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奇的心理学效应系列(四)——巴纳姆效应

老朋友 点击右上角分享

“客官,谢谢你留步。”

“现在,我就为你算上一卦。”

“长按一下屏幕,我就知道你是什么性格了。”

“现在,开始,长按。”

“1。“

“2。“

“3。“

“你的结果出来了,来看看老道我测的对不对。“

有些时候你外向、亲和、充满社会性,有些时候你却内向、谨慎而沉默。

你看似强硬、严格自律的外在掩盖着不安与忧虑的内心。

你的一些抱负是不切实际的。

你渴望着受到他人的喜爱却对自己吹毛求疵。

虽然你有些缺点,大体而言你都有办法弥补。

你拥有可观的未开发潜能,尚未将你的长处发挥。

许多时候,你严重的质疑自己是否做了对的事情或正确的决定。

你喜欢一定程度的变动并在受限时感到不满。

你为自己是独立思想者自豪,并且不会接受没有充分证据的言论。但你认为对他人过度坦率是不明智的。

“怎么样?老道我算的准不准,其中是不是很大部分说的都符合你的特征?“

为什么会随便按按屏幕,就能够为你提供符合你的性格结果呢?

其实,这就是运用了心理学上的巴纳姆效应。

人很容易相信一个笼统的一般性的性格描述,并认为它特别适合自己,并准确地揭示了自己的性格特点,即使内容空洞。

心理学家Bertram Forer在1948年的时候对学生们进行了一项人格测试,并根据测验结果分析。

收到结果之后,学生对测验结果与本身特质的契合度评分,0分最低,5分最高。

事实上,所有学生得到的“个人分析”都是相同的。

所有学生的评分结果平均评分为4.26,接近于满分5分,意不意外?

从分析报告的描述可见,很多语句是适用于任何人,这些语句后来以巴纳姆命名为巴纳姆语句。

那么是什么造成了“巴纳姆效应”呢?

在心理学上,“巴纳姆效应”产生的原因有两个:主观验证、谄媚效应。

01

主观验证

能对我们产生影响,主要是因为我们心中想要相信。

如果想要相信一件事,我们总可以搜集到各种各样支持自己的证据。

就算是毫不相干的事情,我们还是可以找到一个逻辑让它符合自己的设想。

在我们的头脑中,“自我”占据了大部分的空间,所有关于“我”的东西都是很重要的。

我们的车牌号码、手机铃声、电脑桌面、卧室的墙纸自己都会精心设计,为的就是体现自己独特的个性。

02

谄媚效应

谄媚效应是指大部分人更愿意相信让他们自己看起来更正面和更积极的事情。

所以他们会认同“自己还有很多未能得到发挥的潜力”以及“自己是喜欢独立思考的人”之类的描述。

所以,现在你还相信算命先生说的吗?

研究院简介

浙江省联合应用心理科学研究院,成立于2012年,省4A级科研单位,业务主管单位为浙江省科学技术厅,由三十多位心理学、教育学的高学历、高素质人才组成。研究院在“立足心理应用,服务大众健康”的理念下,联合国内外顶尖心理专家,潜心研究心理学前沿技术在各实际领域中的应用,助力于推动心理学产业化发展,促进社会和谐。

扫描上方二维码,

可关注浙江省联合应用心理科学研究院。

来源:应用心理科学

原标题:《神奇的心理学效应系列(四)——巴纳姆效应》