殷商之源 文化沙龙|《古宋七子》02孔子祖籍在宋国

编者按

孔子,这位被尊为世界十大文化名人之首的伟大哲人,其思想充满了人类智慧的光辉。孔子思想和学说的形成,与他的先祖和家世有着极其密切的关系。孔子多次谈到自己是“殷人之后”,认定祖先是宋国人。《史记·孔子世家》记载:“孔子,其先宋人也。”宋国地处中原腹地,是殷商文化发源地。据《礼经》和《孔子家语》记载,孔子“少居鲁,长居宋”。年青时曾多次回故里宋国考察殷礼,为他后来思想和学说的形成奠下了坚实的基础。如今,商丘古城东城门外的“习礼之邦”牌坊昭示着这里是礼仪的重要源地。

孔子一生注重孝道,每次回宋国时,都到先祖坟前及祖庙祭祀,后人为纪念此事在祖庙处修“还乡祠”以作纪念。孔子还乡祠建在“还乡里”,即今夏邑县城北7公里的王公楼村。1994年春夏之交,夏邑县还邀请曲阜、北京、郑州等地的历史学家和孔子研究专家召开了“孔子祖籍文化学术研讨会”,北京大学教授、时任中华孔子学会会长张岱年题词:“孔子殷人,祖籍在宋”,孔子77代嫡孙女、时任中国孔子基金会副会长孔德懋题词:“炎黄子孙,圣裔世胄;诗礼传家,翰墨生香”,为孔祖文化的研究写下了浓浓一笔。

先祖食采居栗邑 孔子还乡学殷礼

在夏邑县刘店集乡王公楼村北,有一座坐北朝南朱红围墙围起来的古色古香的院落,山门正上方写着五个大字:“孔子还乡祠”。一进大门,迎面立着一尊高大的孔子铜像,为香港孔教学院院长汤恩佳先生1988年捐赠。铜像后,矗立着一座庑殿式大成殿,殿内供有孔子列祖列宗塑像。院内东部立有多通石碑,整个院落显得宽敞整洁。

据碑碣记载,孔子还乡祠唐代已建,几经兴废,因时而异,最盛时气势宏大、金碧辉煌,建筑仿文庙之制,曾建有影壁、四门(棂星门、戟门、角门等)、杏坛、东西庑、大成殿、崇圣殿(即四代祠)、官厅、碑林,占地50多亩。还乡祠为什么建在此地呢?因为孔子先祖的采邑在栗邑(今夏邑县一带)。西周初年,微子封于宋,始建宋国。至宋湣公时生孔子的先祖弗父何,他为宋国的上卿,受采邑于栗。弗父何在栗邑定居后,生宋父周。按《家语》,孔子以上的世系顺序如下:弗父何——宋父周——世子胜——正考父——孔父嘉——木金父——睾夷——防叔——伯夏——叔梁纥——孔子。其中孔父嘉时,另立公族,以孔为姓,此乃孔姓之源头。栗邑为孔姓起源之地。防叔时避乱由宋奔鲁。

由此可知,孔子虽然生于鲁国陬邑(今山东曲阜东南),但其祖籍地在宋国栗邑,且其先祖弗父何及以下六代宋父周、世子胜、正考父、孔父嘉、木金父、睾夷均葬于还乡里。因此孔子一生对宋国这片土地都充满了感情。《礼记·儒行》中记载孔子讲过这样的话:“丘少居鲁,衣缝掖之衣;长居宋,冠章甫之冠。”意为年少时曾穿着宽大的衣服,住在鲁国;长大了则是戴着章甫之冠,长时间住在宋国。孔子年长时在宋长住干什么?主要是学习祖先之礼殷礼,成为其礼学思想的核心所在。孔子临终之前还不忘嘱其弟子要按殷礼殡葬,以示不忘自己是殷商的后代。

先代故里在宋地 祖先之国祭祠茔

宋国是孔子的“祖先之国”,宋国范围很大,孔子的祖籍和先代故里具体在什么地方呢?就这个问题,夏邑和永城进行了长期争议,从而形成两说。夏邑说认为宋国的栗邑即是今天的夏邑,孔子的祖籍在夏邑县。明代天启年间的山东参政陈陛在《还乡祠记》中云:“夏邑即古下邑,宋地也。而夫子自言‘丘也,殷人也’,故还乡有祠,杏坛有碑,此其证据之最要者也。夫子生于阙里,而祀先还乡则在此地。”清道光二十年的夏邑知县孔繁洁曰:“夏邑在宋地,先代世为宋卿,食采于斯,此省墓还乡之所由来欤!故后人建祠以祀之。”道光二十一年的夏邑知县陈诒枢在《重修还乡四代祠记》中云:“夏邑古宋地,而孔氏之采邑在焉,食采于斯,亦卜兆于斯,孔子还乡省墓,盖数数矣。”笔者在夏邑还乡祠旧址考察,了解到该祠在元代至正年间曾有僧人改祠为寺塑以佛像,明代天启四年夏邑县教谕对此愤慨而曰:“此何地也,可为异端据乎?”后终又将寺改为祠。目前所遗留的古迹,以及县志、碑文记载,支持着夏邑说。

而永城说认为孔子先代故里在永城龙岗集,其证据也不少,如清光绪《永城县志·茔墓》:“孔氏五代先茔:在酂县之龙亢集南。”该志《名贤》篇则首列“周 正考父 孔父嘉”事略,并在其后特加说明:“按:孔子之五世祖以上祖墓,郡志载其皆在酂台之龙亢。今龙亢在县城西南五十里,故首列之。”且1996年永城在古城西三里道口古驿站旧址上出土了一通孔子先代故里碑,碑正中阴刻竖写“孔子先代”四个大字,下面从右至左为“弗父何 宋父周 世子胜 正考父 孔父嘉”,紧接正中为“故里”两个大字;碑的左侧镌刻“墓在邑西南龙亢县”,碑年代无考。

根据记载孔子先祖的采邑在栗邑,孔子先祖五代首葬在龙亢。只是后来孔氏祖茔迁葬于还乡里,造成两地旷日持久的争论。金代《孔氏先茔记》是一通迁葬碑记,龙岗孔氏后人将葬于龙岗的先祖于金大定辛卯(1711年)迁葬完毕。民国《夏邑县志》:“孔氏先茔:县北还乡里。自酂台龙岗迁于此。”按照当时规制,卿大夫去世后要葬在其采邑之内而不可能葬到别处,因此孔子先祖是不可能埋葬到封邑之外的,所葬之处应在栗邑之内。而龙亢历属酂县、龙亢县、永城县辖属,没有属于栗邑的记载。这些难以解释的问题,留待学者进一步探究考证。但读史溯源毋庸置疑的是,孔子先祖在宋国,孔子祖籍在商丘。

宋国娶妻亓官氏 后世追封同奉祀

孔子的妻子是宋国人。孔子19岁时,即公元前533年娶宋国的亓官氏之女为妻。一些学者推断,他是在考察殷礼期间与亓官氏之女相识而缔定百年之好的。《孔子家语·本姓解》:“至十九娶于宋之亓官氏。”又《鲁先贤传》云:“孔子妻丌官氏。”亓官氏生子孔鲤,生女孔姣。公元前485年,亓官氏去世。《礼记》中,门人与孔鲤之子子思提及已故孔夫人时,使用的称呼是“出母”,即已被休的母亲。可见,丌官氏去世时已不是孔子之妻。但孔子休妻的原因,历史资料中只字未提,这也成了关于孔子的一大谜题。亓官氏的情况古籍记载很少。直到大中祥符元年(1008年),才被宋真宗赵恒追封为“郓国夫人”,元至顺三年(1332年)又被加封为“大成至圣文宣王夫人”,明嘉靖八年(1529年)孔子改称“至圣先师”,她也被称为“至圣先师夫人”。

孔子死后,“即孔子所居之堂为庙”,亓官氏即同孔子一起被祭祀,唐代始有寝殿专祠,早期曾有塑像,清雍正火后重修时已为神主牌位,上罩木刻神龛,龛前置供桌。民国八年(1919年),山东省曲阜孔庙举办祭孔大典,还特意专门恭请了亓氏门人参加,并奉之为上座。作为舅亲,孔家后裔始终未忘千古亲情。如今孔庙中的寝殿,是供奉孔子夫人亓官氏的专祠。除孔子夫人丌官氏外,历史上的丌官氏名人几乎绝记于史载。直至明初期朱元璋登基后,他在改姓运动中将“丌官氏”改为“亓氏”,才再现出一大批亓氏名人。

作者简介

马学庆,河南大学汉语言文学专业,宁陵县商务局局长,宁陵县史志办主任,中华炎黄文化研究会会员、中国范仲淹研究会理事、郑州大学穆青研究中心研究员、河南省范仲淹研究会理事兼副秘书长、商丘市炎黄文化研究会理事兼学术委员会副主任、商丘市民间文艺家协会副秘书长、商丘市散文学会副会长、商丘市优秀中青年科技专家。其专著有《范仲淹与商丘》《古宋七子》《寻踪梁园》《大明名贤吕坤》《宁陵通史》《厚重宁陵》《古葛探源》《己吾考略》《老坚决》等

总策划:刘少杰

统筹:江涛

原标题:《殷商之源 文化沙龙|《古宋七子》02孔子祖籍在宋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