寒食|传承千年的祭祀日,可不止有“寒食十三绝”

小早 北京早知道

01

明天就是清明节啦,三天的小长假,能让复工的北京人好好休息一下了。

可真正热爱传统文化的小伙伴们都知道,在清明节的前一天,还有一个节日,叫寒食。

寒食,亦称“禁烟节”、“冷节”、“百五节”。过去,每年清明的前一天,人们就要禁烟火,只吃冷食,所以叫做“寒食节”。

寒食节前后绵延两千余年,曾被称为民间第一大祭日。

汉代以前寒食节禁火的时间较长,以一月为限。汉代确定寒食节为清明前三天。南朝时《荆楚岁时记》载:“去冬节一百五日,即有疾风甚雨,谓之寒食,禁火三日。”

唐宋时期减为清明前一天,唐太宗时还曾下政令将祭祖定于寒食节这一天。同样,作为诗歌的鼎盛时代,唐朝的诗人们也写下了许多有关寒食的诗歌。

其中,最为现代人耳熟能详的应当是韩翃的《寒食》——

春城无处不飞花,寒食东风御柳斜。

日暮汉宫传蜡烛,轻烟散入五侯家。

还有韩偓的《寒食夜》,也生动传神地描写出了寒食时节的春日景象。

恻恻轻寒剪剪风,杏花飘雪小桃红。

夜深斜搭秋千索,楼阁朦胧细雨中。

从先秦到南北朝,寒食都被当作一个很大的节日。唐朝时它仍然是一个较大的节日,但已开始式微,后来逐渐为清明节所兼并。

但是,今天的寒食节并没有完全销声匿迹,成为书本中陌生的名字,而是以更加润物无声的方式,融入了北京人的生活。

02

寒食节的起源,最早可以追溯到上古时期。而春秋时期的一则典故,则使这个节日具备了怀念忠义之士的文化意蕴。

相传春秋战国时代,晋献公的儿子重耳为了躲避骊姬迫害,流亡出走。原来跟着他一道出奔的臣子,大多陆陆续续地各奔出路,只剩下少数几个忠心耿耿的人,一直追随着他,其中一人叫介子推。

十九年后,重耳回国做了君主,就是著名春秋五霸之一晋文公。

晋文公执政后,对那些和他同甘共苦的臣子大加封赏,唯独忘了介子推。有人在晋文公面前为介子推叫屈,晋文公猛然忆起旧事,心中有愧,马上差人去请介子推上朝受赏封官。

差人去了几趟,介子推不来。晋文公只好亲自去请。

当晋文公来到介子推家时,只见大门紧闭。介子推不愿见他,已经背着老母躲进了绵山(今山西介休县东南)。晋文公便让他的御林军上绵山搜索,没有找到。

于是,有人出了个主意说,不如放火烧山,三面点火,留下一方,大火起时介子推会自己走出来的。

晋文公乃下令举火烧山,孰料大火烧了三天三夜,却不见介子推出来。上山一看,介子推母子俩抱着一棵烧焦的大柳树已经死了。

晋文公望着介子推的尸体哭拜一阵,然后安葬遗体,发现介子推脊梁堵着个柳树树洞,洞里好像有什么东西。掏出一看,原来是片衣襟,上面题了一首血诗,劝晋文公勤政爱民。

晋文公将血书藏入袖中,然后把介子推和他的母亲分别安葬在那棵烧焦的大柳树下。

为了纪念介子推,晋文公下令把绵山改为“介山”,在山上建立祠堂,并把放火烧山的这一天定为寒食节,晓谕全国,每年这天禁忌烟火,只吃寒食。

03

在过去,作为一个非常重要的祭祖节日,寒食节也衍生出了许多习俗。

禁烟冷食:寒食节古代也叫“禁烟节”,家家禁止生火,都吃冷食。到了唐代,帝王会在寒食节结束之后向公候将相之家赏赐火种。

拜扫祭祖:古时候寒食祭祖,经常是一家或一族人同到先祖坟地,致祭、添土、挂纸钱,然后将子推燕、蛇盘兔撒于坟顶滚下,用柳枝或疙针穿起,置于房中高处,意沾先祖德泽。

寒食插柳:柳为寒食节象征之物,原为怀念介之推追求政治清明之意。早在南北朝《荆楚岁时记》就有“江淮间寒食日家家折柳插门”的记载,安徽、苏州等地还盛行戴芥花,佩麦叶来代替柳枝。因此,民间也有“清明(寒食)不戴柳,红颜成白首”之说。

寒食踏青:也叫踏春,盛兴于唐宋。宋李之彦《东谷所见》载:“拜扫了事,而后与兄弟、妻子、亲戚、契交放情地游览,尽欢而归”。

寒食秋千:秋千原为古代寒食节宫廷女子游乐项目。五代王仁裕《开元天宝遗事》载“天宝宫中至寒食节竟竖秋千,令宫嫔辈戏笑以为宴乐。帝呼为半仙之戏,都中士民因而呼之”。

寒食蹴球:蹴鞠活动历史悠久,寒食蹴鞠的习俗盛行于唐,宋年间。史载:唐德宗、宪宗、穆宗、敬宗都喜蹴球,《州府元龟》载:“唐德宗贞元十二年二月寒食节帝御麒殿之东亭,观武臣及勋戚子弟会球,兼赐宰臣宴馔。”

此外,寒食节时期还有赐宴、赏花、斗鸡、镂鸡子、牵钩(拔河)、钻木取火、放风筝、斗百草、抛堶(瓦石器玩物)等许多活动,为古代人的生活增添了许多乐趣。

04

寒食节当然也少不了各种有讲究的食物。

早先,寒食食品包括寒食粥、寒食面、寒食浆、青精饭等;寒食供品有面燕、蛇盘兔、枣饼、细稞、神餤等;饮料有春酒、新茶、清泉甘水等数十种之多。

时至今日,仍然受到北京人欢迎的则莫过于“寒食十三绝”。

传统的“寒食节”又称“换火节”,说的是家家户户烧了一冬的炉膛,开春后要灭火清理了,所以家里停火一两日,只能吃凉食了。

因此旧时北京很多家庭都在寒食节的前一天准备出次日的食品,大多是一些小吃,逐步就演化出了老北京的寒食十三绝。

01

姜丝排叉

姜丝排叉又叫姜汁排叉、姜酥排叉、蜜排叉,它不但是北京传统小吃,也是北京茶菜的一个品种。

过去,买姜丝排叉还能听到有趣的吆喝:“买一包,饶一包,江西腊来,腊秦椒。大爷吃了会撂跤,撂官跤,跛子跛脚大箍腰。大麻花,碎排叉,十样锦的花,一大一包的炸排叉。”

02

马蹄烧饼

老北京有句俗语“东一伙子,西一伙子,早点就吃马蹄烧饼夹果子”,就说的是马蹄烧饼。烤熟后,外焦而中空,掰开正好夹进去一个油炸鬼,吃起来香酥甜美,十分可口。

03

焦圈

北京小吃中的焦圈,男女老少都爱吃。焦圈可贮存十天半月,质不变,脆如初,酥脆不皮,是千百年来人们喜爱的食品。《北京土语辞典》中记载:“作环状,大小如锻,特别酥脆。”

04

糖耳朵

糖耳朵又称蜜麻花,因其形状似人的耳朵得名。糖耳朵炸制成形后,要趁热放入温热的饴糖中浸泡一分钟“过蜜”。适宜在秋、冬、春三季食用,夏季则太过炎热,蜜容易脱落。

05

驴打滚

驴打滚进献御前而得名的精彩典故,北京人已经再熟悉不过了。这种小吃不仅名字有趣,吃着也是香甜可口。做好的“驴打滚”外层粘满豆面,呈金黄色,豆香馅甜,入口绵软,别具风味。

06

芝麻酱烧饼

北京人统称烧饼,是大众化的小吃品种。麻酱烧饼色泽金黄,外焦里嫩,香味浓厚,一刀切开,层次清晰、均匀,一般十五六层的最为地道。

07

硬面饽饽

硬面饽饽是过去北京小吃中夜间供应的一种面食,也是常见品种。硬面饽饽的特点筋道香甜,过去均在夜间,有走街串巷的手艺人出售,吆喝声在夜间传得很远。

08

糖火烧

糖火烧是北京人常吃的早点小吃之一,已有300多年历史,以大顺斋的糖火烧最出名。糖火烧香甜味厚,绵软不粘,适合老年人食用。

09

艾窝窝

“白粉江米入蒸锅,什锦馅儿粉面搓。浑似汤圆不待煮,清真唤作艾窝窝”就是说的老北京的传统小吃:艾窝窝。艾窝窝外皮用的糯米是已经蒸熟的,馅也用桃仁、瓜仁、芝麻仁和白糖事先炒好,所以做得之后就能食用。

10

馓子麻花

馓子麻花是北京清真小吃中的佳品,很受百姓欢迎。也有叫它馓子、环饼的,是麻花类的花式品种。据说环饼远在战国时期就有了,秦、汉以后,为“寒食节”的必吃食品。

11

螺蛳转儿

螺蛳转儿,外皮是一根根极细的面丝缠绕而成,一碰即酥。据说,这种小吃的首创人名叫孙德山,曾是清末宫廷“御膳房”的点心师傅。改朝换代之后,自个在地安门开了店,这种点心才流传出来。

12

豌豆黄

豌豆黄是北京传统小吃。按北京习俗,农历三月初三要吃豌豆黄。因此每当春季豌豆黄就上市,一直供应到春末。

13

糖卷馃

糖卷馃是北京风味小吃中的名品,主料用山药和大枣,配以青梅、桃仁、瓜仁等辅料,深受中外食者青睐。

时光荏苒,沧海桑田。时至今日,寒食节已经渐渐融入清明,人们也不会再在寒食这一天只吃冷食。然而,千年前对祖先的追思与今人怀念故去亲朋的心情,却毫无差别。

新冠肺炎疫情延续至今,有许多家庭的命运被疫情牵动。还有许多默默无闻的医护人员奋战在抗疫一线,照顾着不幸患病的患者。

在寒食这天,也让小早和您一起,为今时今日仍然对抗疫情、守护着千家万户的医务工作者祈福吧,愿他们平安幸福。

执行编辑:小早

原标题:《寒食|传承千年的祭祀日,可不止有“寒食十三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