天三大里程碑事件的杰出代表今年被国家航天局聘为“中国航天公益形象大使”,在线亮相交流。他们回顾中国航天不断壮大的历程,讲述把个人价值融入祖国发展的亲身体会,传递生生不息的航天精神“火炬”,寄语大众特别是青少年,铭记历史,传承精神,跑好航天接力棒,在追梦、逐梦、圆梦中成就事业、实现梦想。
中国首次火星探测任务
名称、任务标识公布
中国首次火星探测任务名称为
“天问一号”(Tianwen-1)
中国首次火星探测任务标识为
该名称源于屈原长诗《天问》,表达了中华民族对真理追求的坚韧与执着,体现了对自然和宇宙空间探索的文化传承,寓意探求科学真理征途漫漫,追求科技创新永无止境。象征“揽星九天”的任务标识,展示了独特字母“C”的形象,汇聚了中国行星探测(China)、国际合作精神(Cooperation)、深空探测进入太空的能力(C3)等多重含义,展现出中国航天开放合作的理念。
中国航天科工各单位
线上开展航天日系列活动
连日来,中国航天科工所属各单位在线上线下开展了丰富多彩的“中国航天日”系列活动。
当天,中国航天科工新闻中心策划举行了“从东方红一号到星辰大海”网络直播活动,特邀参与“东方红一号”卫星研制任务的科研老专家、以及一直从事于中国航天事业的院士、新时代航天人为大家揭秘他们的航天故事。
航天科工与“东方红一号”
1970年4月24日,我国用“长征一号”运载火箭发射“东方红一号”卫星获得圆满成功,一曲嘹亮的《东方红》响彻寰宇、震动世界!标志着我国正式开启了太空时代。“中国航天人不负众望,圆满完成了‘上得去、抓得住、听得着、看得见’的首颗人造地球卫星发射任务。
“东方红一号”卫星的重量达到了173公斤,比美,苏,法,日四国的第一颗卫星的重量加在一起还要高30公斤。首次发射卫星就达到了如此高水平,离不开运载火箭提供的强劲动力,而谁能想过,完成送卫星入轨“最后一棒”的发动机,是中国的航天人在大漠戈壁的荒滩上研发成功的。
要发射“东方红一号”卫星,首先需要性能强大的运载火箭,这就是“长征一号”。它是在我国的弹道导弹“东风四号”的基础上研制而来的。但是,“东风四号”所采用的两级结构并不能确保卫星入轨,当时的研制人员就提出,要在两级结构之上再增加一级固体火箭,完成送卫星入轨的最后一棒。
事实上,当时一共进行了19次试车,前面13次都以失败告终。直到第14次尝试时终于取得了突破。19次最后的六次都是成功的,连续六次没有失败。
在艰苦的条件下,陈克明和同事们终于完成了固体火箭第三级的研发任务。1970年4月24日夜里,“长征一号”火箭即将点火发射之时,陈克明是最后一批从发射塔架上撤离的人,他要对固体发动机进行最后的检查。“所有人都撤出去,就我们两个还在里面。最后一道工序,就是装第三极的电发雾管,那是最危险的,但那个年代我们就不怕。说明我们在尖端技术上有了重大突破了。”陈克明说。
陈克明系中国航天科工六院长征一号第三级固体火箭发动机主要设计人员
弘扬航天精神
拥抱星辰大海
敢于战胜一切艰难险阻
勇于攀登航天科技高峰
中国航天
加油!
END
推荐阅读
来源 ✎ 中国航天日官微、航小科工作室
制图 ✎ 彤彤
H5制作 ✎ 簪子
原标题:《我们的“中国航天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