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丘文史|归德府文庙:一处胜景的文化物语

编者按

天下有多少个文庙?据说,早在18世纪,继越南、朝鲜、韩国、日本等中国周边国家纷纷兴建文庙后,欧洲、美洲等西方国家也相继出现了文庙。海内外文庙曾一度发展到3000多处。目前仍尚存1300多处。

文庙本身就是一部沉甸甸的史书,只是时过境迁,它们的职能已弱化为儒家礼教精神的物质载体和文化胜景,或沉入灭寂,或成为旅游热宠。

记者一直在思考,在各地遗存的众多文庙中,它们几乎同一个名字、同一张“面孔”,求同存异,它们一定还各有各的历史沿革、建筑物语以及文化承载吧?

商丘归德府文庙,是目前海内外幸存1300多个文庙中的一个。在这么庞大的一个貌似孪生的群体中,它将怎样脱颖而出?它特别的承载是什么?

商丘作为孔子的祖籍地,这位儒家学派的创始人一直将这儿作为他的“祖先之国”、“梦回之地”,一生多次还乡祭祖、学殷礼、讲学、游历,这样的文化基因融没融进这样一座文庙的建筑物语中?

当年,归德府文庙及其西侧的明伦堂不仅是明清两代尊孔祭孔的活动场所,也是举行府试的地方。明清两代诞生的100多名归德府籍进士都是在此处考试,通过了院试的第一关。这样的辉煌与荣耀,是不是也是一种特别的承载?

一种文脉的坚韧守望

文庙又称孔庙、夫子庙和文宣王庙,孔子逝世的第二年,即周敬王四十二年(公元前478年),其弟子将其“故所居堂”立庙祭祀,庙屋三间,内藏衣、冠、琴、车、书等孔子遗物,并按岁时祭祀。此即中国乃至世界上最早和最大的孔庙,现在的曲阜孔庙。

到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时,儒学成为了中国之后两千余年的封建正统文化。唐贞观四年,唐太宗下诏:“天下学皆各立周、孔庙。”自此孔庙遍及各地。后唐玄宗追谥孔子为文宣王,孔庙由此称为文宣王庙,或文庙。

商丘归德府文庙坐落在归德古城中山东街路北,远离都市的繁华,深藏古城一隅,现为河南省规模最大的文庙。2000年被河南省人民政府确定为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06年,文物部门决定,对有着近500余年历史的元代归德府文庙的大成殿和明伦堂实施修旧如旧的保护性抢救。

据《商丘县志》记载,归德府文庙始建于元延佑四年(1317),后历代都有重修,明弘治年间知州张玺重建为7间,明万历元年商丘知县何希周又有增建。原有大殿、棂星门、照壁、泮池、名宦祠、乡贤祠、戟门、东西庑、启圣祠、教谕宅和训导宅。现仅存大成殿、明伦堂和泮池。

踏入文庙大门,首先映入眼帘的便是泮池,成半圆形,池上有拱形泮桥。按照当时的科举礼尚,唯有中了状元的人,才能从泮桥上进庙,因此泮桥也叫状元桥,无功名者需要从桥两边绕池而行。可以说它是一个等级标志。

穿过泮桥,眼前一处红墙绿瓦、颇为壮观的建筑,就是文庙的主殿大成殿。大成殿始建于明代正德年间,赵会、刘信相继修葺,是归德府官员、儒学届祭祀孔子的场所。现存建筑,面阔七间,进深三间,九脊十兽,飞檐挑角,绿色琉璃瓦顶,单檐歇山,浮雕龙凤大脊,正中饰一宝瓶。两端置鸱吻,垂戗脊下均有兽形浮雕,檐下无斗拱,四周平出耍头承托檐部。耍头间开方窗,四角四根托角梁,浮雕斜撑,房顶由32根胸围1米的明柱擎起。柱下有1米高的鼓形柱础。殿内正中间悬挂有孔子画像,东、北、西墙均悬挂有孔子周游列国讲学传道和典故故事的水墨画及文字介绍。远看,整座建筑雄伟气派,庄严尊贵。

同样修葺一新的明伦堂位于大成殿西30米,面阔5间,进深3间,青砖灰瓦,单檐歇山顶。明伦堂内,西山墙悬挂有孔子讲学图,东山墙悬挂有明伦堂简介、明清科举制度、侯恪题重修明伦堂记。北墙悬挂沈鲤、宋荦、宋权、侯恪等明代官员画像和简介。

在归德府文庙内,还有一棵千年皂角树。据树前所立的牌子上记载,该皂角树又名赵匡胤栓马树,高数十米,胸围达四米多。据传五代后周时(959年)赵匡胤任宋州(今商丘)归德军节度使时,曾在此树栓马。因马将树啃伤,所以,千年后树干已形成可容纳数人的巨洞。

归德府文庙明伦堂前为桃李园,寓意为桃李满天下,明伦堂东侧为天满地圆园。大成殿东侧为“步步登高”小广场,东南是梅兰竹菊园。造型各异,寓意丰富。绿地之中摆放有自然石,上刻有孔子的名言警句。

今天的归德府文庙,经过政府发掘抢救后,已然超越了昔日祭孔、办学“庙学合一”建制,而发展成为守望一个地方历史文脉的重要象征,成为当今社会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活动场所。

一座文庙独特的文化物语

与全国其他各地文庙“前庙后学”布局不同的是,归德府文庙是唯一一座学堂建在大殿右侧的文庙,形成了“左庙右学”的独特建筑格局。

在古代礼仪中,左为上,右为下。归德府文庙大成殿在左,是尊孔、祭孔的场所,明伦堂在右,是讲学和“考课”的地方。

归德府文庙在明正德元年知州刘信重得以在新城内重建后,成为归德府城内的最高儒学府,和重要的“考课”之地。当初明清两代诞生的100多名归德府籍进士,都是在归德府文庙的明伦堂进行考试,通过了府试第一关的。

等于说,明清应天书院多次重大“考课”,就是在明伦堂开考的。“满朝文武半江西,小小归德四尚书”,诸如沈鲤、宋纁、侯方域、宋荦等左右过国家政坛、文坛、书坛的风云人物,都曾在明伦堂内正襟危坐,激扬文字,畅言天下。一定还有故事,会是什么?相信这样的发掘,会很动人。

纵观古今,大凡经得起历史风化和岁月掩埋的名胜古迹,哪怕只剩下荒台废基,断壁残垣,我们总还是能够从青砖灰瓦的罅隙中,寻觅得出其深厚的文化积淀。因为光阴可以老去,但其独特的文化物语总能永恒。

较之于全国各地的文庙,归德府文庙独特的文化物语又是什么?

实践表明,在中国几千年的文化积淀中,孔子开创的儒家文化一直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根基和主流,从未中断,延续至今,它不仅维系着国家的统一和民族的团结,而且越来越成为世界人民的光荣和启迪。如今,孔子学院已在多个国家建立,孔子不仅已成为中国“地标”式的文化人物,且已被世界人民深深接受。

诚然,商丘作为孔子的祖籍地,这位圣人是在其青壮年时期多次还乡祭祖、讲学、游历,而和全国各地的文庙一样,归德府文庙亦是在孔子离世多年后兴建的。由此断言,两者似乎无有任何的文化牵系。

其实不然。这恰恰是一种文化基因,由此而嬗变成一种无形坚韧的文化牵系,深深根植在商丘这块风土吉壤中,成为古城,尤其是归德府文庙的一种独特的文化物语。

一身布衣,一辆马车,周游乱世,鞠躬尽瘁。两千多年前,一位胸怀天下和平的思想者、教化者与智者,在战乱、饥寒和白眼中一路奔走,一路呼告。两千年后,他又被从历史中揪出来,被批判,被打倒,甚至有呼声和力量试着将他拉下神坛。结果却让更多的人们看到,为圣人铸就的神坛,早已不在世间,而在人心!

孔子一直把山东曲阜称为自己的“父母之邦”,把河南商丘称为自己的“祖先之国”。而且倾其一生,无时无刻不在寻求一条通往“祖国”的归途。即便在他人生的最后时刻,仍不忘“叶落归根”。《礼记》一书记载,孔子自道:“丘少居鲁,衣逢掖之衣;长居宋,冠章甫之冠。”章甫是殷人的一种帽子,故孔子死后,弟子们就给他戴了这种帽子。

2007年夏天,北京大学著名学者李零先生重走孔子周游列国路线。他在一个炎热的中午抵达商丘,他看到的是明代古城,他惊诧于“城墙、城湖、城郭三位一体四面环水的美丽”。但他知道,自己想见的城已被黄河摧毁。但透过历史的烟云,他仍窥见了孔子与宋血缘的牵系。他说:“孔子身上,我们能够看到其先祖宋人的性格。”

孔子一生重礼,祭祀时还要“祭之以礼”。其“礼”的思想根源肇始于古代商丘的夏礼、殷礼,此后又深刻“反哺”了商丘一代又一代的儒学学子乃至普通百姓。

试想当年,归德府文庙前,无论王孙将相,还是文人墨客,文官下轿,武官下马,那是怎样的一种虔诚朝圣?每年春秋二祭,千百归德才俊衣冠肃整,在大成殿前跪成一地,对孔子行三拜九叩大礼,祈求“锦绣前程,青云直上”,那又是怎样的一道胜景?蒙童入学读书前,由家人领着,到此先拜孔子,那又是怎样的一种思想渗透和精神传承?

1948年年底和1949年年初,淮海战役总前委和中原二月会议在归德府文庙举行晚会。刘伯承、邓小平、李先念、粟裕、陈毅等在此观看了演出,当时有一位豫剧名角陈淑真,为戎马倥偬的将帅们表演了著名的唱段《三上轿》。

解码归德府文庙的文化物语,这样的一抹红色记忆,同样令人动容。

作者简介

班琳丽,笔名班若,1973年生。中国作家协会会员,中国诗歌学会会员。出版长篇小说两部,诗集两部,中短篇小说集一部。作品发表在《文艺报》《中国作家》《北京文学》《诗选刊》《星星》《绿风》等刊物。《一腔白菜》获《中国作家》文学奖;《小日子》获第一届浩然文学奖等。现居商丘。

文章作者:班琳丽

总策划:张凤玲

统筹:周小琦

原标题:《商丘文史|归德府文庙:一处胜景的文化物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