巧家篇 宣传片
在云贵川三省交界处,金沙江和牛栏江奔腾交汇,将滇东北大地切割成绝壁纵横的千里峡谷。古称“堂狼山”,也称“堂琅山”的这座山脉,就位于这片区域。
西汉建元六年(公元前135年),汉武帝向西南扩张版图,“置堂琅县属犍为郡”。这里成为了云南最早被纳入中原王朝版图的地区之一。“堂琅”一名,此后沿用近千年。
“巧家”是一位带领族人在堂琅山中开疆辟壤的部落首领的名字,虽然有关这位勇士的史料语焉不详,他的名字却伴随着这座小城流传至今。
清道光四年,公元1824年,清政府在此设置巧家厅。
公元1913年,巧家厅改为巧家县,沿用至今。
石匠房栈道见证时代变迁
位于巧家县蒙姑镇的石匠房栈道,修建于万丈悬崖之间,被称为云南最古老的隧道。
它连接着巧家县蒙姑镇与会泽县娜姑镇,距今已有两百多年历史,肩负着连通巧家和外界的重要使命。
br/>石匠房栈道的开凿工程极其艰苦,刘汉鼎带领数百名石匠工攀爬于绝壁之上,依靠铁锤、錾子、撬杆等工具,在坚硬的岩石中开挖隧道,为自己的家乡打开了一片新天地。
茂租镇鹦哥村位于云南省和四川省交界处,金沙江东侧的悬崖。对于这里的村民们来说,出行是他们生活中最重要的事之一。
1999年,蒋世学联合了十户村民,凑钱修起了一座溜索,从此,他们出门采购物品可以当天来回了。
这条横跨于金沙江上的溜索距离江面大概260米,长约470米,连接着鹦哥村和四川省布托县的冯家坪村,是金沙江流域海拔最高的溜索。
为了改善峡谷群众的交通条件,国家启动了“索改桥”工程,鹦哥村的溜索也被列入其中。2018年7月10日,鹦哥村的金沙江大桥竣工通车,鹦哥村两千多位村民的出行方式被彻底改变。随着连接金沙江河谷两岸的大桥的贯通,从村庄到巧家县城的公路也得以连接,如今,村民们进城只需要一个半小时。
格巧高速起于昆明市东川区的拖布卡镇,止于巧家县白鹤滩镇葫芦口金沙江边,是连接云南与四川交通大动脉的关键路线。
2019年4月25日,格巧高速双河特大桥的主塔成功封顶。它的低塔高170米,高塔高229米,建成之后将是云南省最大的高低塔组合梁斜拉桥。
马树红毡:颜色鲜艳 防寒保暖
在昭通市的东晋霍氏壁画墓室中,有二十多位身披彩毡的武士。这些武士身上所穿的披毡正是巧家县的特色服饰。
巨大的海拔落差让巧家“一山分四季,十里不同天”,山民们用羊毛制成抗风、防潮、保暖的披毡和毡毯来抵御恶劣天气的突袭,这样的习惯一直延续到今天。
家住马树镇孔家营村的洪顺章是毛毡制作技艺马树红毡的省级非遗传承人。
马树镇所处的高原山地孕育出强壮耐寒的羊群,羊毛品质超群,加上堂狼山中的铜矿做成的红色染料,一种独特的御寒用品——马树红毡应运而生。
马树红毡的图案里含有汉、苗、彝等多种民族艺术的元素,见证着这片土地上民族融合的历史。
这些色彩对比强烈,画面拙朴而喜庆的红毡,诠释着山民们对生活的理解和对幸福的祈求。
药山守护珍稀动植物
1991年,有人在白鹤滩镇和中寨乡交界处发现了34株罕见的白皮松树。经专家研究确定,这些松树是全世界个体数量最少的树种,而且仅在巧家有分布,固得名“巧家五针松”。
在巧家县政府的大力支持下,巧家五针松在杨家湾地区进行了人工扩繁的试验,2013年,除野生植株外,已在县内外繁育保存了巧家五针松幼苗幼树9000余株。
2002年,巧家县政府邀请了云南大学的动植物专家和地质专家来到药山,开始了全面的科学考察工作。
截至2010年,在药山已发现巧家五针松等约10种特有物种,以及836多种珍贵野生药材。
随着药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的良性发展,巧家的生态优势很快凸显,越来越多的珍稀鸟类来此栖息。每逢春夏之交,原本只在沿海地区生活的“中国最美丽的鸟”栗喉蜂虎,不远千里飞来筑巢繁衍,婉转的啼鸣声时时掠过药山的天空。每年来度夏的栗喉蜂虎达三万余只,巧家已经成为了它们在国内最大的繁殖栖息地。
到了冬季,世界上仅存一万余只的黑颈鹤也翩然而至,避寒越冬。
2005年7月,经国务院办公厅批准,云南药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成功建立,保护区面积达20141公顷。
清洁能源为经济发展注入绿色动力
牛栏江和金沙江交汇的地方,是整个巧家地势最低之处,从海拔600米的江面到4041米的药山之巅, 巨大落差造就的激流险滩,曾成为交通的屏障,却也蕴含着巨大的水能资源。
白鹤滩水电站是目前世界在建的第二大水电站;由于拦截了大量流水,上游泥沙得到一定程度的沉降。白鹤滩的湿地生态系统,将会因此受到更好的保护。
而金沙江干热河谷中的自然资源在今天也被赋予了全新的使命。巧家县政府对河谷中的风能与光能进行了开发,将它们转化成了清洁的能源,不但为经济的发展输入了源源不断的绿色动力,也合理地守护了深山峡谷中的天然生态。
中国影像方志《巧家篇》,播出时间:4月19日 15:38
今日推荐
来源/@央视科教
原标题:《中国影像方志| 巧家:药山守护珍稀动植物 石匠房栈道见证时代变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